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教材的導學系統是指編寫者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而編寫的學習目標、預習提示、課文引語、評點注釋、學法指導、參考資料、教學圖表、課文插圖等。導學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讀懂課文,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無師自通。從教材的導學系統,我們可以窺見一套教材的基本理念,教與學活動的基本模式,人才培養的基本格局。因此,它在教材內容結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教材編寫者無不對此細心揣摩、精心編制。
翻閱國外的母語教材,人們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新”主要體現在導學系統的設計上。不少國家在編選語文教材時都日益重視導學系統編寫的創新和完善,積極倡導主體自主的學習方式,讓指導學生學習的內容成為語文教科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就國外母語教材的導學系統的特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導學系統的圖表特色
1.圖像和表格發揮著各自的訓練價值
圖像和表格都有形象,不僅符合中小學生的接受心理,而且有各自的訓練價值。圖像,直觀性強、生動形象、色彩鮮明的畫面,有利于學生聯想和想象,其訓練價值主要體現在形象思維方面;表格,分門別類呈現事物、或用數據說話、或提煉概要、或表述關系,讓人一目了然,其訓練價值主要體現在邏輯思維方面。
在國外的母語教材中,圖像和表格的配置和使用極為普遍,無論是小學母語教材,還是中學母語教材都隨處可見。例如日本光村版母語教材,第一冊的圖像有82幅,第二冊有69幅,第三冊有67幅,平均每篇課文有2~3幅。課文配置的表格有分類表、分析表、統計表、提要表、關系表、卡片表等,應有盡有、種類齊全。圖表的運用大大超過我國語文教材,充分體現了他們重視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訓練緊密結合,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圖像的品種豐富,制作精美
國外母語教材選用的圖畫和照片,品種繁多,形式多樣,如有水彩畫、油畫、風景區簡筆畫、圖案畫、速寫、地圖等,幾乎囊括了繪畫的所有類型;選用的照片有人物、動植物,風景、地方風情等,內容豐富多彩,觸及到生活的各個領域。
像英國約翰·巴伯《英語》教科書共176頁課文,其中插圖和照片80幅,占全書的51%。教材圖像資料形式有兩大類:一是插圖,二是照片。插圖中有素描、工筆、版畫、速寫、漫畫等,照片大多是拍攝的名勝古跡和其他實物,而且他們處理圖像的方法各不相同。小學圖像資料,大都色彩鮮明,形象有趣,易于激發學生樂學的熱情;初中階段,大都以夸張幽默的線條畫和黑白畫為主,能激起學生濃厚的觀賞興趣,并給學生深入的思考留有余地;高中階段,特別是文學類課本,則增加了一些著名畫家為文學名著所畫的插圖,既能幫助學生準確理解作品內容,又能獲得美的享受,并有助于培養學生鑒賞美、評價美的能力。
這些數量眾多的圖像資料,全都印制得美觀清晰,形式感強,大小適合,擺放恰當。圖像體現了知識、導學、欣賞等功能,使學生愛不釋手。
3.圖像和符號帶有裝飾性
在國外有些母語教材中還特別配置了一些裝飾性的圖像和符號,作為一種特殊的“導學”標記。如要學生注意聽,就畫一只耳朵圖形,用以強調學生注意聽編者提出的問題和要求;畫一只腳,表示這里需要停頓;畫一個望遠鏡,就表示要認真觀察。
有的教科書系統的注釋很有特色,用各種不同的圖形表示各種不同的選擇。用一些預先約定的符號標明學習意圖:如,用箭頭(→)標示作業要求;用連續箭頭(→→→→)標示作業步驟等等。在這方面,俄國的教材中此類裝飾性的圖像、表格、符號似乎用得較多。如T·A·拉迪斯卡婭主編的《俄語》,在5年級第17節摯首閿中就使用下列符號:望遠鏡∞--表示需要學生獨立觀察的材料;△--表示在節段之中的定義和理論信息;О--表示復習已學過內容的作業,補充作業;⊙--表示使用教材配套唱片;有時教材用藍色方框內的黑體大字表示必須熟記的概念和規則;藍色三角(▲)表示需要了解(不必熟記)的理論知識;藍色五角星(★)表示學生需獨立觀察解釋的新材料;藍色數字(如40、58、67等)表示發展口語和書面語有關的專門練習;藍色數字右上角加星號(如331*)表示提高難度的練習等。這些醒目的符號,便于學生迅速找到學習目標,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再加上色彩鮮明生動,令人賞心悅目。
二、導學系統的附錄特色
我國語文教材有的沒有附錄,即便有,大多是對已學內容的梳理和歸類,有的是對語文教學內容的補充,如詞語表、語法修辭知識、文學常識等。而國外的母語教材大多重視附錄的編制,編制方法與我國也有所不同,主要有這幾方面的特點:
1.附錄是知識要點的索引
國外教材用索引的方法,把本冊書中提到的語法術語、寫作用語、重要概念、表現手法、文學知識、作家作品等分類集中,形成網絡,既便于學生鞏固知識,又便于學生日后查找;既把所學知識歸類整理形成系統,又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篩選信息的能力。
2.附錄是學習內容的總結
一學期下來,學生到底學了哪些知識,提高了哪些能力,學生應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一清二楚。為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學業的長進,增強學習信心,滿足學生成就感,國外有的母語教材編制的附錄對學習內容作一總結。例如英國教材的附錄中編制的“寫作手冊”,其內容一般包括整冊書學習寫作過程中各個階段使用的策略:前期--捕捉主題、安排內容、確定讀者和意圖、寫出提綱;中期--本教材中所介紹的常規寫作方法;后期--草稿寫成后的修改方法。這種類型的附錄有助于學生梳理知識系統,總結學習方法,查漏補缺,對所學知識做到心中有數,能準確自我定位。
3.附錄是知識的延伸和擴展
國外不少母語教材為配合本冊學習內容,在附錄中提出課外延伸寫作的題目及要求,提出課外擴展閱讀的書目及要求等,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的知識掌握和學習活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書本延伸到社會,倡導在生活中學語文,在實踐中用語文,豐富語文的課程資源。
還有一種母語教材,在附錄中特意編入了“備忘錄”,讓學生記下自己的各階段的學習成績或知識缺陷等。這樣,附錄便成為學生的成長日記,它隨時隨地在提醒學生努力學習,及時總結,揚長避短。實事求是的“備忘錄”,真實反映了學生成長的軌跡,是日后難得的人生素材。這樣的附錄,自然成為一冊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三、導學系統的提示語特色
提示語是國外母語教材普遍采用的方法。這是因為引而不發的提示語,可以激發學生躍躍欲試,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探究熱情;關照注意,告知操作步驟的提示語,可以幫助學生鋪路搭橋,掃除學習的攔路虎,克服學習的避難情緒;循循善誘、親切交談的提示語,可以讓人在如坐春風中享受學習樂趣,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熱情洋溢和痛斥鞭撻的提示語,可以讓人愛憎分明,富有正義感和責任心。國外母語教材根據需要編制了不同類型的提示語,使提示語發揮多元的功能,綜合的效應。我們千萬不能小覷這些提示語,它傳達了教育民主平等的新理念,透露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教材編寫者只有心系學生怎么學,才會潛心研究提示語。
國外母語教材特別引人注意的提示性文字的主要功能是
1.提示知識項目
如英國約翰·巴伯編寫的《英語》教材第4單元,題目是撚镅詳,編寫者提示撍島托從行磯嗖煌瑪時寫道:
說的時候,你可以一一停頓,可以使用“um’s”“er’s”等音節,表示你同時在思考;開始、停止、再開始;運用手勢、面部表情來支持和強調你說的內容;可以利用語言環境去表示意義;可流暢地使用俚語和行話。
寫的時候,你有機會去更仔細地思考;給要寫的內容組織順序;可以仔細琢磨,使用精確的詞語;可以回視檢查你所寫過的內容是否正確,是否達到了目的;使你的思想觀點固定下來;讓那些未和你謀面或不能用電話聯系的人了解你的思想。
這段提示語準確地說明了“說”和“寫”的不同點。對“說”,編寫者提示了說話時的停頓、語境,說話時的手勢、面部表情等輔助語言的運用,說話的語言技巧等知識項目的內在要求;對“寫”,編寫者提示了寫作要有序、用詞要準確、觀點要清晰、回視檢查很重要等知識項目的內在要求。這些提示語教給了學生“說”和“寫”的基本方法,讓學生領會“說”和“寫”的不同作用,懂得怎樣去“說”和“寫”。表述得清楚明白,指導既提綱挈領,又具體細致,便于學生仿效操作,是恰到好處的學法指導。
2.提示讀前的思考
國外的母語教學相當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注重培養學生開放的個性和創新的精神,所以,在編寫母語教材的提示語時相當重視學生對問題思考的設計。
如《牛津英語教程》第三冊第一單元中有一篇題為《香蕉樹》的課文,課文之前編者在一個加有底色的矩形框中寫道:“先讀故事的前三行。想想這三行的意思是什么,以及在你繼續閱讀時,它可能要告訴你什么。寫出你的想法,然后再繼續閱讀。”這一提示的作用有三:一是讓學生注重并理解文章開頭對全文的意義;二是直接鼓勵學生形成對課文的閱讀期待和預想;三是讓學生養成邊閱讀邊思考,善于分析評判,敢于標新立異、獨抒己見。又如,澳大利亞薩得勒,黑拉,鮑威爾編寫的《中學英語》第四冊第二單元主要學習“廣告語言”,但教材還分別對廣告閱讀、報刊雜志上的廣告、廣告分析、廣告設計練習編寫了提示語,以使讀者了解廣告語言的不同內容。
下面是廣告閱讀的提示語:
①仔細閱讀下面這則廣告,該廣告是怎樣引起讀者注意的?②這條廣告側重提供信息還是勸導?請說明理由。③這條廣告的版面設計將每一個句子獨立為一個段落,你認為是什么原因?解釋一下為什么有些句子在下面畫線。④廣告旨在激發讀者的什么情感?⑤該廣告宣傳的是什么?它想讓讀者做什么?⑥該廣告是針對哪類讀者的?⑦評論《我戒了煙,體重增加10磅》廣告的總體效果。這則提示語設計了一連串的思考題,引導學生步步深入研究。常言道:學成于思,思起于疑。讓學生憑借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去認識事物,并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學會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這是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能力是智力活動的核心,也是構成語文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的核心因素。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的整體性、靈活性、深刻性和獨創性,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助于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技巧,有助于滿足學生使自己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3.提示言語實踐的注意事項
國外母語學習十分強調言語教學生活化,重視在言語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為此,教材有許多生活實踐的內容。德國第七冊(初中)語文教材有日常生活對話情景的角色表演,要求是:“這里有五則情景。班上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選擇一個情景進行角色對話練習。練習之前先討論每個人的角色、動作、姿態/表情和對話過程……”然后對不參加表演的同學作了如下提示:
不參加表演的同學要注意觀察別人對話的動作表情:
--對話者如何與對方打交道?
--他們如何說話?如何動作?
--如何使談話展開?如何引向深入?
--怎樣解決分歧、矛盾和沖突?
這種游戲表演寓“莊”于“諧”,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表演活動中領悟作品的寓意,在表演活動中學習語言表達,在表演活動中提高真善美的辨別能力。不參加表演的學生,也從提示的注意事項中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學習。它使語文訓練系統不再是一副嚴肅、冰冷的面孔,而是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語文訓練的效率因此大大提高。
當代視課程為“多維主義”,需要研究者、學習者與之“對話”來重構意義,以提升個體的自主意識。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學觀念的更新,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學生是主體,教材是學本,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應是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國外母語教材在編制導學系統時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
(馬愛蓮,浙江省杭州師范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