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建設是新時期我們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是新聞媒體的重要報道內容。我國各地的各級新聞傳媒每天都拿出大量的版面和節目時間來報道經濟題材。不過,在當前的經濟新聞報道中,存在著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內容不新,寫法老套,不是“概念+數字+例子”,就是“過程+措施+效益”,缺少生活化、人性化的內容和情節,內行不屑看,外行看不懂,報道效果不理想。
古人說:“文似看山不喜平。”經濟報道如何才能力避平淡、寫鮮寫活呢?實踐證明,善于用創新的思維去思考每一個問題,反彈琵琶,不走常規思路和模式,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問題”要找“新視角”
著名記者艾豐曾經說過:“經濟報道常常被認為專業性太強,因而容易寫得枯燥、不通俗。我想這除了寫法本身(主要指語言文字等)需要改進外,最重要的是選材和開鑿的角度要改變。”這確實是經驗之談。
很多新聞記者都是跑固定行業的新聞,因此也就總會遇到很多經常出現的問題。對于一些經常出現的老問題、老事物,記者往往以為可以說的都已經說過了,無非是那么幾個方面,都是老生常談了,于是就千篇一律地按照過去報道過的主題和角度去寫,結果跳不出老框框,了無新意,自己覺得不新鮮,受眾更是不想看。
怎樣使老主題的報道出新?一個有效的辦法是采取新視角來反映,以便獨辟蹊徑。這就需要記者遇到問題時,一定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考慮,去研究,找出一個全新的視角,盡量發現以往沒報道過的主題。注意尋找“經濟現象的非經濟視角”和“非經濟現象的經濟視角”,便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方法。
所謂經濟現象的非經濟視角,是指在報道經濟新聞時,不僅僅局限于用經濟角度報道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而強調把經濟現象、經濟活動放到整個社會背景中進行透視,從社會的、文化的、歷史的甚至哲學的角度來把握和剖析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揭示純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非經濟視角包含形式和內容兩部分。形式的非經濟視角是指不從純經濟學視角入手,而從社會學、文化學以及相互交叉滲透的角度入手,來反映和揭示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內容的非經濟視角是指從某一經濟現象或經濟活動切入,實質反映的是非純經濟的內容。①這兩種切入報道的視角都是切實可行的。按照這樣的視角去寫報道,不僅可以使報道富有新意,而且可以增強報道的深度,給人以入木三分之感。
反過來,對一些非經濟現象,諸如文化和社會新聞,也可以換個視角,從經濟活動的立場來觀察和報道。比如電影院、戲院的興衰,歌星、影星的身價,精神產品的商品化等等,僅靠狹義的文化觀念和傳統的文化視角,很難說清楚,更難說得深刻,而從經濟的視角觀察和解讀,或許更能一針見血、鞭辟入里。還有像旅游文化,如果僅停留在對湖光山色、人文遺跡的描述與贊美上,讀者可能會有陳舊的感覺,而從旅游資源、假日經濟的視角來剖析,也許給人的啟發更新、更深、更有價值。
所以,在遇到一些老問題、老事物時,從“經濟現象的非經濟視角”和“非經濟現象的經濟視角”出發,記者只要找到一個新的角度和視角去報道,自然就會深刻而新穎地反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主題來,這樣的經濟新聞既具有深度,也具有可讀性,自然鮮活無比。
“硬題材”要作“軟處理”
記者有時候會遇到一些“硬題材”,比如要寫一篇反映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綜述,這樣的題材時間跨度大,文章框架大,所需數據多,如果輕車熟路,以“硬”對“硬”,則很容易堆砌成雜亂枯燥、索然無味的“石頭堆”或“干柴垛”。為了避免這種效果,記者可以試試將“硬題材”作“軟處理”。所謂“軟處理”,就是把理性的東西感性化,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把宏觀的事物微觀化;在語言表達上,多應用文學語言,多做形象、具體、生動、鮮明的描繪,力避抽象、含糊、刻板、枯燥的敘述;在行文謀篇上,要力求采用散文式結構,讓人感到輕松流暢。
要對“硬題材”進行“軟處理”,記者在采訪時就必須既注意收集宏觀的、綜合的、概括的“硬性”材料和數據,又注意收集感性的、形象的、典型而生動的“軟性”素材;在寫稿時,盡量采用故事性強、感情色彩鮮明的材料說明觀點,從利益和感情上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大主題”要選“小切口”
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是人們認識事物的普遍規律。有道是:“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
在經濟新聞報道中,對于一些大主題,往往也可以從小地方、小問題切入。如果要寫改革開放的成就報道,你總是一味地寫什么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類的套話,受眾肯定不愛看。但是,你如果從一個小城鎮、一個小村莊的發展寫起,進行今昔對比,或者從寫一個普通的平民百姓的生活變化寫起,以此為入口,通過大量典型生動的事例,去反映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效果就會好得多。由于選擇的切入口小,展現在受眾面前的都是一些很有說服力的具體事例和故事,就能帶給受眾更真實可信的感覺,從而使受眾更容易接受。
小與大,個別與一般,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小是大的組成部分,它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大的本質;大是小的集合體,它能更集中地體現同類事物的性質。新聞報道的重點是大量具體的新聞事物,應該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小”的、具體的典型事物和人物上,通過它們來反映整個時代。所以,記者在進行經濟報道時,一定要突破舊模式,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從小問題、小角度切入,力求寓大于小,以小見大。小問題、小角度往往能夠更深刻、更集中地反映大主題,并能夠使新聞事實和素材更生動具體,個性特征更鮮明。
對物化的內容做人性化處理
近幾年來,不少經濟報道存在著見物不見人、見工作過程不見人、見數字不見人的現象,缺乏人情味,讀來毫無味道。這是造成經濟新聞死板老套的重要原因。要克服這一弊端,就應當在經濟新聞中注意寫人,注意寫人的活動和思想,在刻畫物質層面的人的同時,呈現精神層面的人。
經濟活動說到底是人的活動;人是各種經濟工作和經濟活動的主體。離開了人的參與,任何經濟活動便無法開展。在經濟新聞中寫人和人的活動,是經濟報道的題中應有之意。經濟新聞應該關心人的現代化,關心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通過新聞報道,從精神上加以啟蒙,從榜樣上加以示范,區別不同情況,幫助人們從無所作為的“非我”的“自然人”成為“有我”而又文明的“經濟人”,再向“重義利人”的“社會人”超越,最后成為社會經濟發展最根本動力的“資源人”。使每個人都有健康的身體、熟練的專業技能、獨立的社會人格和良好的精神狀態,使體力、智力、道德人格都成為能量,成為社會資源,讓未來社會在豐富的、用之不竭的人力資源的支持下,良性而和諧地高速發展。這才是經濟新聞的終極目標。②
記者在進行經濟新聞報道時,怎樣把經濟工作與人的活動結合起來寫呢?首先,要把人的活動與經濟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經濟工作進程結合起來寫,力求做到既見政策又見人,或既見經濟工作進程又見人;其次,要注意刻畫經濟活動中人的情感和精神風貌,借以增強經濟新聞的思想性;最后,要從寫一般人的經濟活動或經濟生活入筆,通過交代人的活動過程,闡明某一經濟成就或某一經濟理論問題。
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寫作組編著的《新聞寫作教程》指出:“縱然,斯大林沒有談論過文學的寫作方法,但是他說過:‘一千萬人死亡只是個統計數字,一個人怎樣死去,可以寫成悲劇。’他總結了集中描繪整體中的一個部分人能起的巨大作用。”③
經濟新聞所反映的就是人與世界的關系,即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說,從人學的角度去思考經濟新聞的寫作,就應該把其關注的基點定位到社會實踐的主體——人身上去,使經濟新聞具有人性化的理性色彩,充滿人文關懷。
運用故事化的表現方法
有人說,優秀的經濟新聞是激動人心的故事。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美國有位學者提出過一個觀點,“新聞學的本質是故事”。如果他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寫不出新聞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教授James W·Carey給新聞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新聞學是一門經過嚴格訓練的敘述藝術”,要求“描寫!描寫!再描寫!”經濟活動作為人類社會活動之一,必須有許多生動活潑的故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采寫經濟新聞說到底就是采寫經濟活動故事。經濟新聞工作者應該像文學家觀察生活那樣觀察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中的人,發掘和掌握大量有情節有細節的、充滿生活化的故事,為寫作新聞報道積累新聞素材。同時,還應掌握表達故事的技巧,力求將經濟活動表達得有聲有色,高潮迭起。
需要指出的是,經濟新聞中講述的故事與“侃爺”們所講的故事是有區別的。除了在求證上毫不茍且外,經濟新聞中的故事還必須有內涵。故事是一個載體,應該載著意義。經濟新聞中的故事,不是為了娛樂讀者,而是要讓讀者思考和理解蘊含在故事中的深刻意義。所以,經濟新聞記者只有在找到了故事所包含的意義后,才能有效地打造故事的結構,做引人入勝的敘述。記者在寫經濟新聞時,不僅要問故事在哪里,還要問故事的意義在哪里,通過故事中人與人的關系、事與事的關系的敘述與描寫,來反映豐富多彩的經濟生活。
注釋:
①王蓉:《試論經濟新聞的非經濟視角》,《新聞世界》,2001(8)。
②樊凡、時統宇:《經濟新聞范文評析》,46頁,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③(美)密蘇里新聞學院寫作組:《新聞寫作教程》,258頁,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年。
(作者為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