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確立,我國的經濟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變化,舊有的經濟報道觀念已不適應新的環(huán)境的要求。以前,各地經濟工作中的生產進程、成本變化、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等內容,都可以作為工作成績寫成新聞報道;而現在,隨著生產經營活動的增多,人們對一廠一店一村式的經濟報道越來越不感興趣,而比較普遍地關注于經濟報道的社會性、群眾性和宏觀指導意義,以期能在這些報道中獲取有益的信息,指導他們的生產和經營,為他們的發(fā)家致富提供幫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盡快轉變經濟報道觀念,淡化報道中的工作色彩,擴大采編視野,放眼社會,把目光投向經濟生活中宏觀與微觀的交叉點、經濟現象與非經濟現象的共生地,力求經濟新聞社會化,以適應市場經濟新形勢的要求。
一、轉變觀念,增強經濟報道中的新聞性
目前,許多報紙的經濟報道中的突出問題是工作色彩過濃。這種情況的存在,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的,特別是與狹隘的新聞功利性密切相關。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強調報道的宣傳功能,在選擇報道對象時,往往習慣于從領導角度、從職能部門的工作角度去衡量新聞價值,進而取舍稿件。由于站在工作角度去報道復雜的經濟現象,便忽視了經濟生活、經濟活動中豐富多彩的內容,而只去報道工作方式、工作進程、工作成效、工作經驗等,致使報紙上充滿了這樣的一些報道:一是工作部署式報道,比如某地出臺了什么工作方案,希望達到什么目標;二是生產進度式報道,這類報道往往從簡單的因果關系出發(fā),報道某單位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樣的效益或獲得了什么結果;三是工作經驗類報道,這類報道大多列出一二三四幾條來,一條之后加上一段工作過程的敘述和一兩個具體的例子。這樣一來,便造成經濟報道面窄、內容淺而平、可讀性差的不良后果。
要消除這些弊端,關鍵在于轉變觀念。按照新聞學的觀點,報紙的基本職能是傳播信息,是反映社會輿論、引導社會輿論。而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把本應通過傳播新聞信息來實現的指導性,變成了用發(fā)號施令來代替指導性,嚴重影響了經濟新聞的可讀性和社會效益。要增強經濟新聞的可讀性和社會效益,我們就要改變從領導工作的角度、業(yè)務部門的角度采編新聞的做法,要站在社會的角度、群眾的角度來報道復雜的經濟現象和豐富多彩的經濟活動與經濟生活,并把要宣傳的觀點融入新聞事實的載體中,通過具體形象與理性思辨相交融的豐富信息來實現它的指導性,變“工作進行曲”為“社會大合唱”。
二、放眼社會,增強經濟新聞的可讀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得人們的經濟活動涉及到方方面面。經濟新聞作為人們經濟活動中的主要內容,也需要形成縱橫相交的結構。因此客觀現實要求新聞工作者擴展自己的視野,放眼社會,拓寬報道空間,包容各方經濟信息,擴大經濟新聞的可讀性。
放眼社會,就要注意從宏觀與微觀的交叉點上找新聞。還要努力調整宏觀經濟現象與微觀經濟活動的報道比重,用宏觀的、聯系的眼光,重新審視經濟生活中的一些細微變化,以新的視角、新的思想觀察經濟現象,分析經濟形勢。對國家和當地政府制定的經濟方針政策和遠景目標規(guī)劃,對經濟結構調整、貨幣政策變化等經濟信息應及時分析報道實施后所產生的影響,以引導各地把握時機,調整經濟戰(zhàn)略,在競爭中不斷壯大和發(fā)展。1999年6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對存貸款利率再次下調之后,《河南農村報》及時進行報道,不僅穩(wěn)定了廣大儲戶的情緒,使他們對此保持冷靜態(tài)度,同時也引導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等部門抓住大好時機,加大投資力度,拓展經營活動。這樣的報道就很受人歡迎,因為它對各界群眾都有實實在在的幫助和啟發(fā)。
三、貼近生活,提高經濟信息的服務性
經濟活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豫西某地有麥收之后娘家人瞧閨女的風俗,時興送兩把扇子消夏,十多年間扇子由大蒲扇到洋折扇,再到吊扇、臺扇、落地扇,現在還有人送空調。這中間蘊含著許多經濟新聞的分量。經濟活動的廣泛性,要求我們通過一種“折射”的方法,透過社會現象,對群眾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問題,從經濟的角度加以報道,以增強經濟新聞的群眾性。這樣一來,經濟報道反映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活動,擴大了讀者范圍,拉近了編讀之間的關系,提高了報紙服務質量,就一定會引起廣大讀者的普遍關注和濃厚興趣。1999年春天,筆者收到一封農村讀者的來信,表達了他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的困惑。于是,報社領導就策劃了大型經濟報道《去年灑下傷心淚,今年種什么》,報道得到普遍好評,還被評為1999年度的河南省好新聞一等獎。這篇報道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回答了農村讀者的疑問,拉近了報紙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廣大人民群眾迫切需要了解市場、熟悉市場。目前,經濟新聞的服務性和群眾性已上升到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在經濟報道中要密切關注群眾的生產經營活動,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致富信息,努力解答他們在經濟活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幫助他們釋疑解難,以增強經濟新聞的針對性、服務性。筆者曾經在《河南農村報》的《幫幫忙》欄目當編輯,這個欄目深受廣大讀者歡迎的原因,就在于它為讀者提供了大量可靠、實用的經濟信息。許多讀者都有這樣的感受,拿到報紙首先要細細瀏覽分類信息版面,從那里獲得他們需要的實用信息。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和要求,抨擊經濟領域內的不良行為和現象,如假種、假藥坑農和農民工正當權益被侵犯以及商品以次充好、缺斤短兩等問題。通過報紙的干預,這些問題可以得到盡快解決。
(作者單位:河南經貿職業(yè)學院)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