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秀水市場以其開業較早,地處長安街而聞名中外。
1985年,秀水市場正式成立。
1990年中期以后,秀水市場已經成為一個響當當的牌子,商戶從不足200戶一下子猛增到400多戶,中外游客云集,終年熙熙攘攘。
1992年前始建的“秀水一條街”,南起東長安街永安里,北至美國大使館,全長不到1公里。在這路面不寬的街道兩旁,設有400多個出售春夏秋冬各季服裝、鞋帽、圍巾、體育用品、玩具、禮品的攤位,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鼻梁高聳、金發碧眼的外國顧客,他們和私營攤鋪的熱情店主,討價還價,隨時成交,終日沒有固定的作息時間,只要有客人來,生意隨時談,這就是獨立創業者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最初創建的秀水市場。
老秀水市場聲名遠播海外,由于生意興隆,市場面積不夠用了,又不能就地擴大,便向西發展到雅寶路正街和東街,日壇公園的東街、西街和北街,新開設攤點、店鋪1000多個,圍繞商品零售經營主業,增加了為外國商人提供打包、托運、飲食、住宿、娛樂服務的行業。沒有多久,這里的面積也不夠用了。
攤主們沒有出口經營權,憑的是工商局發的個體攤販營業執照。秀水市場在生意最紅火的年份,出口金額超過北京市國有外貿公司的總和。同樣是經營商業,公私企業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之大的差距,一邊是靠權力、靠專營,一邊是靠創業、靠競爭,國有外貿企業沒有私人企業那種勃勃生機,所以也沒有驕人業績。
正當生意興隆之時,北京城市改造規劃出臺,與其說城市現代化不需要攤位散落的街市,以建立一批整潔亮麗的購物大廈來取代,莫如說要鏟除競爭對手,奪回失去的陣地和利益。
1997年,市有關部門首次提出要對秀水市場進行徹底改造,選址重建;1999年媒體發布消息稱秀水街將“退路進廳”,貫徹市政府城市整治的規定;2003年,北京發展計劃委員會和北京規劃和土地管理部門批準新建秀水街大廈;2004年7月,北京市規劃局等單位以秀水市場存在消防、占路、外事、無證等多種隱患和不穩定因素,向市政府申請拆除秀水市場。
隱患要拆除,民營企業的機制是否要保留?某些官員的心目中,要拆除的究竟是哪個?在秀水市場拆遷節節升溫之時,經濟學家和攤主們發出了強烈的保護秀水的聲音。
在有關秀水市場的若干次專家討論會上,專家們指出了“登長城、吃烤鴨、逛秀水”的文化定位,在法學泰斗江平等人舉行的法律專家研討會上,提出了秀水市場這塊國際名牌“應予以保護、培育”的呼聲。7年多來,拆與不拆的爭論從未休止,一座氣派的大廈已經拔地而起,雖然“秀水街”三個紅色大字懸掛在大廈正上方,但人們擔心的是老秀水的機制是否能夠保存?
老秀水市場閉市是否意味著市場機制的結束?看來市政府并沒有考慮這個要害問題。他們以為,只要把商廈蓋起來,將舊棚鋪拆掉,就完成改造任務了。“2003年11月5日開始搬遷,10日完畢”,這是建外街道社區管理中心發出的通告。老百姓拼死拼活才干出來的市場,突然變成一堆建筑垃圾。418家將身家性命拴在這個市場上的個體戶憂心忡忡,度日如年。
北京秀水市場代表了中國傳統零售業向現代零售業過度的中間形態,這種形態在全國大部分城市普遍存在,像沈陽市的五愛市場、山東省聊城市的香江市場、浙江省的義烏市場等,它們是超級市場、連鎖經營的初創模型,他們有私人創業的活力,也有分散經營的弱點。這些中間形態的零售店市場何去何從,是一場還沒有結果的爭論,作為從傳統零售市場向現代零售市場過渡的一種中間形式,以組建現代化超級市場、連鎖經營的標準進行改造是不可避免,需要探討的是怎樣使民營企業不受傷害地、使流通業得到發展地完成這一進程。
現在的北京秀水一條街,全部是獨資的民營小販、獨家店鋪,不進行資本重組,難以實行規模化、規范化經營,必須以國際零售業為樣板,在自愿的基礎上,有步驟地進行產權關系改革,使他們走上現代化正規 的連鎖經營道路。
改造秀水市場需要選一個能夠把零售攤點、批發、配送等業務集中在一起的區域,賣貨的攤位應該集中在一個大的超級市場內,供外商食宿的飯店、酒吧、舞廳,應該集中在相鄰的另一個生活區;打包、托運、儲存貨物的倉庫應該和經營批發業務的商場連在一起。改造后的新秀水市場應該是一個國際商貿中心。這個商貿中心應該選在距離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比較近的地方。海關、商檢、稅務都應該在商貿中心設有自己的現場辦公設施。將來的秀水國際貿易中心,凡屬外貿所需的各種功能應有盡有。目前已經建立起來的秀水大廈,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這些老秀水已經具備的功能呢?
經過多年的發展,“秀水市場”已經成為批發與零售兼顧、銷售與物流銜接、成龍配套的商品零售服務體系,有專門機構代理進貨、送貨、打包、托運、辦理通關手續,長短途運輸卡車站等,一應俱全,正在成長為連鎖雛形。所有攤位共用一個市場招牌,經營大體相同的商品,服務規范也有許多一致的地方,所缺少的是統一的總部和上下之間的產權紐帶。新秀水市場完全可以保留其合理內核,集國內外資本加以改造,發展成規范化經營的超級市場。這里需要的是資本組織結構,不僅僅是蓋高樓,出租攤位,這樣做只能真是物業經營,而不是組建現代化商業。
在中國零售業從傳統形式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秀水”現象將以普遍形式在各地出現,應該有更多的人研究設計、統一整合這種由中間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超市方案。
北京市應該帶這個頭,應該帶好這個頭,不能說政府將秀水市場遷移到新址,就是秀水市場實現了現代化改革。
雖然老秀水市場的發展算不上規范,存在侵犯知識產權、假冒產品等問題,引起外國有關機構的非議。但是,改組這個民間自發建立的外貿市場,要講究政策。當初攤主憑的是一個工商登記證,他們租用的是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搭蓋的鐵皮棚子,小本謀生,各自核算,統用“秀水”這塊招牌。發展是一個過程,脫離不開歷史,為國家計,為民生計,都不能簡單的下令撤攤。自1987年建立至今,秀水市場經政府幾次整頓,其生命力之強,超出一般人的想像,一打二壓三取締,就是打不垮,壓不扁,取締不掉,入市做買賣的中外客商越來越多。這次有可能打下去了,也有可能將一個火紅的市場消滅了,于國于民得失幾何?還有待觀察。
“秀水”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它有一塊聞名于世的招牌,還因為它有一批客戶,這些客戶也沒有大鍋飯吃,必須自謀生路,他們具有懂得投資賺錢的真魂。這個真魂同樣表現在不遠萬里,不辭勞苦前來和秀水攤主做生意的老外。國內外的個體戶,都是憑一張個體工商證明做起國際生意的,雖然這樁樁生意未必符合他們的國內法,但符合國際多邊貿易組織公認的自由貿易原則,這就是“秀水”適宜改造,而不宜撤銷的一個原因。改造后的“秀水”,客戶不僅限于過去俄羅斯、東歐的商販,它應當是吸引全球客人的商貿中心。
“秀水”零售貿易等市場之所在逆境中發展,除了個體經營者在投資理念上和國營企業不同之處,在經營機制上有下述因素要保存下來:
一是貨色適銷對路。攤主采購貨物的樣品大部分由外來商人提出,少數由攤主推薦。外來商人現在本國得知什么產品在當地市場暢銷,什么牌子是強手貨,哪些貨物價格是本國當前市場一般人所能接受的?中國攤主們按國外市場需求從國內進貨,或加工訂貨,要求貨物供應商能夠達到出口標準,按時運到北京,及時出手。
二是保持進貨質優價廉?!靶闼睌傊鱾兘浬痰木髦?,在于知道全國什么地方有什么貨,或能夠加工哪些商品,什么地方加工的產品交貨快、質量好、價格低,他們可以擇優訂貨,及時準確地找到好貨源。
三是內外貿一起做,批發零售一起做,什么賺錢做什么,經營跟隨市場變,不墨守成規。
四是從業的都是最精干的人才,支出的是最低的經營成本費。前來采購的客戶大多以旅游身份入境,背包采購,隨身攜帶,省掉了貨物通關稅務;國內攤主只交營業稅和市場管理費,雇一、二名小工當幫手,集采購、倉儲、運輸、銷售于一身,早晚一杯熱奶,兩個茶雞蛋,中午一份5元盒飯,開支壓到最低,盈利高,干勁足。
“秀水”機制之所以需要保留,因為它具有的普遍借鑒意義已經得到了驗證。北京天壇東門的紅橋市場屬同類性質,光臨這里的外國游客絡繹不絕,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和克林頓前總統夫人希拉里都到紅橋商場買過珍珠飾品,這里的購物環境已經比秀水提高了一步,經營機制卻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中國東北、西北、西南的邊境貿易市場也早已經出現了這種民間經營的、協作而非連鎖式的初級貿易市場,它們同樣具有“秀水”式的經營機制,也同樣具有規模小、不規范的缺陷,它們在前進的道路上,都同樣需要規范化、規?;?,難以避開資產重組這道關口。在北京以外的大城市里,我們也看到過類似“秀水”一樣的初級連鎖超市的模型,只要保留具有活力的民間經營機制,實行資產重組,組成股份制集團,擴大規模,走上現代連鎖經營道路,同樣可以有大作為。
中國的商品零售領域里,更多的是小商小販,它們像海里的蝦米,連小魚的分量都夠不上,更是食物鏈條的最末環節,在商業體制大變革中,它只能供人吃而沒有吃人的份了,但也是不可忽視的鏈條,這是個不斷更新的魚塘,這里的魚苗也有一部分將成長為大魚,結果如何,就看養魚人的本事了。
(作者單位為國家商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