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語文》2005年第5期發表廣東省高中老師石和平教學戴望舒《雨巷》的教案和課堂記錄,同時配合發表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特級教師王土榮的點評。
我覺得他們對“油紙傘”的理解都具有一定的教條主義和牽強附會的特點,只是一味地強調“油紙傘”怎么好,怎么不可替代。一個學生問:油紙傘根本不能擋住雨,詩人為什么撐一把油紙傘而不是布傘?學生不知道不同時期的傘的特點,而且以為油紙傘是直接用紙做的不能擋住雨。有的學生認為當時的人窮,只能買到油紙傘。這個問題回答其實很簡單:因為當時普遍使用的是油紙傘,所以用常見的油紙傘,而且油紙傘用桐油加工以后一樣能夠擋住雨。現在這種布傘當時叫做“洋傘”,而且用機器紡織的布叫做“洋布”,因為都是外國進口的。
可是石和平老師的思考簡直讓人感到是節外生枝、牽強附會。第一,石和平老師問學生:“我現在要是撐一把油紙傘走在廣州的街頭,你認為是貧窮還是浪漫?”這能夠成為否定學生提出的“貧窮”的理由嗎?不僅不能,而且誤導學生把當時的現實跟現在想像的浪漫等同起來。第二,石和平老師告訴學生:“老師認為寫油紙傘一是寫實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家就是用油紙傘,很普遍;二是寫虛的,雨打在油紙傘上,飄忽朦朧,與悠長悠長的雨巷剛好營造了一種幽靜朦朧的意境,換成了雨衣不行,蓑衣不行,太陽傘更不行。”難道還有“太陽傘”和“雨傘”的區分嗎?至于“雨衣”和“蓑衣”根本不是一般行人使用的遮擋雨的工具,根本不能用來描寫走在雨中的行人。因此本來只要說前面的理由就可以了,后面的理由是畫蛇添足。如果只是為了創造意境,難道穿蓑衣的釣魚的人就不是意境嗎?釣魚的人,為了讓手做其他事情,如果不穿蓑衣,而打傘當然不方便。因此這里只需要說明作者抓住了一個特定的現實環境來表達自己希望的意境,不需要探討在這個下雨的巷子里走的姑娘為什么不穿雨衣或者蓑衣的節外生枝的事情。
王土榮老師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石和平老師對“油紙傘這個意向,沒有講透”。但是,他認為“油紙傘給人的是一種古雅的感覺,因為古雅就形成距離感,這種審美心理是中國詩歌創作中常見的,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這就更加牽強附會了。這是把現在看來“古雅”的感覺強加給當時的現實。現在我們根本不能看到油紙傘了,但是在50年以前的中國是非常普遍的。“在下雨的巷子里憂傷地走著的漂亮姑娘”無論打什么傘都應該是一個具有美感的意境,用不著扯上古典詩歌創作使用的什么“距離”手法。即使有距離手法,在這里也不符合事實。
我們應該反對語文教學中的這種教條主義和牽強附會的做法,把精力用于科學、自然地提高學生語文水平。
(彭澤潤,南開大學文學院語言規劃博士后研究人員,湖南師范大學語言學教授,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