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國內銀行業經營環境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中國人民銀行加大了金融調控力度,國有商業銀行開始了根本性的改革,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加快了改革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外資商業銀行加快了在華戰略布局。中國銀行業在這樣大的環境下,規模進一步壯大,結構逐步優化,效益和質量得到明顯提高。
改制與上市商業銀行重要的戰略選擇
2004年初,國務院做出加快國有銀行改革的重大決策。
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成立,并調整了董事會、監事會成員。中銀股份完整承繼中國銀行的資產、負債和所有業務,繼續從事原經營范圍和業務許可文件上批準或核準的業務,已有的營業機構、商號、商標、互聯網域名和咨詢服務電話等保持不變,各項業務照常進行。中國銀行整體改制為股份制商業銀行,也為其今后上市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4年9月21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掛牌成立。原建設銀行的商業銀行業務、資產、負債和機構網點、員工,全部納入股份制改造的范圍,整體重組后全部進入建行股份公司,進入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非主營業務資產不到1%。
在國有銀行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的同時,股份制銀行的改制和上市步伐也在明顯加快。2004年6月30日,交行財務重組完成。財政部和中央匯金公司分別注資50億元和30億元;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100億元;老股東增資11.36億元,同時發行120億元次級定期債務,并以賬面價值50%的價格向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出售了414億元可疑類貸款。財務重組完成后,交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98億元,不良貸款占比為3.43%,撥備覆蓋率72.77%;按國際會計準則,核心資本充足率為5.89%,資本充足率8.82%左右。2004年8月6日,匯豐控股有限公司的全屬附屬機構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投資現金144.61億元人民幣(約合17.47億美元)入股交通銀行,成為僅次于財政部的交行第二大股東。匯豐銀行入股比例為19.9%,接近中國銀監會規定的“單個外資機構入股的比例20%”的上限,成為迄今為止國際著名金融機構入股國內商業銀行的最大宗交易。此次引進匯豐作為國際戰略投資者后,按照國際會計準則計算,交行核心資本重組率將達8.43%,資本充足率將達11.62%。交通銀行在香港和內地交易所同時整體上市已勢在必行。
光大銀行在2000年曾增資近62億元,但由于近幾年資產增長速度較快,資本增長速度落后于資產增長速度,使光大銀行資本充足率在2003年底下降到4.65%。根據新頒布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測算,光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還會進一步下降。為有效解決這一難題,光大銀行啟動90億私募增資,為上市計劃鋪平道路。
興業銀行于2003年年中由具有地方色彩的“福建興業銀行”改名為“興業銀行”,同時宣布完成股份制改造。2003年下半年,在國內同業率先成功發行總值達30億元人民幣的5年期次級債,計入興業銀行2003年資本金,使其在2003年底的資本充足率達到8%以上,達到了國際通行的《巴賽爾協議》資本充足率要求。2003年末,興業銀行引入了恒生銀行、世界銀行名下國際金融公司(IFC)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資公司3家境外投資者共26.973億元,這些外資持股比例直逼25%監管上限,達到24.98%,為興業銀行上市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國有銀行和中小股份制銀行改制上市大潮的推動下,城市商業銀行也在厲兵秣馬,逐步走出“圍城”。其中,南京市商業銀行再次扮演了領跑角色。南京市商業銀行是國內第二家吸引外資參股的城市商業銀行,2001年11月國際金融公司出資2600萬美元認購1.81億股普通股。2003年6月該行正式引入中信證券股份啟動了上市輔導期,參照上市金融企業的各項要求,進行了法人治理結構、會計制度、風險管理等一系列改革。除南京市商業銀行外,全國112家城市商業銀行中上海銀行和長沙市商業銀行等也明確提出了上市意向,近期,北京商業銀行正式改名為北京銀行,同時加快了股改和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工作,開始為上市做準備。
加大資本金補充力度
長期以來,國內商業銀行一直以“速度”和“規模”為主要追求目標,對資本必須覆蓋風險,進而最終將限制銀行過度擴張認識不足,造成資本金長期處于非常低的水平。2004年3月1日,銀監會《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辦法》開始實施。由于采取了更為審慎的標準,銀行資本充足率計算值明顯下降。其中資本充足率水平較高的招行、浦發、民生的資本充足率都降低到了8%以下,平均下降了2.86個百分點,下降幅度超過了25%。為了補充資本金,各家商業銀行都采取了引入戰略投資者、發行次級債等重大措施。通過上述措施,使國內主要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狀況得到明顯的改善。
改善公司治理和經營管理
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改革包括建立規范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制度等十個方面以及資本充足管理,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已專門頒布了《關于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與監管指引》。要求兩家試點銀行按《指引》的要求進行十個方面的改革:全面建立規范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制度;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制定清晰明確的發展戰略;建立科學的決策、內控和風險管理體制;實行機構扁平化和流程整合;深化勞動用工人事制度改革;實行審慎的會計制度和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強信息科技建設,全面提升綜合管理與服務功能;加大培訓力度;發揮中介機構的專業優勢。
相應地,中行、建行進行人事制度變革。取消了內部行政級別,代之以總裁、經理等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經理人頭銜。實行競聘上崗,以崗定薪,崗變薪變,形成“職位能上能下,崗位能進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企業人才體制和市場激勵機制。

外資銀行在華業務的發展
目前,外國銀行在中國設立了200多家營業性機構,其中外國銀行分行162家,外資法人機構14家,外資銀行代表處216家。另外,還有13家外資銀行獲準在華開辦網上銀行業務,5家外國銀行分行開辦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托管業務(即QFII)。外資銀行在我國有關法規規定的12項基本業務范圍內經營的業務品種已達約100個。外資銀行在增加機構的同時,業務也得到較快發展。在華外資銀行的資產總額約達到650億美元,其中貸款為301億美元。外資銀行的資產質量一直較好,不良資產率只有1.5%,不良貸款率僅有1.59%,且都在逐年逐月下降。
完善銀行業監管法律法規
銀監會成立以來,加快了銀行監管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目前已形成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為核心,幾十項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為主體的銀行業監管法律法規體系。其中包括加強資本監管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發行管理辦法》;加強對授信行為進行規范的《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商業銀行與內部人和股東關聯交易管理辦法》、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指引》、《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評價辦法》、《客戶大額授信統計制度和零售貸款違約客戶情況統計制度》和《商業銀行授信工作盡職指引》,以及防范和化解信用風險的貸款五級分類、加大不良資產考核的措施;為鼓勵和規范商業銀行拓展業務推出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改進和完善法人治理及分類監管的《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評級體系》等等。
銀行業發展存在的四個問題
國內銀行業當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金融風險過于集中于銀行界。2004年上半年國內非金融部門資金來源中,銀行貸款占比高達83%,國債、企業債和股票的占比分別只有12%、0.4%、4.6%;國內銀行補充資本金和消化不良資產任務繁重。為補充到8%和10%,國內銀行業資本缺口分別為3400億元和6300億元人民幣左右;國內銀行公司治理不完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主要表現為:所有者缺位,董事會作用沒有發揮、形同虛設,內部人控制問題突出,缺乏有效激勵約束機制等問題;企業信貸需求快速增長與銀行信貸資源增長有限的矛盾較為突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