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新課程改革,一切皆以促進人的發展為核心,語文學科學生評價方式,也理應與時俱進、行于實踐。爬梳歷史、展望未來之余,筆者以為,有幾種評價方式不可或缺,須積極關注、用心用力。
1.差異式評價。多元智力理論指出,每個人的智慧類型是不一樣的,它規定著人們學習優勢的不同。而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也表明,人們存在先天差異的生理特點、個性特質等對人們后天學習工作成效的影響和制約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學校教育情境下考察學生的學習業績,僅僅以“一把尺子”去厘定判別所有的學生顯然是有失公允的。語文學科學生評價亦毫不例外,這里我們以閱讀評價為例。閱讀評價重點要“考察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體驗、理解及其價值取向”(新課標語),而學生原有認知結構、情感準備及其學習能力傾向的不同,決定著他們面對同樣的閱讀目標和任務,所達成的速度與程度是很難均衡一致的,其感受、體驗、理解等顯然要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須堅決杜絕硬性的“標準一致”的閱讀取向觀,反對人云亦云,力倡真實的、個性的解讀;另一方面要恪守“因材施評”的理念,要將目光更多的關注“這一個”,譬如可以設計這樣一些評價問題:你在閱讀中自己有沒有新的發現?初讀作品時你的感受、理解如何?后來有沒有變化?有何變化?等等。
2.模糊式評價。歷史地考察,語文學科不像數、理、化等學科其構成來源于科學或科學群,語文學科的背后缺乏嚴密的科學母體,事實上,語文教育實踐活動很多時候并非像數、理、化等學科那樣邏輯推導性很強,師生的思維模式往往是非線性的。正如申小龍在《語文的闡釋》中指出,國人使用母語,其思維模式常常以直覺、頓悟和啟發性見長,注重經驗體驗和情感感受,不講究分門別類的精確。這正道出了母語學習和使用的模糊性問題。這種模糊性特質為學科的模糊式評價從本源上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確實,語文學科學生評價很多時候是無法用精確的分值去計量評定的。譬如“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重視考察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意態度”、“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于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新課標語),這些“意識”、“態度”、“精神”等是沒法具體量化的,只能借助模糊式途徑。因此辯證地看,就某種意義而言模糊事實上也是一種精確。模糊式評價可以通過兩種基本方式進行,一是等級式(即用ABCD或其他序列等級來表示);二是評語式(即用具體語言來描述程度狀態)。事實上,除了必要的終結性評價,模糊式評價對語文學科學生評價是非常適切的。
3.激勵式評價。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他曾舉過一個經典的例子:一個年僅十歲的小女孩,流著眼淚打開寫滿2分的記分冊,對她母親懇求說:“媽媽,咱們搬到沒有學校的地方去住吧!”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評2分對兒童自尊心、自信心傷害的嚴重性。心理學研究早已證實,當人們所做的工作獲得外部贊譽或認可時,這種贊譽或認可會激發起人自身內部的勝任內驅力,而這種勝任內驅力會讓人對所做的工作越做越感興趣,越做越好。如前所述,語文教育很多時候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流與對話,教師的一個點頭、一個微笑、一次撫摸、一次贊美的話語、一次由衷的肯定……往往會不經意間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 從而產生神奇的教育力量,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師可謂這方面的典范。激勵式評價給學生留下的將是更多成功的體驗,它體現了關愛人、尊重人、理解人、發展人的人文精神,而這一切事實上也正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外在表征。
4.生成式評價。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就語文學科學生評價而言,如何做到“發展的眼光”,其途徑只能是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生成式評價正契合了這一點。生成式評價關注的是學生學習業績的進展態勢,其指向為動態歷程。它可以從大處著手也可以從小處著手:從大處看,可將語文教學的日常評價、階段評價和期末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平時作業、單元測驗以及期末考試各占一定的比例;從小處著手,比如對學生作文的評價,可以借助語文學習檔案袋將學生自認為最滿意的作品按順序收集整理(其中包括老師課堂布置的,也包括學生平時的各種練筆,如日記、周記、讀書札記等),這些反映學生作文水平的動態作品,將作為學生終結性測試中作文這項成績的重要參據。生成式評價將使學生和家長不只關注期末考試,體現了生成性評價的精神;它將評價融入到日常語文教學活動中,從而也實現了教評相長的旨趣。
5.多向式評價。課程目標取向決定課程評價取向,語文新課程改革“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設置,決定了語文課程評價的多向性。這是語文教育評價史上的一次深度拓展,也是對傳統語文教育只重智能評價的一次強勁挑戰。這里我們提出多向式評價,與其說是一種“方式”,不如說是一種“理念”,之所以把其作為一種方式單獨列出,是希望它能真正成為一種清晰明朗的“行動理念”,時刻縈繞于學生評價的實踐中,而最終能以種種真切的外顯樣式表征出來。
6.表現式評價。傳統語文教育對學生的評價一直被泰勒的“目標模式”所挾持著,此模式的最大特點是其評價的條理性與簡易性,然而其缺陷也是相當明顯的,突出表現為:其一,因其評價目標是預設的,所以評價者往往只關心學習者學習的結果而漠視學習的過程;其二,這種模式對顯性目標的評價較為奏效,而對很多隱性的東西(如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則無能為力。這里我們提出表現式評價則是對目標模式的“拾遺補闕”,表現式評價是在具體的語文學習情境中進行的,它通過觀察學生在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等真實情境中的各種行為事實與情意態度等,來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作出綜合評定。譬如對朗讀的評價,涉及到表情神態、吐字歸音、語氣語調、節奏處理、感情把握、聽眾反應等等,對這些方面的評價,采用表現式評價將會變得得心應手。誠然,表現式評價比較費時費力,但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此種評價其功效價值不可低估,我們理應積極嘗試著運用。
(屠錦紅 顧 芳,江蘇省揚州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