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為人師者在教學中應該把傳授知識與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怎樣求知、怎樣思考作為一個整體任務來完成。在兩課教學中正確地運用設疑質疑釋疑教學法,將有助于學生有效地獲取知識,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感受到學習的興趣,從而為他們學會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創造基礎性條件——因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因此,在兩課教學中,如何正確地設疑、質疑、釋疑是素質教育實踐過程中值得研究和探討的一個問題。
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過程,也是復雜的思維過程。是使學生不斷“設疑——質疑——釋疑”的過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維活動常常是由提出問題開始的。所以,課堂教學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兩課教學應力求讓學生在認識活動中處于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可以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并不斷提出問題,并想盡辦法解決問題。這就是人們經常所談的“問題意識”。設疑、質疑、釋疑教學法就是在這種問題意識的基礎上,教師有意識地對課堂教學進行組織、調節和調控,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體會獲得成功的愉悅的一種教學法。
一、設疑、質疑、釋疑的教學方法
設疑。是教學中的重要手段,目的是使學生注意教材的重點、難點及疑點,加深印象,增強記憶,啟發積極思維,提高教學效果。“設疑”是“激疑”的有效方法,從教育心理學觀點看,設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進而開發他們的智力。教學藝術設疑不同于一般的課堂提問,它不是讓學生馬上回答,而是設法造成思維上的懸念,使學生處于暫時的困惑狀態。設疑是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是啟發式教學的一種變式。
孔子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來概括啟發式教學。當學生想知而不知,想說而說不出來的時候,就是他們產生“憤”的心理。心理學稱為“受激發狀態”,是思維的最佳時刻。此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師只要略加點撥指引,學生即可意開詞達,恍然大悟。設疑教學就是為學生創設“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境界,達到“意開詞達”的目的。中國有句古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設疑教學藝術的魅力就在于能將學生引入“疑無路”的境地,進而又能把握火候給予指點達到“又一村”的妙境。這說明設疑式教學藝術有極大的生命力。
質疑。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質疑是一種手段,是探究真知的鑰匙,是思考問題的先導,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敏捷地、主動地、靈活地思維,發展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學生在“質疑”中獵取知識,駕馭知識。學習貴在多疑,有“疑”才能有“思”,有“思”才能有“問”,有“問”才能有“悟”。如此循環往復,不斷積累知識成果——學問。“于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發現問題本身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是思維敏捷的體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勇于執經問難,善于提疑發問。
釋疑。 就教學的全過程來說,使學生生疑、質疑不是目的,釋疑解惑才是學習的歸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知識的內部聯系和學生認識發展的規律,把設疑作為教學的關鍵環節,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進程,把課堂教學組織成設疑、質疑、釋疑的過程。
二、設疑、質疑、
釋疑在兩課教學中的應用
在兩課教學中如何應用設疑、質疑、釋疑教學法,筆者認為,要實施設疑、質疑、釋疑法,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1.在設疑方面做到“三巧”,“四性”。
“三巧”。其一,所設內容要巧。將疑設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上,使學生帶著問題鉆研教材和聽課。為學生掌握重點,攻克難點埋下伏筆,使學生不僅須思,而且欲思、可思。這樣每設一疑就能使學生的智力有效地得到一次激發。其二,設疑方法要巧。講課開頭的方法很多,最有效莫過于巧設疑難,創設“心憤口悱”的情境,使學生產生迫不及待的渴望。有經驗的教師,他的教學總是用問題引路,設計一個學生渴望知道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啟示誘導的作用。上課藝術,細膩絕妙,常常表現在開頭。高爾基說,文章的開頭為定調,一定要好。講課也是這樣,一開始就應以趣引人,誘導學生由疑到思,對所學的課題“入境”,像演員演戲一樣,一開始就全神貫注進入角色。同時,設疑應使學生通過“須思”、“可思”、“善思”、“樂思”來提高學習興趣。其三,設疑的時間要巧。教學的重大技巧在于集中與保持學生的注意力,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不可能由始至終保持旺盛的注意力。教師適時的設疑,可以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
“四性”。其一,設疑要明確目的性。設疑是為了引導學生敲開知識的大門,激發學生勤思、多思的欲望。因此,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和形式,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有目的地設疑。也就是設疑一定要明確具體,是學生所能理解的,對一些較難的問題,或綜合程度較大的問題,可分解為幾個較小較淺的問題,啟發學生循著一個個小問題進入大問題的中心。如關于“人性自私論”,可從“自私”的概念含義,觀念產生,私有制社會和社會主義一些人大公無私的表現,自私與正當個人利益的區別,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私有觀念的消除等方面設疑。其二,設疑要注意科學性。教師設疑必須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和接受水平。做到適度而有梯度。一是適度設疑,對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概念,可采用“分段”設疑,即有適當的難度,又有適當的坡度,設疑應設在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最近開發區”,同時要注意形象直觀。從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這是認識的一般過程。由于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夠強,加之缺乏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要理解某些政治概念和原理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要求教師設置的問題要從生動的直觀開始,才能達到科學的想像。比如講“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說明機械運動的根本原因,可用同一個電吹風吹鉛球、皮球、氣球,哪個容易吹動一些?這說明了什么?二是興趣設疑,即設疑要與學生的生活和實際聯系起來,以提高其興趣。如批駁“存在即被感知”的哲學命題,首先展示蒙眼人走向懸崖的漫畫,然后可設置這樣幾個問題:一個人只要閉上眼睛跳懸崖,是不是就沒有生命危險了呢?在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看來,人只要閉上眼睛跳懸崖是不成問題的。從哲學上看,你認為他犯了一個什么樣的原則性的錯誤?怎樣來批駁他“存在即被感知”的哲學命題?三是難度設疑。對于不易掌握又易和其他概念混淆的難點,可采用難度設疑。只有注意設疑的科學性,才能使學生既開動腦筋,又可能由“已知”想“未知”,把“未知”變“已知”。其三,設疑要強調多樣性。設疑切記千篇一侓,要靈活多樣,縱可說古論今、引經據典;橫可跨越國界、引文征理;小到寓言故事、校園文化,大至國內國際經濟政治,都可以成為設疑的對象。其四,設疑要倡導創造性。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在無疑之處生疑,并有獨到見解。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疑,巧妙設疑,多樣設疑。無論如何設疑,都要圍繞教學重點,符合學生實際,且富有啟發性。
2.在質疑方面講求“三問”、“四法”。
“三問”,一是提倡“先思后問”。疑而不思,勢必疑而不解。只有思而后問,才能豁然開朗,才能理解詳透,記憶深刻。二是鼓勵“不恥下問”。有人對勝己者愿問,類己者可問,自以為不如己者就不屑一問,這是一種偏見。人各有所長,往往他人之長正是己所不足。所以,不懂不要裝懂,要向一切人求教,“入澤問漁夫,進山問樵子”。只有不恥下問,才能從知識海洋中汲取源源不斷的營養。三是倡導“距師以問”。就是鼓勵學生敢于向老師提出不同見解,進行求異思維,鼓勵學生“獨出心裁”不“唯書”、不“唯師”進行創造性思維。
“四法”。一是啟發。教師應為學生“質疑”創造環境,設置情境,啟迪學生多疑好問。二是誘導。教師要把學生引進“質疑”的大問,誘發提問思路。三是鼓勵。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發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學生說錯或提“怪問題”出了“怪點子”時都應看成是思維活躍的表現,不要訓斥責備,需要熱情誘導,以保護其積極性。四是表揚。教師對能提出一些不尋常或有創見性問題的學生,要及時予以表揚,還可將“質疑”次數多少作為評價學生的參考。
3.在釋疑方面要重視“四引”、“三因”。
“四引”:第一、引導思維。學習是一種主動、積極思維的活動,“疑”既是思維的結果,又是思維的起點。教師答疑,不是僅僅讓學生知道結論而不再提問,而是應該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向更深、更廣的知識層次開拓,全面發展學生的思維結構,注意發展學生的求同思維、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所以,凡是能讓學生自己思考的問題,盡量讓他們探索歸納,教師只是釋疑解惑的組織者、引導者。因此,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思維,學生要做到查、議、試。教師要注意啟、敲、點。查,就是讓學生通過自己查閱課本筆記、課外書刊和有關工具書,找出正確答案。這有利于逐步培養學生帶著問題看書的好習慣,從而提高自學的效率。議,疑難問題提出后,讓學生通過討論爭辯,依靠學生的集體智慧自行解決。試,讓學生獨立嘗試著去解答所提出的疑難問題,然后教師對學生所做出的答案進行評析。啟,就是學生提出的,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教師不馬上講解答案,而是把大題化成幾個小題使問題具有層次性,然后啟發學生自己思考,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到達釋疑的目的。敲,有些疑難問題,教師若直接釋疑,要么學生難以接受,要么顯得索然乏味,不僅效果不佳,而且不利于培養學生積極思維品質。這時教師不妨賣賣關子,旁敲側擊,讓學生慢慢領悟接受。如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特征是什么?為什么?矛盾特殊性的兩種情形是什么?掌握它的意義如何等等。點,對問題教師只是適當點撥,不宜講得太多。第二、引發深問。“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粗枝大葉,淺嘗輒止,是不可能涉足學問深處的。因此,教師要熱情開導學生,激發他們的求索精神。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真想在學習上得到一些什么就得“打破砂鍋問到底”不僅要知道怎么提出問題,還要知道怎樣去論證問題;不但要知道問題的結論,還要知道結論是怎樣得出來的。只有如此,才能掌握書中精蘊,在學習上才有長進。第三、引疏思路。學生的思維活動具有其獨立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而應恰當引導,使其不盲目、不茫然。對學生來說,知道釋疑思路,掌握思維方法,要比僅僅知道結論更為重要。所以,釋疑一開始,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把握思考重點,明確思考任務。同時還要為學生思考疏難解困,恰當點撥,排清障礙,疏通思路。第四、引發激思。學生學習帶有情緒色彩,教師要千方百計激發情趣。要注意做到:(1)趣味性。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引發學習情趣。(2)竟爭性。教師把評比精神貫穿到釋疑中去,以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3)創造性。注意引導學生求異思維,誘發多樣性解答、多角度回答,喚起不同看法,不同見解,并對其創造性思考及獨特見解給予適當評價。
“三因”:第一,因材施教。教師要善于辨別學生中的千差萬別,根據其接受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特點,采取不同措施進行不同的釋疑。第二,因疑施教。根據疑難的深淺及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釋疑方法。第三,因時施教,教師要及時捕捉學生理解疑難進程中的有利時機,進行適當點撥,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根據實際情況設疑、質疑、釋疑,我們不僅能夠贏得學生在求知和思維能力方面的長足進步,而且能為進一步搞好兩課教學開辟新的廣闊的天地,使其煥發生機,增強活力,而這正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素質教育時代向我們提出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