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因素和語言教學的關系
要弄清楚文化因素和英語教學的關系,首先要弄清文化和語言的關系。語言學家L.R.帕 默爾指出:“語言忠實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 、文化,忠實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可見,語言是離不開文化的,文化因素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文化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結構、文學藝術、風土人情等。廣義的文化是人類物質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總稱,它涵括了人類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價值觀念、道德標準,以及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環境、歷史等因素的影響,造就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模式和行為方式,因而文化帶有鮮明的民族性。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和工具,語言的形成、發展、變化和運用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不同的語言各自代表了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表達方式。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一定的語言以一定的文化為靈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語言結構為依托。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是語言深層次的內涵,蘊涵在語言的各個方面。而作為文化外在表現的語言無不折射出該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差異。
二、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盡管文化因素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已被越來越多的語言工作者所關注,但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卻缺乏有目的、有計劃的文化教學,目前的教學似乎只限于對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作零星的介紹。這種現狀給了我們一個警示:文化因素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英語教學已是刻不容緩,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貫穿文化因素,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認為交際能力有四個重要參數,即語法性、適合性、得體性和實際操作性,其中適合性和得體性的實質就是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能力。Canale和Swain也認為交際能力包括四個方面: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所說的社會語言能力與Hymes的適合性和得體性有著相似的內容。由此可見,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促進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通過語言的學習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又可加深對語言的理解。董亞芬先生指出: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是該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在語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個詞無不包含著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要掃除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學習者必須深入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
的方法:教材與文化內容相結合
一套好的教材不僅要體現該目的語的語言特色,還要包含一定數量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充分體現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的特色。《大學英語》正是這樣一套教材。的確,不論及語言、話語的大概念(文化背景知識),就無法解釋語言。閱讀研究表明,理解文章的關鍵在于正確使用背景知識,填補文中非連續事實的空白,使其與其他信息有機結合起來,以達到正確的理解。但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浩瀚無邊,在此只能舉幾例以作說明。
1. 歷史地理知識
歷史地理給人強烈的時空感,在文化中烙印很深。如《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二課,講的是美國南北戰爭中發生的一個故事。戰爭中的各種因素如雙方力量對比(北強南弱)、經濟基礎(北工業南種植業)、政治主張(北主張廢除奴隸制,南則極力維護奴隸制)等無一不在故事中有所體現或暗示。第五冊第二課“The Fifth Freedom”(第五種自由),如果我們不了解三百多年前英國的少數拓荒者橫渡大西洋到美國求生的原因,不了解1941年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D.Roosevelt)對國會致辭中提到的四種自由,我們就難以體會這“第五種自由”。第四冊第九課描述的是美國西部的變遷以及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課文涉及到美國古老小鎮的生活、西部拓荒者的“成就”、西部的地名和地貌(如威斯康星、明尼蘇達;丘陵、峽谷、山脈等)以及氣候、礦藏、動物、森林等生態資源,甚至還提到原始部落印第安人的情況。了解西方的歷史地理知識將使我們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社會價值觀念
美國學者認為價值觀念和傳統理念是文化的核心,不剖析這個核心就無法真正理解各種文化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對另一方的社會文化傳統缺乏了解是產生交際故障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英語中許多典故所涉及的人和事件往往來自于圣經、英語文學寶庫以及希臘羅馬神話傳說。“Why I Teach”一課引用了圣經里的一個典故:“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說的是上帝用黏土造人,將生氣吹入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生命的活人。“clay”在這里指的就是和精神相對應的肉體,暗指上帝創造了生命,而教師卻幫助鑄造了人的靈魂與個性,把上帝的創造與教師的教書育人相提并論,甚至教師的作用比上帝的更神圣,更崇高。不了解這個典故,就無法理解“黏土”為什么會“呼吸”,也就無法體會到教師神圣的使命。英語諺語同樣反映文化傳統。寓文化于語言中,正是諺語的魅力所在。以下幾個常見的西方諺語都體現了某種文化價值觀:
1.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濃于水(家庭觀)
2.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廚師多燒壞湯(個人主義)
3.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自助)
4.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誠實是最好的策略(誠實)
5.Who loses his liberty loses all.失去自由,也就失去了一切(自由觀)
6.Nothing succeeds like success.一事成功,事事成功(成就感)
7.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隱私權)
3.非語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識
為確保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學習和了解非語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非語言手段包括手勢、表情、體距、音量以及對時間和空間的利用等(胡文仲:1992)。中西方在這些方面存在不少微妙的差異,應引起重視。教學中通過對兩種文化的差異對比來導入文化,是較適用且有效的文化導入方法。中西文化差異的講解,一般采用對比法。進行對比的同時,穿插一些小故事或者笑話,最好還是親身經歷的,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受到夸獎時,英美人常常說“Thank you”,而中國人總是謙虛地說:“哪里,哪里”。為進一步講解這個文化現象,我在課堂上引入外國人參加中國婚禮的笑話。外國人夸獎中國新娘漂亮,新娘習慣地說“哪里,哪里”,外國人以為中國人要細問什么地方漂亮,又解釋“眼睛美,鼻子美,臉兒美”等,結果造成了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