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多媒體以它直觀性強、趣味性濃、信息量大等優點得到了許多老師的青睞與重視,成為了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但在運用中,不少人把多媒體教學的工具性過分夸大,將現代教學手段等同于現代教學,違背了新課標精神,暴露出許多的問題和不足。如何才能揚長避短,恰當運用,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呢?筆者在實踐中進行了探索與思考。
一、多媒體的運用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語文教學目標之一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培養學生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按自己的思路設計課件,上課時由教師按照多媒體的程序操作使用,教師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理解。盡管教師也有設計讓學生思考的問題,但這些問題的發現者仍是老師,學生的認識活動主要是掌握而不是發現,師生的雙邊教學活動仍然限定在“傳授—接受’的模式內,教學活動仍然輕視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主動學習的大門并未打開,充其量只是打開了主動學習的半扇窗戶。運用多媒體教學,教師應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進行原始體驗的閱讀,不提供過多的介紹和暗示,閱讀后學生充分地用書面文字或口頭語言表達文章的感受以及提出閱讀中存在的疑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意見,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程序。把握好多媒體運用的尺度,才能實現信息技術和學科的優化組合。
二、多媒體的運用要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閱讀需要讀者借助自身的生活體驗和語文素養來解讀文章,不同生活體驗和語文素養的讀者,即使在同一教師的指導下,閱讀同一篇文章,其解讀的結果也未必相同,甚至會千差萬別的。每一個讀者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解讀文章,不一定非讓老師牽著鼻子走。例如同樣一段描寫雨的文字,有人會覺得感傷悲愴,有人會感到欣喜雀躍,如果各人根據自己的體驗用畫面表現言中之意的話,前者可能是凄清的冷風,殘敗的枯枝,雨中孑然一身的前行者;后者可能是萌發的嫩草,碧綠的楊柳,枝頭熱鬧的鳴鳥。多媒體教學中,老師為了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感受課文內容,往往設計許多圖文并茂的課件,這些課件經過老師的包裝設計,打上了老師的烙印,上課時一幅幅展示出來,老師的想象代替了學生的想象,制約了學生各異的生活體驗所帶來的豐富想象。長此以往,學生變得坐享其成,守株待兔,這樣的現代化教學,把學生當作旁觀者,又怎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呢?《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活動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多媒體的直觀性有時會阻礙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在多媒體運用中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制作課件時,圖片、動畫的應用要適可而止,不要為了課件的精美而添加過多的圖片、動畫,避免喧賓奪主。對于學生不熟悉的或缺少相關生活體驗的畫面而又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的,可以在課件中展示出來。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融入情感因素,用音樂、示范朗讀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引導他們用語言文字和圖畫想象或再現有關圖景。例如,教授《岳陽樓記》時,播放朗讀錄音,悠揚婉轉的音樂,抑揚頓挫的朗讀,用實物投影儀展示,既給學生形象直觀的感受,又保護了他們的想象力,還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這樣,一方面發揮了多媒體聲情并茂的優勢,另一方面又很好地保護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多媒體的運用要因人而異
制作高質量的課件需要教師有較高的電腦知識和專業水平,而且花時間很多,每課制作并不現實。教師在信息發達的互聯網上隨時可以找到許多高質量的課件,鼠標一點就可以資源共享了。有些教師樂于坐享其成盲目拿來,上課時全盤照搬。這些課件包含了制作者的創作理念、教學風格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個性化的產物,只可借鑒,不可全盤照搬,否則,就會“水土不服”,一件多用是不能適應千差萬別的教學需要的。教師在移植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剪輯、補充,充分考慮學生思維習慣、知識結構等個性因素,去蕪存精。
在語文多媒體教學中,只有結合學科特點,體現課改精神,巧用、善用多媒體,才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完美結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蘇玉峰,廣東省珠海市南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