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德隆集團崩潰事件以來,我國某些學者把此歸罪于產融結合模式的失敗。認為產業資本控制金融資本是一種市場不成熟、不健康的表現,并建議中國千萬不能重蹈其他亞洲國家在這方面的覆轍。其實,在亞洲既有日本、韓國等個別產融結合失敗的模式和案例,也有臺灣和新加坡等產融結合成功的模式和案例。同樣是家族企業集團,也同樣是產業資本控制金融資本,但臺灣霖園集團控股國泰金融控股的集團的運做和經營是成功的。
國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在臺灣當局扶持下于2001年成立的。國泰金控組合保險、證券、銀行等多樣化的金融機構,建立起一個功能完整的經營平臺,由遍布臺灣各地的營業網點與銷售人員,推行交叉銷售策略,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
國泰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歷程產融結合的霖園集團
國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臺灣霖園集團的二級集團公司。霖園集團的創始人是曾經排名華人首富的蔡萬霖。
20世紀50年代初,蔡萬霖跟隨兄長蔡萬春到臺北,先做菜販,后經營醬油、建材、塑料制品等。后來,與哥哥蔡萬春、弟弟蔡萬才等人共同成立國泰產物保險公司、國泰人壽公司、國泰建設公司等,建立了以“國泰”為標志的蔡氏家族企業集團。
1979年蔡氏家族企業集團分家時,蔡萬霖取得國泰人壽、國泰建設、三井工程與國泰汽車工業等四家公司,并以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為核心組成一個新的集團,為現在的霖園集團。

當時的霖園集團以保險金融與房地產業為主體事業,主要關系企業有國泰人壽、國泰建設、三井工程、第一信托、東泰產險等公司。霖園集團本質上是家族企業,其所屬主要企業基本上是蔡家個人持股或成立的控股公司掌控。
霖園集團的支柱是國泰人壽。國泰人壽保險公司成立于1962 年,1964年其股票初次公開上市發行,國泰人壽是臺灣壽險業的龍頭老大,其市場占有率一度超過51%;其股票市值曾占臺北股市總市值的6.33%,也曾是臺灣的第二大上市公司。 20世紀90年代初,霖園集團與臺灣水泥、聯合報系、東和鋼鐵合資興辦了東泰產業保險公司。
霖園集團的第二大支柱,國泰建設是臺灣資本額最大、員工最多的建設公司,注冊資本金超過100億元,營業額一直名列建筑業的前三位,是建筑業股票中的“龍頭股”。
1993年,霖園集團取得了第一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的控制權,并于1998年將該公司改制成為匯通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并在臺北證交所掛牌上市。
上世紀末,霖園集團經營的范圍除了人壽保險之外,還涵蓋財產保險、銀行、證券、基金、期貨、創業投資、建筑、百貨批發零售等,構建成產業與金融服務相結合的企業集團。目前,霖園集團旗下成員主要包括:國泰人壽、國泰建設與匯通銀行三家上市子公司, 以及東泰產險、國泰投信與大和國泰證券等未上市的子公司。
從霖園集團到國泰金控
2001年11月1日,臺灣正式實施了《金融控股公司法》,并同時受理業者的申請。霖園集團于當日向臺灣財政部保險司申請以國泰人壽為主體成立國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泰金控)。
2001年12月31日,國泰金控正式掛牌上市,同日國泰人壽下市,成為國泰金控的下屬子公司。國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金為1200億元新臺幣,國泰人壽股東的普通股以1:1的換股比例,轉換為國泰金控的普通股。
2002年4月22日,經臺灣財政部核準,霖園集團的所屬子公司東泰產險、匯通銀行以股份轉換的方式納入國泰金控,國泰銀行(原匯通銀行)原有股東普通股每6股換發國泰金控普通股1股;國泰世紀產險(原東泰產險)原有股東普通股每4.5股換發國泰金控普通股1股。匯通銀行于2002年7月更名為國泰銀行。
2002年9月,國泰金控融資2.89億元新臺幣購入世華銀行部分股權,同年12月18日,世華銀行原有股東普通股每1.6848股換發國泰金控普通股1股。2003年10月,被收購的世華銀行與國泰銀行正式合并,又更名為國泰世華銀行。
匯通銀行與世華銀行分別在2002年4月22日和2002年12月18日下市,改由國泰金控轉換新股進行買賣。
臺灣國泰金融控股公司是“母公司上市,子公司下市”的上市模式,這種上市模式有利于提高金融控股公司的資本充足率,有利于整體營銷,統一品牌,客戶資源共享,發揮協同效應,真正實現一站式的金融服務。
國泰金融控股公司是霖園集團的二級公司,控制著其金融業務的上市子公司,整個霖園集團的組織結構如下圖所示(見圖1):

資料來源:許崇源等(臺灣):“金融業控股型態(Ⅱ)——霖園集團”,《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雙月刊(臺灣),第46期,2004年3月14。
圖1 霖園集團的組織結構
國泰金控的股權與管理結構
國泰金融控股公司是家族企業。蔡氏家族是通過自然人和由其家族成員控股的公司法人來控制其集團所屬各類企業,國泰金融控股公司也是如此。圖2顯示,島內自然人和公司法人合計控股達71%,而這兩部分的股東主要是蔡氏家族的成員和蔡氏控股的公司法人。
目前,國泰金融控股公司共有四個全資附屬子公司,即國泰人壽、國泰世華銀行、國泰世紀產險、國泰創投。另外,國泰金控已獲準設立國泰證券公司,以發展綜合金融業務。
經過股份轉換之后,國泰金控擁有這些子公司100%的股權。股權集中的優勢主要有:一是統一品牌,協同營銷。國泰金控通過整合各子公司的客戶資源,開發符合客戶需求的整合型金融商品,實行交叉銷售 (cross-selling) 的策略,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二是統一管理,控制風險。國泰金控總部擁有稽核處與風險管理處等職能部門,對整個金融集團實行統一的風險控制與管理。三是統一信息,系統集成。國泰金控通過整合信息系統,對外滿足客戶即時的資訊需求;對內提高決策支持、經營管理、業務資訊、風險控制與稽核審計的自動化程度。
國泰金控總部實行集中統一的管理組織結構(見圖3),其管理職能部門主要有:
·稽核處
總稽核獨立運作,定期向董事會及監察人報告,負責公司內部控制及稽核制度的建立,以及后續內部控制查核評估與檢查工作。
·經營管理委員會
經營管理委員會是公司經營決策的核心,負責公司整體發展方向、長期策略目標、重大發展計劃、整合式業務發展方向及策略等重大決策的制定。委員會由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以及各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或其它專業人員組成。
·風險管理處
負責國泰金控及子公司風險管理運作系統的建立、整體經營風險的辨識、風險衡量、風險管理策略的擬定與執行、以及后續管理績效評估與追蹤。
·綜合企劃處
負責國泰金控及各子公司長期經營策略的規劃及研究、集團發展及并購策略的研究、各子公司間整合行銷、信息平臺整合、人員共享、營業設備與場所共享等的規劃執行,并根據子公司整合的需要隨時成立項目工作小組,負責長期投資策略制定、國內外購并、資本與舉債規劃等。
·財務暨行政管理處
負責集團財務規劃及長短期資金調度、金控公司股務及出納事務辦理、金控公司預算、財務報表編制、稅務處理及人事總務等事宜。

國泰金控的經營業績與市場表現
國泰金控自2001年底換股上市以來,發揮了金融集團的協同效應與規模效益,資產規模與與盈利水平都有大幅度的增長,從而成為臺灣資產規模最大、盈利水平最高的金融控股集團公司(見表1、表2)。
全球最具信譽與影響力的信用評級公司穆迪、標準普爾公司,分別授予國泰金控Baa1、BBB+的信用評級。以國際標準來看,國泰金控已經躋身于全球一流的信用等級,即屬于“投資等級”且公司債信優良,而國泰人壽、國泰世紀產險、國泰世華銀行等子公司的信用評級都高于母公司*。
臺灣中華信評公司授予國泰金控twAA-,其中包括子公司國泰人壽擁有twAAA的最高評級、國泰世紀產險為twAA、國泰世華銀行為twAA-的信用評級。國泰金股2003年年報顯示,上述評級公司對國泰金控母子公司的長期信用評級展望均為“穩定”。
截至到2004年10月,國泰金控的普通股發行量為831億股,總市值最曾高達到5649.09億元新臺幣(見表3)。除了在臺灣本土上市之外,國泰金控的股票還以全球存托憑證(GDR)的方式在盧森堡證券交易所上市。
從國泰金控的股價周K線圖的情況來看,近兩年來的股價呈穩步上揚的趨勢。
*注:金融控股公司信用評級一般低于其子公司的原因主要有:資產流動性低、債務風險大、收入來源較少、監管部門介入較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