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讀、寫、思”是學習語文、提高能力的關鍵所在。概括起來講,通過“聽讀”,學生的理解能力會得到有效的提高;“說寫”,側重的則是表達能力的進步。“語文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這種工具,培養他們的接受能力和發表能力。”事實上,理解(接受)能力與表達(發表)能力的發展是一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過程。這里有一個簡單而明了的例子——嬰兒學話:當嬰兒的注意力有所發展時,首先是聽,理解之后,有所反應,結果當然是學會了講話。我們一般總是先通過吸收(聽、讀)來理解意思,然后在有意無意中學會運用,即表達(說、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把兩者的聯系加以充分重視。然而,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常把閱讀與寫作看做是關聯不大的兩大教學板塊。具體表現為:把授課按類型分為閱讀課與寫作課,并且分開教學,使之成為兩個毫不相關的個體,這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教師應轉變觀念,從根本上意識到閱讀與寫作的密切關系。美國韋斯特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出下列結論:“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來學會寫作,其效果與通過寫作練習大體相同。”葉圣陶說過,學習的“出發點是知”,而“終極點是行”,“多讀作品,多訓練語言,必將能駕御文字”。以閱讀來促進寫作,從而實現兩者的共同提高是有實踐基礎和理論依據的。
我們不妨開拓思路,換個角度進行更有效的閱讀教學。語文教材有意識地選取了大量經典文章。這里面有很多可供學習寫作的材料與技法。
一、閱讀帶動寫作
“模仿是創作起步的必經之路”,“如果初學者把模仿當作嚴肅的寫作技巧來探索,肯定能縮短到達寫作彼岸的路程”。教師如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找準“模仿點”,必將有力地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如在學習小說單元時,就可以以“人物刻畫”為重點,把讀寫結合起來。像《祝福》的肖像描寫就極富表現力:通過描寫她總是“順著”的眼睛,體現她的溫順與本分老實;又通過幾次臉色、頭發等處的細節變化,表現了生活經歷給予她的巨大的身心打擊,從而深刻地表現了文章的主題。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魯迅塑造康大叔、閏土、“圓規”等人物形象的手法,總結出寫作時善于運用肖像描寫的重要作用。要求學生以同學或老師為原型,即興創作人物肖像描寫片段,學生寫完后可,一起品評寫作的技巧與表達效果。一節課下來,學生既領悟了課本,又學會了相關的寫作技巧,同時,亦活躍了課堂的氛圍。教學目標“理解人物肖像描寫的作用”也得以順利完成。
二、由寫作入手,帶動并加深閱讀理解
把課文看作是寫作范文并加以利用。例如,可先分析所學課文的文章題目,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如果是你來寫,你會寫什么內容,表達何種思想主題?在此基礎上再閱讀課文,比較優劣,找出差距;其次,進行思考,如果表達與作者相同的主題,你又會如何選材,如何布局謀篇,采用何種表達方式?此后再研究分析作者是如何處理的,在廣泛的比較中促使學生產生頓悟,從而學會并掌握必要的寫作技巧。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以上兩種方法不是截然分開的。教師可以依據具體情況,恰當運用。總而言之,語文教師只要把正確理念應用于教學實踐,語文閱讀教學領域就會成為學生全面協調發展的“沃土”!
(于雪英,遼寧省大連市第二十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