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同志1995年1月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提出,要“努力培養一批堅持正確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眾喜愛的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人”;1994年8月5日在為《南方日報》創刊45周年的題詞中號召全國新聞工作者“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在視察《人民日報》時要求新聞工作者要發揚敬業的作風、實事求是的作風、艱苦奮斗的作風、清正廉潔的作風、嚴謹細致的作風和勇于創新的作風。這些指示為新時期的新聞宣傳工作指明了方向。而要落實江澤民同志的這些指示,一條重要的途徑就是要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在“苦”字上下工夫、做文章。
所謂新聞精品,就是新聞作品主題思想深刻,新聞事實表達真實客觀、公正、全面,新聞作品有獨特的視角,語言規范、生動,作品影響廣泛,生命力強,讀者歡迎。而要達到這些,新聞工作者就非要下苦工夫不可,這是新聞工作的性質所決定的。眾所周知,新聞存在于方方面面、存在于各行各業,而越是危險的地方、越是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就越是出新聞的地方。所以,人們把記者工作看作是世界上最危險、最艱苦的工作之一,這是十分有道理的。說艱苦,首先是工作量大。因為,記者從事的采訪任務,一個接一個,長年累月不停息;別人過節,合家團聚的時候,正是記者東奔西跑最繁忙的時候。其次,生活上要吃苦,因為工作需要,有時候顧不上吃飯和睡覺,特別是到條件艱苦的單位采訪,更要在生活上吃苦。另外,記者還面臨生死的考驗,如采訪火災、洪水、地震等新聞,都要身臨其境,現場采訪。所以說,怕吃苦、圖享受的人和懶人是當不了好記者的。特別是要“攻關”、要出精品的時候,更是如此。新聞精品與艱苦奮斗是緊密相連的,如果早晨進了報社是記者,晚上下了班離開報社就成了普通人,是很難發現新聞的,也不會寫出驚人之作。
新聞工作者的艱苦奮斗作風不是一句時髦的口號,而是一種行業“特色”。艱苦奮斗作風也不僅僅是現在才提出、現在才需要的,而是伴隨新聞事業的發展歷史而形成的。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自領導和培養的一大批新聞工作者,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逐步形成和發揚了艱苦奮斗精神。在舊中國,從事新聞事業,要想做一個正直的有作為的記者是很不容易的,隨時都有被抓坐牢和被殺頭的危險。中國新聞界著名記者邵飄萍就是因為宣傳馬克思主義被殺的。我國革命戰爭年代著名的記者范長江,為了考察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西北局勢,冒著生命危險穿越國民黨的軍事封鎖線,進入荒涼艱苦地區,寫下了著名的《中國的西北角》一書。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有許多新聞精品是在艱苦的環境中寫成的。穆青寫《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時,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才獲得大量素材,寫出了新聞界公認的名篇;《經濟日報》原副總編輯羅開富,重走紅軍長征路,采寫了一批優秀的報道,從而享譽新聞界。這些事例充分證明,只有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寫出的作品才有分量,讀者才歡迎。
以我所在的石油行業為例,石油工業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艱苦奮斗的創業史。我國的油田大都發現于荒原、沙漠等環境惡劣的地方。在這樣的條件下,石油工人頭頂藍天,腳踏荒原,艱苦奮斗,拿下了一個個大油田。而作為服務于油田建設的報紙,要準確地反映石油職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寫出受群眾歡迎的石油新聞精品,就必須貼近基層、貼近職工、貼近一線,扎根于石油勘探開發的沃土,與廣大職工同呼吸,共命運。只有這樣,記者才能寫出精品,報紙才能受讀者的歡迎。從我在《中原石油報》多年的新聞工作實踐來看,石油企業報工作人員艱苦奮斗的作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征。
特征之一:不怕苦的精神。1994年,中原石油報社打響赴新疆采訪的戰役,在吐哈、塔里木的40多個日日夜夜,5名記者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走戈壁、越天山,行程1萬多公里,深入到每個井隊采訪,有時在戈壁大漠里徒步行走,腳板上都磨出了血泡,甚至冒著在沙漠里迷失方向和遭沙暴襲擊的危險,采寫了一大批稿件,受到了讀者好評,作品獲得了中國石油新聞一等獎。
特征之二:不怕累的精神。記者要做“拼命三郎”,能連續作戰。1996年,我報有位記者赴西部邊陲采訪,一個月內從吐魯番到吐哈油田,再走天山下伊犁,行程上萬公里,采訪50多人,寫稿20余篇,共計2萬多字。完成任務后,當聽說火焰山上打成我國鉆井難度最高的一口井的消息后,又冒著50℃的高溫,在呼吸都十分困難的情況下,3次獨上火焰山,并不顧疲勞及時寫稿,由于氣候不適和過度勞累,多次昏倒在采訪現場。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采訪細致,獲得了吳邦國同志對勝火1井稱贊的細節,《闖過火焰山》一稿受到好評。
特征之三:不怕死的精神。《中原石油報》一名攝影記者冒著146井大火搶拍了戰井噴圖片,獲得了全國新聞攝影金獎。1997年,一名攝影記者、一名副刊編輯到我國目前唯一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脫采訪,作品《世界屋脊紀行》被評為全國石油新聞獎一等獎。
總之,新聞精品的取得離不開艱苦奮斗的精神,沒有艱苦奮斗的精神,就沒有我國石油新聞事業的今天。那么,在當前,新聞工作者還要不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呢?回答是肯定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我們的讀者對新聞宣傳的要求越來越高,黨對新聞事業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擔負起歷史重任和光榮使命,更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在新聞隊伍中仍存在熱衷于跑會議、跑機關、跑領導,不愿跑基層、跑前線的現象,存在現場新聞少、新聞精品少、受群眾歡迎的作品少,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新聞多,炒剩飯的新聞多,假、大、空新聞多的現象。
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就應該邁開雙腳,深入到火熱的生產一線去抓活魚,去感受生活,去發現新鮮的有價值的有指導性的受群眾歡迎的新聞。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就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做到哪里有新聞,哪里就有記者的影子。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就要擺正公與私的關系,顧全大局,勇于奉獻,不惜為寫新聞精品而流汗、而流血。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就要刻苦鉆研新聞知識,努力學習政策理論,不斷在新聞業務上下工夫。
(作者單位:中原油田)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