“三碗米飯”的感悟
有這樣一個問題:一個人的穩定飯量是米飯一碗,如何讓這個人在一年后穩定飯量增加為兩碗?
方案一:告訴這個人,你的任務是一年后飯量增加到兩碗,然后有計劃地每天增加飯量,飯后加強體育鍛煉,最終完成任務。
方案二:告訴這個人,你必須完成任務,否則沒飯吃。那么這個人肯定努力完成任務,或者可以吃三碗米飯。
方案三:不告訴這個人任務,只是每天吃飯時給他碗里增加10粒米飯,并且時刻根據他的消化反饋來動態調整,一年后他也完成了任務。
三種方案都完成了任務,但三年后會出現不同的反映:前兩種方案的人都會回到原來的一碗米飯。為什么?第一種需要減肥;第二種因為已經完成任務,沒有必要再吃三碗米飯;只有第三種永遠改變不了,因為他已習慣,認為這是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生理現象。
這個可能就是改善與改革的差別。“只有深入到骨髓里的變革才是徹底的變革,也才會成功。”現在我們很多教師面對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時所采取的方式大都選擇方案二的做法,而方案三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科學的為師之道。
科學大師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換句話,可以說“忘不掉的才是素質”。而習慣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質之一,人則以習慣而生活。一個成功的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時時處處曉得如何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用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
(江蘇省泗洪縣天崗湖中心小學 汪振德)
“倒立的瓶子”
師:剛才我們把水倒進各種不同形狀的容器中,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我把水倒入燒瓶中,我發現水就變成了球形。
生:我把水倒入飲料瓶中,它就成了圓柱形。
生:我把水倒入扁的瓶子,水就扁了。
生:我往飲料瓶中倒一半水,水是圓柱形的,然后又把瓶子倒過來(邊說邊演示),水就變成了圓錐形,把瓶子橫著,水就變成半邊瓶子形了……
好一個“倒立的瓶子”,我頓覺眼前一亮。學生就是學生,他們就是有屬于自己的思考方法,有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亮點”。
我們不是經常在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嗎?如果在我們的教學中,能經常讓學生用一用自己的方法,那么又何愁他們創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又何愁這些“亮點”不時常閃爍其間呢?
聽課后,我還一直在思考,如果老師能這樣啟發:“你能想辦法把水變成各種形狀嗎?”那么,可能會出現更多令我們意料不到的辦法。例如,把水倒在方便袋內,可任意變形;把水倒在地上,任其流淌;把水含在口中噴出去等。試想,這時會出現一種怎樣的教學情境,求異、求新的研究氛圍,一定會滿溢于整個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上,又何愁學生的創造熱情不被激發,不會飛揚呢!
(江蘇省灌云實驗小學西校區 徐正文)
“課改”妙處在事事見精神
開運動會了,孩子們興高采烈,個個興奮不已。這時,在校園一角的樹陰下,有四名上穿天藍色背心、下穿白色短褲的小男孩,聚在一起不知做著什么。我悄悄地走過去,探過頭,只見四個小家伙在擊掌明誓。隨后又將八只小手緊緊地攥在一起,齊聲發出:“一起努力、保準能贏……”此時,我驚呆了,被孩子們的舉動感動了:多可愛的孩子呀!我實在不想打擾孩子們取勝的信心,但還是禁不住問了他們:“孩子,你們是幾年級的?”“二年級的。”我含笑給了他們一個自信的眼神,并向他們點點頭,然后向幾個小家伙豎起了拇指。
此時,我想了許多,雖是短暫的幾分鐘,孩子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以及老師的激勵性評價在這無聲的瞬間得以體現。這不就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團結協作精神在活動中得以的拓展與延續嗎?相反,活動的開展,不正是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的有利時機嗎?而此時,老師的微笑、老師的眼神、老師豎起的拇指又會給孩子帶來什么?還沒等我醒過神來,幾個小家伙向我揮揮手,信心十足地向檢錄處跑去。此時我又想起了一句話:“‘課改’妙處在事事見精神。”
(大慶市薩爾圖區東新一小 項瑞華)
課堂盛開“手勢花”
手勢語是用手、腕、臂的活動來表達信息的,它有強化口頭表達的效果。許多老師在教學中都十分注意手勢語的運用,我在實踐中嘗試讓學生也來學習掌握手勢語的表達技巧。
例如:學生發言完畢,我總是豎起大拇指表示對他們的鼓勵,回答特好或進步較大的同學,我一改往日“你真棒”或“呱呱叫”的說法,而是讓大家都高高地伸起拇指,然后我來數數他的“人氣指數”。學生最高興的是我讓他們做“評委”,對學生回答問題或朗讀水平作評價。我們實行“五分制”,學生用手指顯數字來給同伴打分。特別動人的場面是當發言最棒(或進步最大)的同學回答完畢后,其他的學生爭先恐后地張開小手,叉開五指,做出公正的評判,有的同學甚至是雙手舉起,表達自己發自內心的贊揚。
那50多雙伸展開的稚嫩的小手,宛如一朵朵盛開的鮮花,再加上一張張燦爛的笑臉,構成了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哈爾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殷 娜)
批評也可以是甜的
一個小女孩一心貪玩,居然把她的小狗“貝貝”帶進了一家嚴禁攜帶小貓小狗入內的商場。恰好商場的保安人員走了過來,她連忙緊摟著“貝貝”,心想,糟!準是場狂風暴雨!不料,那保安不僅沒生氣,還笑瞇瞇地看了看小女孩兒,問:“啊!多么可愛的小狗,它叫什么名字?”小女孩兒輕輕地回答:“它叫貝貝。”而那位叔叔再次笑了笑,摸了摸小狗的頭,說:“親愛的貝貝,你怎么糊涂了?我們這兒是不準許小狗帶女孩兒進來的,但既然來了,也就不難為你了,請離開商場時千萬記住,別忘了帶走你身邊的這位小姑娘!”
叔叔的這段話,給小女孩兒留下了終身難忘的美好印象——原來,批評也可以是甜的!
每個孩子都有犯錯的時候,當孩子做錯事情時,我們一味的指責、打罵,有時往往事與愿違,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如果我們也能像上面故事中的叔叔一樣,在孩子不經意犯錯時,給孩子一個甜甜的批評,讓孩子明白,微笑比威嚴更迷人,更明亮,他一定會更深地記住教訓,明白事理,實現自我教育。這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嗎?
(江蘇省通州市石港小學 潘亞鋒)
愛可以改變一切
一位美國社會學教授,曾叫他的研究生到巴爾的摩的貧民窟,調查200名男孩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并對他們的未來發展做一評估。每個學生的評估都是:“這些男孩毫無出頭的機會。”25年后,另一位教授發現了這份研究。他叫學生做后續調查。結果顯示,除了20名男孩搬離或過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這位教授驚訝之余,決定深入調查。他向曾受評估的年輕人請教同一個問題:“你今日成功的最大因素是什么?”不約而同的回答:“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教授找到這位教師后,問她到底有何絕招,能讓這些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出人頭地?這位老太太眼中閃著慈祥的光芒,嘴角微笑著回答:“其實也沒什么,我愛這些孩子。”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一位已經畢業的學生。他當時是班級里最調皮、淘氣的學生,經常罵人、打架,后來發展到逃學。怎么辦?放棄嗎?不,我要改變他。從那天起,我給了他更多的關心和愛。慢慢地他變了,身上的毛病逐漸地減少了,學習成績逐步提高了。畢業時他已經是一名優秀的學生了。如果故事到此結束,可能我不會有寫下來的沖動,因為這是每一名教師都曾有過的經歷。不久前他來學校看我,說就要工作了,并且打算用第一個月的工資請我吃飯。看著他那稍帶幾分成熟的臉,聽著他那純真的話語,讓我有一種莫名的幸福和感動,想要與人分享。我一直覺得:幸福對我們來說,似乎是一種太奢侈的東西,可望而不可及。可是今天我突然發現:幸福其實很簡單,就在我們的身邊。
結論就是如此簡單:愛,可以改變一切。
(齊齊哈爾市南浦小學 霍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