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稱謂空位現象,比如,參加孩子學校組織的家長會,在不知道孩子同學的父母姓名、職業的情況下,我們不知道該怎么稱呼對方才合適;另一些時候,我們可能又會因為稱謂使用不當而造成彼此之間的隔膜,比如,鄰里之間以職位或身份稱呼有時就顯得彼此生分;還有些時候,因為我們選用的稱謂不得體而造成彼此交際的不愉快,比如,在家長會上,教師以職位或身份稱呼學生家長,可能會讓部分家長有“老師勢利”的想法而導致交流的不愉快。
如此之類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那是不是除了困惑和尷尬,我們就沒有一種稱謂方式來解決上述的問題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我們可以利用視點轉換的方式構造一種稱謂語來解決這一類空缺,幫助我們消除鄰里之間的隔膜,進行和諧得體的交流。
什么是“視點”?王希杰先生在《漢語修辭學》中是這么解釋的:“視點,就是人們在觀察事物、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在運用語言表達時所處的位置,立足點,出發點。”我們認識世界的時候,是從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已知事物是我們認識未知事物的一個參考點,也就是“視點”。我們在表達事物時,也需要有一個視點。舉個例子來說,我們選擇“教室”作為視點,于是我們可以有:教室前、教室后、教室里、教室中、教室外、教室內、教室的左邊、教室的右邊、教室的中間、教室的旁邊等這樣的地點表述。如果沒有“教室”這個視點,那么就幾乎無法表達這些地方了。(例見王希杰《詞語和視點》,載《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2期)詞語的視點有潛隱之分,視點在詞語中明確出現了的,我們把它叫做顯性視點,如“地上、地下”中的“地”就是顯性視點;視點沒有在詞語的表層出現的時候,而是潛隱在詞語的背后,我們把它叫做潛性視點,如“后院”“減肥”,前者的視點是正房,后者的視點是常規的體重標準,兩者都沒有在詞語中出現,是潛性視點。
同樣,稱謂詞語也有視點。對人的稱謂,一般都是以說話者本人的視點為基點的。比如,親屬稱謂詞語“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姑姑”等等,這些親屬稱謂詞語的視點就是話語發出者。我們注意到,作為視點的話語發出者并沒有在親屬稱謂詞語的表層出現,即它們的視點是潛性視點,并且在一般情況下這種潛性視點是不必也不能顯性化的。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很多有了孩子的人經常會借用自己孩子的視點來稱呼親人,“玲玲他爸”“孩子他奶奶”,或者說成“玲玲爸”“孩子奶奶”,也有干脆說成“她爸”“他奶奶”(這里我們只關注前兩種)。這種視點的“借用”其實是使本來不必顯性化的潛性視點(用字母“X”表示)顯性化,讓它出現在原來的親屬稱謂語前,即構成“X+(他或她)+親屬稱謂”(括號內為可選項),而一旦構成此格式,“X”就失去其原本的視點地位,整個結構將產生新的視點——“X+(他或她)+親屬稱謂”這一新稱謂語的話語發出者(注意:“X”指的是這一話語發出者的孩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如果把“X”的所指作適當的轉變——換成交際對象的孩子(簡言之就是借用對方孩子的視點),那么就可以把“X+(他或她)+親屬稱謂”這種稱謂語用于日常社交活動。此時的“X”必須使用交際對象的孩子的姓名或者名,即構成一種新的稱謂方式“姓名/名+(他或她)+親屬稱謂”。有了這個稱謂,文章開頭的尷尬和不愉快就可以避免了(事實上筆者家鄉就有這種社交稱謂):
開家長會時,和別的家長初次見面,我們可以借用對方孩子的視點(即用對方孩子的姓名或者名加上親屬稱謂詞)來稱呼對方。比如:如果小孩名字叫汪洋,那我們可以稱呼他的媽媽為“汪洋(他)媽媽”,稱呼他的奶奶為“汪洋(他)奶奶”,這種稱呼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鄰里之間如果有小孩,我們同樣可以借用對方小孩的視點來稱呼對方,但鄰里之間單用孩子的名(甚至是小名、乳名)更多一些。比如,我們經常會聽到鄰里之間這樣的稱呼:“二子(他)爸爸”、“小三兒(她)媽”、“小寶(他)爺爺”等,這樣的稱呼給人一種鄰里之間親如一家的感覺;“姓名/名+(他或她)+親屬稱謂”這種方式,對教師在一般場合(特別是在家長會這種場合)稱呼學生家長也顯得比較得體。比如,老師可以稱呼李明的媽媽為“李明媽媽”、稱呼葉雨的爺爺“葉雨爺爺”,這樣顯得老師對每個學生及家長都是一視同仁、沒有偏見的,無論你是局長或者工程師還是下崗工人或者農民,在這里都只是學生的家長,從而營造出平等融洽的氣氛。
“姓名/名+(他或她)+親屬稱謂”這種稱謂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克服文章開頭提到的困惑和尷尬。這種稱謂方式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只要對方是某個孩子的長輩,不論年齡、職業、地位等差別有多大,我們均“一視同仁”。使用這種稱謂語稱呼對方也比較得體,并能夠營造更為和諧的交際氛圍和人際關系。由此看來,“姓名/名+(他或她)+親屬稱謂”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日常社交稱謂方式。
語言是由顯語言和潛語言組成的。顯語言是客觀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語言成分,潛語言是那些歷史上出現過但是現在消失了的語言成分和那些即將出現的語言成分。(關于“潛顯”理論可參閱王希杰《修辭學通論》)在條件具備的時候,潛語言是可以顯性化的。對于稱謂語中的空位現象,并不是說沒有相應的稱謂詞語,而是這些稱謂詞語是潛在的、尚未顯性化的,我們可以通過潛語言顯性化的一些規律,創造條件讓一些潛在的稱謂詞語顯性化。像這種通過視點的潛顯轉換和變化構造新的稱謂方式就是潛性稱謂詞語的顯性化。對于日常生活中的稱謂空位填補以及稱謂得體性等問題,不妨在現有稱謂詞語的“視點”變換上作一些探索。
(戴軍明,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