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會議新聞是黨和政府通過電視媒體直接宣傳政策、指導工作、動員群眾傳遞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但長期以來,電視新聞會議報道卻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多”(所占分量大)、“長”(單條會議新聞長)、“呆”(聲畫兩張皮)、“空”(程序式、公式化)的現象,逐漸疏遠了與受眾的距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會議新聞的權威性和感染力,湮沒了會議新聞的價值。因此,為會議新聞報道“整容換面”刻不容緩。
如何改進電視會議報道,以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呢?其關鍵就在于從報道內容和形式兩方面著手,致力于會議主題的挖掘和電視報道形式的創新。只有這樣,會議報道才能有新意,才會產生應有的效果。
一、從會議重點入手——增加針對性。
新聞工作者要善于運用新聞價值理論對會議進行分析,對會議內容有所取舍,摒棄“會議紀要式”的報道模式。一般來說,會議作為一個整體,要傳達、討論、研究、解決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有的以前曾宣傳報道過,有的只與個別部門有聯系,而真正與受眾相關的內容不多。報道時,應突出會議的主要內容,截取與廣大受眾關系較為密切的新信息,進行縱深報道;或選擇會議的一個要點,或對某一個側面的具體內容、具體場景,單獨或分別進行報道,以使主題鮮明、突出,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對重大會議進行報道,可以采取化大為小、化長為短的方法,采用“階段式連續報道或系列報道”的方法予以報道。如在報道黨代會、人大會、政協會等重大會議時,要想在形式上作較大創新是不太容易的,而觀眾又不喜歡平鋪直敘式的報道,怎么辦呢?可以選擇重點,制作專題、專訪或特寫節目,變長篇為短篇,將會議討論的重要內容和所作的重大決策逐一播發出來。
二、從社會焦點入手——提高“關注度”。
由于認識上存在誤區,不少會議報道不看會議新聞價值的大小,不顧電視觀眾的需求和興趣,而把電視圖像視為會議公報或紀要的圖解,甚至將會議報道當作展示領導勤政形象和領導人排座次的重要方式,結果,拉大了與廣大受眾的距離,弱化了宣傳效果。按照新聞的定義和規律,只有鮮活的,為人所關注的、所感興趣的事實,才能夠成為新聞。電視會議新聞只有將鏡頭對準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才能充分吊起受眾的“胃口”。一般來講,每一時期、每一階段,人們都有這樣或那樣的話題,如果把會議報道的焦點放到分析社會現實上來,就會使報道的含金量體現出來。這樣處理,既能突出會議的主題,又能及時表達政府的觀點。如涉及千家萬戶的計劃生育、殯葬改革、社會治安等問題報道時,就要結合當前當地干部群眾的反映,進行綜合分析,以深化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達到行動統一的目的。只有這樣做,會議報道才會更充實、更全面、更深刻。
三、從受眾視角入手——增強“貼近性”。
電視新聞宣傳的終極目標就是讓我們的傳播為受眾喜聞樂見,從中獲益。因而,在報道的內容上,應力求把受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站在受眾的視角去審視每一條新聞。在報道方式上應多一些百姓的視角,報道策略上提倡更多地選取政務活動中與群眾密切聯系的題材。我們應提倡一種風氣,盡量少一些自上而下公告式的單一視角,多一些既有上又有下的多視角報道。這就要求采編人員要有較高的理論政策水平,要用心思考,吃透會議精神,留心發現不同之處,增強新聞敏感。
四、從場外入手——拓展報道空間。
會議多是中國的一個特色,會議還是重要的新聞來源。政策、措施大都是通過各種會議來傳達、傳遞。會議新聞要善于發掘背景、引用相關鏈接的方式把報道內容講透徹;要善于運用與核心內容有關的背景材料來突出報道的主題。同時要注意將會場內外的場面和氣氛結合,豐富場景,增加信息量,增強吸引力。
五、在報道方法上要力求“多樣化”。
要注意電視多種傳播符號和表現手法的綜合運用,調動受眾的多種感官,形成立體的報道效果。
一是運用標題凸顯會議新聞的含金量。除了重大會議以外,對各種專題性專業性會議的報道,一般只用準確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會議的實質內容,開門見山、先聲奪人地傳達會議的核心信息。
二是讓領導開口講話,增強會議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電視會議新聞中盡可能多地運用同期聲,包括現場背景聲和領導同期聲,捕捉能生動體現“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行為和語言。這樣,既傳達了信息又展現了領導的個性。
三是充分運用鏡頭語言,克服用文字代替畫面現象。要跳出就會議拍會議的老套路,除運用符合邏輯和豐富、順暢的會議畫面外,還要適當采用相關的圖像、數據、字幕及示意圖,以豐富報道的信息量,增強可視性。
(作者單位:駐馬店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