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是新課改一個鮮明的亮點和基本特色。這次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之一便是旗幟鮮明地倡導人文精神教育。誠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規定的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中,明確列出要使學生具有人文素養,培養人文素養的核心是關注人文精神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語文學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學科。可見,在語文學科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是何等的重要與緊迫。
一、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意義
人文精神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它合乎近代哲學的以探究主體為中心的轉向,是現代意義上的教育觀。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教育目的是讓人領略生活的意義。它以“使人向善”為內涵,包含著人們的希望和理想,體現著人們的價值取向,而不僅僅是生活的技能。它所提示的是人的內在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嚴,所弘揚的是蘊于其中的質樸、堅韌、善良和互助等美德。用一顆善良的心去感悟天地萬物的變化,去善待生活,去善待人生,去召喚人的生命活力,體現人生的價值,這些恰是對親朋、國家、民族所賦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人之所以為人所賦予的生命的真諦。
“人文主義教育在培養目標上注重個性發展,在教育教學方法上反對禁欲主義,尊重兒童天性,堅信通過教育這種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個人、改造社會和自然,這些都表現出人本主義內涵。”人文精神是人文素養最典型的標志,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歸結為對人本身的關懷。人文素養概括為四種情結和能力:具有交流的情結和能力;具有繼承和超越的情結和能力;具有批評的情結和能力;具有創新的情結和能力。
人文教育的實質不是技術性、實用性的,它是精神性、智慧性的。人文教育以精神層面為突破口,達不到精神層面的“人文教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文教育。語文教育要引導學生追求“崇高”,引導學生對英雄品質的肅然起敬和對偉岸人格的心馳神往,并在個人生活中保持一種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態度,去竭力實現人生所能達到的理想高度。
人文精神綜合了一個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個性、能力等豐富的內涵,是對人自身完善的一種關注與追求。因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二、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我國傳統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術或藝術,但往往知識面狹窄,高分低能,缺乏較深厚的素養,尤其是人文素養。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純技術性、操作性的機械式訓練仍很盛行,忽視了語文課在陶冶情操、激發靈感方面的作用,失去了語文課獨特的魅力。
在今天這個日益物質化和非精神化的時代里,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價值取向的混亂,已引起各界有識之士的深憂。具體表現在:“在工業社會潮流的沖擊下,教育將人的精神世界的發展空間限制在接受和適應時下社會需要這一隅,失卻了對人性更高發展目標的追求,這不能不說是當下教育的深層弊端,甚至是社會陷入平庸和價值混亂的根源。當今社會,追捧歌星、揮金如土、聲色犬馬、得過且過、文化快餐、感官消費等,已成為大眾消費模式……至于關心民族未來、國家興衰、追求真理、獻身事業等崇高理想和情懷,都快成為現代人奢侈的追求了。”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為本,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這就是常說的人類關懷、生命關懷。清華學生劉海洋用硫酸潑熊自稱是為測驗熊的嗅覺靈敏度。是什么樣的教育使他認為這是合理的?高材生與虐殺者的雙重身份再次證明向善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為人性若不能向善,即使擁有科技與智慧,也對人類毫無裨益。這就是人文教育在身上的迷惘與缺失的重要體現。
在語文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人文主義的歷史及其教育內涵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三、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徑
面對語文教育的種種弊端,教育專家們苦苦思索著改革之道。從新課標的內容可以看出,語文教改的走向與提倡人文精神的時代要求是一致的。語文教學改革要求教師在教改中注重科學方法與思維方式的培養與訓練,彰顯學生的個性。
1.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語文新課標認為各學科特別是語文學科的教學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有更為密切的關系,這是由語文學科的本身特點決定的。因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現在語文學科內容中占有較大的比重,語文教材在內容的選編上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價值取向。比如表現偉人、名人業績,英雄事跡,親情和睦,愛國情感,社會公德,理想追求,人物和諧,自然風光……并且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性、教育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語文教學任務中的重要要求。教師結合課文具體內容,針對學生的實際來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讓學生自主體會人文精神,不能生搬硬套,形成教條。情感的陶冶,體現著語文教學的特色。
2.引導學生成為有獨立見解與尊嚴的人。
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體現“以人為本”,教師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而不應將學生當作容納知識的“容器”。同時,堅持“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不以標準答案扼殺學生求知、抒發個人獨特見解的積極性,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舞臺,讓他們看到自己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創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比如學習戲劇《雷雨》時,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分別認識周樸園、繁漪、魯貴、周平等人物的形象。周樸園懷念侍萍這一點,歷來很有爭議。因此,可設置的論題是:周樸園懷念侍萍有沒有動真情、動真心? 能不能簡單地用“虛偽”二字概括?通過對論題的辯論,學生對于這個具有濃厚封建性的資本家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大家在交流討論中,也學會了與人合作,營造了互為補充、共同進步的良好學習氛圍,并且還能夠引導學生抒發個人見解與體味做人的尊嚴。
3.即景體驗,貼近生活,教會學生做人。
要正確地認識學生,要把學生當“人”看,是實現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先決條件。結合語文課程的實際,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將歷史和現實生活納入到課堂中。要用人文精神去構筑學生精神世界的家園,將生命意識作為語文教學的立足點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在教學體驗中,當學生主體意識已經覺醒,在肯定的同時,應予以指導、 培養,對于一些有失偏頗乃至過激的看法應予及時糾正,以培養人文精神,教會學生如何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另外,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現在所說的重視人文教育,其核心是指先進的價值觀,對于學生來說,就是要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形成公平、正義、誠信、友愛的良好品質,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
需要說明的是,在語文學科中滲透人文主義教育不等于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現代學生的成長需要理性與感性的完滿結合,需要知識與人性的雙重建構。
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站在當前教改的前列,彰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語文教育應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擴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人格向善的完美,引導學生討論與反思人生的價值。呼喚情感陶冶的回歸,走向價值取向的重構,這是現代課堂教學的一種趨勢,更是提升民族素質、凝聚民族之魂的源泉所在。
(鄭天存,江蘇省新沂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