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8日,四川《成都晚報》發表了一篇報道《22歲女大學生要嫁48歲乞丐》。說是一位畢業于成都某名牌大學即將前往新加坡留學的22歲漂亮女孩,愛上了一位沒有自理能力、目前只能靠乞討度日的48歲落魄乞丐。之后,一些媒體爭相報道。《成都晚報》報道的這則新聞,也成了各大網站的熱門新聞,點擊率和評論跟帖節節攀升,網友展開了激辯,有支持有反對,一時炒得熱火朝天。最后,事實證明這是一則假新聞。對此事一直高度關注的讀者才感覺受了愚弄。一開始熱炒“老乞丐娶女大學生”的各家媒體的公信力也受到了質疑。
這與2004年12月份對楊翁戀的炒作不同,兩個原本與新聞不搭邊的普通人一下子成了媒體的新寵,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媒體的新聞娛樂化趨勢已經從名人擴張到一般人,并且愈演愈烈。這種嘩眾取寵,甚至不惜使假新聞出籠的草率做法應該引起所有新聞工作者的警惕。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就是媒體的浮躁心理,這種浮躁心理對新聞事業危害很大,它使得新聞報道的權威性與真實性大打折扣。如果任憑此風的蔓延和泛濫,長此以往更將導致大眾文化水準的直接下降。
在中國媒體產業化改革的背景下,日益加劇的競爭勢態使媒體不得不親近民眾,貼近百姓,關注熱點,以提高新聞傳媒整體的競爭力。同時,又使得迎合大眾文化趣味成了提高發行量和增加媒體收益的法寶。但是當新聞報道失去了應有的分寸和內在的理性選擇、變成了惟利是圖迎合消費者趣味的現象時,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層思考。一味模仿西方資本主義傳播形態中的獵奇性、窺私性的新聞炒作只會在短期內提高人們的眼球注意力,但遠非長久之計。當今新聞媒體涉及社會深層關鍵問題并具有發現價值和扣動人心力量的報道實在太少。而一旦一篇有看點的新聞稿寫成后,其他媒體就會蜂擁而上轉載傳播。無數次的轉載現象只能說明我們的部分新聞工作者缺乏原創力,不具備記者的敏銳觀察力,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有價值的新聞視而不見甚至麻木不仁。只有本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將觀察事件的立足點放在社會大背景中綜合思考,把握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有益性的原則,才能真正做到黨性與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才能使我們的新聞媒體真正成為既適應民意又體現教育性的輿論監督工具。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