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女孩,高中畢業后沒考上大學,被安排到本村的小學教書。結果,上課還不到一周,被學生轟下臺,灰頭土臉地回了家。母親為她擦眼淚,安慰她說:“滿肚子的東西,有的人倒得出來,有的人倒不出來,也許有更適合你的事情等著你去做。”
后來,她出外打工又被老板轟了回來,原因是手腳太慢。母親對女兒說:“手腳總是有快有慢的,再說別人已經干了好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書,怎么快得了。”
女孩先后當過紡織工,干過市場管理員,做過會計,但無一例外都半途而止了。然而每次女孩失敗回來的時候,母親總是安慰她,從來沒有抱怨的話。
30多歲的時候,女孩憑著一點語言的天賦,做了聾啞學校的一位輔導員。后來,她開辦了一家自己的殘障學校。隨后她又在許多城市開辦了殘障人用品連鎖店。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兒向已經年邁的母親問道:“媽,那些年我連連失敗,自己都覺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為何對我那么有信心呢?”母親的回答樸實而簡單:“一塊地,不適合種麥子,可以試試種豆子;豆子也種不好的話,可以種瓜果;瓜果也種不好的話,撒上些蕎麥種子也許能開花。因為一塊地,總會有一粒種子適合它,也總會有屬于它的一片收成。”
讀完這則材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是啊,提到母愛,我們感觸更多的往往是“用甘甜的乳汁撫養我長大”的舐犢情深,“臨行密密縫”的細致入微,以及“兒行千里母擔憂”的無限牽掛。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母親扮演的常常是慈祥、寬容、溫柔、善良的角色,子女的成家立業更多是父親的責任,正所謂“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父如山,涵養水土,遮擋風雨,母如水,環繞滋潤,浸透骨髓。
殊不知,作為一條臍帶相連、一個靈魂支配著的兩個軀體,母親對子女的影響早在胚胎時期就開始了,母親的意志、希望等精神上的作用,大大超過母親本身的影響。正因為如此,一位知名教育家曾大聲疾呼:“教育孩子,首先從改造孩子的母親開始。”作為母親,決不應僅僅停留在供衣食、知冷暖上,應該給孩子愛與智慧,用勇敢和快樂的精神去深深地影響他們,用堅強去武裝他們的大腦,使他們步入社會時,即使遇到困難也永無畏懼,充滿希望。
史鐵生有篇千字文《秋天的懷念》,一直讓我記憶猶新。其中有個細節,是母親聊起他少年時的事兒時說到:“……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說到這兒,“她忽然不說了。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作為一個殘疾人的母親,她那顆心分外的細膩、分外的敏感,唯恐一不小心傷害了自己的兒子。短短千余字,寫得情真意切,令人動容。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著名作家史鐵生雙腿癱瘓后,對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而生命垂危的母親卻無微不至地關心他、鼓勵他要對生活充滿信心。終于,在母親的努力下,他又重新振作起來了,但曾經鼓勵他、安慰他的母親卻因患嚴重的肝病而離開了人間。這位母親對兒子的愛是那么的樸實、自然,更難能可貴的是她用自己的言行教會了兒子正確面對挫折的態度,并最大限度地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當他們遇到困難或失敗的時候,我們不應該一味抱怨或是代為處理。我們應該清楚,做一件事情失敗只能說明孩子缺乏經驗和技巧,并不能說明他本身的無能或是他不愿意去做,母親有責任去耐心地指導他們。作為母親,應該努力培養孩子敢于嘗試、敢于失敗的勇氣。孩子和成年人一樣會遇到困難、遭受挫折,但也同樣有能力汲取教訓,最終取得成功。敢于嘗試、在失敗中奮起是同樣珍貴的。
《圣經》上說過“自己不愿做的,也決不讓鄰人去做”、《論語》也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一位母親也都是從孩提時代過來的,聯系一下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們應當讓孩子從小在家庭中樹立起做人的信心。信心從何而來,來源于母親有效的夸獎。孩子需要夸獎,孩子需要鼓勵。“夸獎”不僅僅表明了母親的信心,同時也堅定了孩子的信心。只有孩子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才有可能成為優秀的人才。
回到我們前面的那個話題,如果那位母親在女兒失敗時,不及時地鼓勵勸導,甚至冷嘲熱諷、一味責備,女兒也許會自暴自棄,放棄努力,嫁人生子,在失意和痛苦中度日,而最終不能很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事實上,母親恒久不絕的信念和愛,就是最堅韌的一粒種子。它播撒在兒女的心間,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最終撐起屬于兒女的一片藍天。
(丁建東,山東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