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聞報道十分重視報道英雄模范、先進人物,以其比重大、興盛時期長、社會作用顯著和發展變化快而成為中國新聞傳播業中的突出現象。在剛剛過去的2004年里,全國宣傳系統和新聞界繼承優良傳統,不斷開拓創新,發掘出一個個感人的英模典型人物,為人們樹立了一個個光輝的榜樣,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許振超、任長霞、周國知、馬祖光、梁萬俊、李素芝、牛玉儒等一個個響亮的名字,在神州大地廣為傳頌。綜觀這一年來的英模人物通訊報道,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英模人物報道對象的選取上呈多元化特色,而且與近年相比,報道的人數要多,面要廣。
在中央級媒體報道的英模人物中,有“富有創造性的現代知識型產業工人的優秀代表”許振超,有“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模”公安局長任長霞,有“一心為民的基層干部”周國知,有“當代高級知識分子的楷模”馬祖光院士,有“英雄試飛員”梁萬俊,有“扎根高原的將軍醫生”李素芝,有黨的高級干部“人民的貼心人”牛玉儒……他們來自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職業和身份,在各自的人生舞臺上演繹不一樣的精彩人生,但有一點是相通的:他們對黨的事業和廣大人民群眾懷有深厚的感情,對自己的本職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他們匯成了21世紀初的群英譜。不同領域、不同身份的受眾都能找到自己學習和效仿的榜樣,各行各業的群眾都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高尚的精神、汲取前進的動力。
第二,主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反映時代精神,取得了好的社會效果。
在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宣傳、傳遞主流聲音的同時,注重遵循大眾傳播規律,有了較強的受眾觀念,在關注新聞內容的同時,在塑造英模人物形象上體現出現代元素,凸顯其時代價值。
通過報道黨的各級干部,體現黨和政府的形象。這形象不是抽象的,而是通過活生生的人和事呈現在群眾的面前。牛玉儒、任長霞、周國知等靠對黨的堅定信念和無私奉獻,為人民造福,為政府增光,為黨旗增輝。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三個代表”和“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為開展永葆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樹立了榜樣。
一個偉大的時代必然造就一大批具有時代特點的英雄模范人物。人們應該樹立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黨的“喉舌”的新聞媒體,責無旁貸要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把這批模范人物的突出代表,推到全國人民面前,揭示時代發展的趨勢,反映時代的精神,其主題是深刻的,意義和影響是深遠的。
第三,還原生活,展現英模“真我”本色,敘寫英模人物的手法更注重人性化。
不同的媒體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人物,風格各異,拋開英模頭上的光環,用平視的角度來報道許振超、任長霞等,著意講述英模人物的平凡故事,也不回避其缺點或不足,再現了既有堅強性格,又有普通人情懷的英模人物,使他們更具親和力、感召力和影響力,其形象和精神更真實感人、更深入人心。與以往一些通訊中英模人物刻畫形成鮮明對比,這無疑是對英雄人物塑造慣用模式的一種突破。
通過細節揭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還原生活,展現英模“真我”本色。
人物通訊不是人物簡介,更不是人物鑒定,它要求寫人物必須生動形象,富有生活氣息。要把英模人物寫好、寫活,重要的是把他(她)當“人”而不是當“神”寫,寫出人的復雜性、豐富性,有追求、向往、興趣,也有脆弱、悲傷等。這樣看得見、摸得著的英雄才會真實、感人,人們才能更好地學習他們。
新聞報道的力量就產生于受眾對它的認同,細節捕捉得好,基調把握得好,受眾認同了,也就感動了。例如,在對任長霞的報道中,記者們都不約而同地抓住了這樣的細節,即她在不同場合流淚的情景。如“在接訪中,看到老百姓哭,任長霞也跟著掉眼淚”;看到兒子摔跤了,“長霞一把抱住兒子,眼淚嘩嘩地流”(《“不回家”的女人》2004年6月5日《中國青年報》、記者陳娉舒);新華社記者朱玉、程紅采寫的通訊《警察任長霞》更是集中筆力,多處描述了這位女公安局長的眼淚。還原造就感動,不論是在百姓面前,還是家人面前,或是領導、同事面前,身為局長的任長霞都不掩飾自己的感情。這些細節是那么真實、傳神、動情,從多個角度突出了英雄的真我風采和俠骨柔情,令人無不為之動情,同時也感受到這是一位近在咫尺的英雄,她與讀者是這樣的近、這樣的親。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把人身上的精華加起來絕不是典型,猶如酒精是酒里面最好的東西,是酒里面提煉出來的。可是酒一旦變成了酒精,就不再是酒了。”這段精辟的論述,強調了要寫出典型的復雜性、豐富性,而不能把精華或糟粕進行簡單地加減。寫出矛盾,文章自然會波瀾起伏,寫出人物內心世界的矛盾,是完全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作者這樣寫非但沒給英模人物抹黑,貶低其先進性,反而使之更真實、更感人。
通過描述人物豐富細膩的情感世界,塑造全面而豐滿的英模形象。
人的情感是永恒的,也是最感人的。馬祖光是一心撲在工作和學術上的學者,同時又是牽掛著家人的丈夫、父親。“對事業,他一生負責;對家庭,他負責一生”。他的妻子因病嚴重到無法下地,不得不終日以床為伴。“‘我死了,你怎么辦?一定要讓你站起來。’馬祖光暗下決心。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尋醫覓藥。給老伴量體溫、測血壓是馬祖光每天的必修課。然后,詳細記錄下變化,以備醫用。無論多忙,馬祖光在家看書時不去書房,總愛坐到她床前學習。”“‘年輕時,他常對我唱英文歌,最愛唱那首《You Are My Sunshine》。’”孫悅貞輕聲哼唱,“You’ll never know how much I love you(你永遠不會知道我愛你有多深)……若是出差,馬祖光就提前對著錄音機,清唱幾首外文歌曲,灌成磁帶,給她解悶。”“不管到哪兒,他一準兒早一個電話,晚一個電話。”(《光的追求》2004年9月10日《人民日報》盛若蔚汪波)這些細節描寫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讓人們看到的是一個不乏柔情和親情的英模人物,再現了英模人物的平凡人格,避免了“神化”,使讀者感到可親、可信。與那種對拔高、夸大英模人物的僵化模式相比,這樣的“潤物細無聲”,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四,筆法更趨多樣化,通過對新聞人物、事物中具有人性和人情色彩因素的突出,提高受眾接收報道時的情緒參與程度,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筆鋒常帶感情,從而來吸引公眾,感染公眾。有的作品運用散文筆法、鏡頭式的語言來刻畫英模人物,樸素清新中見文采。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形成對某一事物態度的過程中,許多時候并不取決于理性的思考,而是取決于情感的好惡。誠然,新聞作品必須永遠恪守新聞真實性的鐵律。然而,要塑造生動鮮明的英模人物形象,新聞記者要有靈敏的“新聞鼻”和靈秀的“文學筆”,要盡量和受眾個體發生聯系,把握人類情感的共同特點,注重調動受眾的情感因素,增強新聞作品的感染力,從而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如《光的追求》(2004年9月10日《人民日報》盛若蔚汪波)的開頭和結尾:
“馬祖光走了。
老舊的書架上,一本本光學理論書擺得整整齊齊;舊洗衣機改成的床頭柜上,兩盒速效救心丸靜靜地放在一角……
2003年7月15日,倚靠在北京通州醫院的長椅上,中科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馬祖光突然感到一陣心悸。
他躺下了,想睡會兒。
這一覺睡得好沉好沉。他再也沒有醒來。
是的,75歲的馬祖光實在太累了。
這位為共和國的激光事業矢志一生、功勛卓著的老人,終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盯著床頭,老人喃喃自語。老馬走了,她的記憶也跟著走了。馬祖光的照片立在床頭,凝望著她,笑著。”
濃濃的敬意,深深的遺憾,綿長的懷念,無不飽含在簡約而余韻悠長的文字里。
在語言方面,力求具體準確、簡練通俗,對事實敘述明白適度、不溫不火,對人物的刻畫生動形象、突出個性,對氛圍的營造真摯自然、文情并茂、令人回味。
(作者單位:湖南衡陽師范學院新聞系)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