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是引發爭議或因為違法亂紀行為而進入法定程序解決的事件。
事件與案件不同,關鍵在于其是否進入法律規定的程序解決。事件進入法定的法規法律程序,如刑事案件的偵查、起訴,民事案件的法院立案,行政案件的執法機關立案,黨紀案件的對有關人員進行“雙規”等等,只要司法、黨政執法部門介入,就應視為事件已轉為案件。
案件報道就是對進入法定程序的事件的報道。
統觀新聞媒體的案件報道,相對于一般的新聞報道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性:
專業性(又稱涉法性):這是案件報道與媒體其他新聞報道的重要區別。翻開法制報刊,每天人們都能看到大量、形形色色的案件報道。這些案件報道,不僅涉及法律的各個層面,而且不少還涉及法律高端問題,專業性極強,有時不得不請專家出面闡釋。過去案件報道大多為刑事案件的報道,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逐步完善,現在的案件報道已經涉及所有的法律領域。這樣的案件報道,如果沒有較好的專業知識,是難以勝任的。
證據性:案件報道本質上是新聞報道的一部分,應遵循新聞真實性原則,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我們必須注意案件報道在事實問題上的特殊性。一般來說,案件的審理是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根據的。這里的事實主要指的是證據,即法律認定的事實和依據。
有人說,打官司實際上是在打證據。經法定程序認定的事實,有時與新聞事實是不一樣的。證據還要注意其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比如說,在刑事案件中必須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據鏈,缺少任何一環,都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鐵案。因此,在案件報道中,記者必須把證據作為事實報道的基礎。
沖突性:案件的背后是利益的沖突和矛盾。雙方沖突或多方沖突是案件報道的另一個特點。糾紛、矛盾是案件產生的基礎,這里沖突的雙方是案件的當事人。違法違紀是執法機關查處的前因,這里的沖突是黨紀國法的尊嚴與涉嫌犯罪、腐敗分子的行為。
刑事、民事、行政案件都有對立沖突的雙方。法院一審判決后,當事人一方不服上訴,實質上又表現為一審法院與一方當事人之間的沖突。若原告、被告均上訴,就表現為一審法院與原被告三方之間的沖突。此外,有時還表現為集團訴訟,一方或雙方為眾多的公民、法人、組織等,呈現出利益、糾紛多元化的矛盾統一。
案件報道實際上就是一部利益沖突史:起初表現為矛盾失衡、權益受損,后又經法律援助、司法救濟,最終達成正義戰勝邪惡,不公趨于公平,糾紛、矛盾歸于解決或消滅。
社會性:在現代文明社會里,法律觸角已深入到人們生產、生活、生存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并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以利益沖突為基礎、法律糾紛為核心的案件,集中反映了人們的喜怒哀樂,折射著民風民情、民意民態。
案件報道故事性強,人情味濃,其中滲透著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假的人性沖突,人們愛看,有賣點,這正是案件報道的社會性的具體體現。目前,社會新聞的空間越來越被大量的案件報道占據著。因此有人講,廣義的法制新聞就是社會新聞。而法制新聞絕對離不開案件的報道。
政治性:案件報道從根本上說屬于法制報道的一部分,法制與政治又同屬于上層建筑范疇。案件報道大多與國家的立法、執法、司法等機關的活動有關,具體體現著國家法律的統一性和權威性,體現著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對國外來說,它體現著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形象。有的案件涉及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大業,涉及國家和社會穩定或某一地區安定團結的大局。要是報道有誤的話,往往會造成不良的政治后果。
那么,媒體用什么標準選擇案件進行報道呢?
1.從新聞角度選擇案件:
新聞的實質是信息的傳播,因此案件報道首先要看案件本身是否具有或蘊含著新的信息。媒體是大眾傳播信息的工具,刊登更多的新聞是大眾傳媒的天職。案件報道對于新聞媒體來說,主要看其內容新聞價值的高低。比如新類型案件、同類案件中典型的案件、法律法規修改后法院審理的第一例案件、司法改革審理的新案、社會上發生的奇特案件等等。只要有新聞價值,就應該報道。新聞價值大的,就大報;小的,就小報。
有些案件,其中蘊含或透露出一種新的信息,值得人們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及新的探尋。對此,我們一定要慧眼識珠,切莫讓案件中的“活魚”、“大魚”溜走。2003年,新聞媒體爭先恐后地報道轟動全國的馬加爵殺人案,就是十分典型的一例。大學生三天殺四個同學的確是個新聞,但只有挖掘出馬加爵嚴重的心理障礙、扭曲的性格缺陷、“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意識,才能體現出報道的深度,其中的新聞價值也就展示出來。人們將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拷問我們的大學教育的得失。
2.從法律角度選擇案件:
這主要是看案件是否有法律價值。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新聞媒體承擔著普及法律知識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進程的重要歷史使命。
新聞工作者應見微知著,選取發生在群眾身邊的案件并予以報道,以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曾播出兩個相似、但結局不同的案件。江蘇省一女工動脈破裂大出血,急送衛生院搶救。衛生院血庫無血,血站又很遠。無奈,病人家屬要求抽自己的血進行救治,但醫生卻說按獻血法規定,只能用血站的血,不能非法抽取親屬的血。一個小時后,女工嚴重失血致死。家屬遂將衛生院告上法庭。無獨有偶,河南省一產婦產后大出血,家屬提出獻血,并愿意承擔后果。衛生院采納了家屬的意見,挽救了產婦的生命。可是省紅十字會血液中心把衛生院告到省衛生廳,請求按獻血法對其進行嚴厲查處。
《今日說法》就此事進行了討論。首先,肯定了江蘇某衛生院依法行事的正當性,隨后又肯定了河南某衛生院在特殊情況下,與家屬約定處理的靈活性,還提出要建立社會救濟機制問題。最后,他們請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人員梁慧星作為嘉賓,利用民法中緊急避險的原則,通俗易懂地對此案件進行點評:在緊急時刻,醫院自選采血,法律是應該認可的;如果衛生院的規章沒有規定這一例外的話,建議應該進行補充、修改。這樣,就通過這兩個與群眾生活極為密切的案件分析,挖掘、探尋出法律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進而提出相關法律法規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健全的問題。
3.從宣傳角度選擇案件
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輿論工具,一個重要的任務是要結合現實生活、社會實踐,宣傳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群眾、組織群眾,齊心共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路。在一般情況下,案件的輸與贏,主要涉及利益沖突雙方,但媒體的案件報道應該把個案中體現黨的方針政策、具有宣傳價值的東西挖掘出來,傳播出去,在人民群眾中得以貫徹落實。在這方面我們應該選擇那些典型的、具有普遍性和指導意義的案件,報道好、宣傳好,為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務。
4.從監督角度選擇案件:
新聞監督,是保證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敗、幫助司法機關改進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西安寶馬彩票案件的報道,是近年來新聞媒體搞輿論監督較為成功的一例。這一案件,起始于2004年3月劉亮摸中體育彩票頭等獎——“寶馬”彩票,引發真假彩票風波,劉亮爬上廣告牌討說法,引起媒體關注。隨后,陜西省體彩中心與劉家各執一詞,前者到公安局報案,后者起訴至法院。媒體報道直擊彩票個人承包商有作假前科,揭開此案冰山一角。緊接著,警方介入,破獲案中案,查清騙中騙。后公訴、開庭,貪官、騙子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劉亮開回了中獎的“寶馬”。在此案的報道中媒體環環相扣,步步緊逼,追問、調查、監督,無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法制日報社內參部)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