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提倡讓學生在學習中感知、感悟。如何將其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呢?這其實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怎樣激發學生情感的一種具體體現。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對于學生的學習,尤其是語文學習,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劉勰也曾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情感因素,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開發利用情感因素。
一、教師要善于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讓學生感受形象的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內心體驗、情感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要感動學生,首先要感動自己;要想感動自己,教師就必須深入研讀教材,了解課文內容及相關知識,找準情感態度滲透的突破口,并在教學中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
二、采用多種手段,豐富學生的情感
在課堂上盡量利用一些直觀教具如:掛圖、模具、錄音、錄象、幻燈投影等器材。若有條件還可以自己制作模型、圖片、圖表、照片等,指導學生體驗生活、善于觀察,用適當的語言將感受表達出來。如:“激動”是一種極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什么感受,許多學生說不清楚,表達時只能借助于“非常”“十分”之類的詞來強調,如果借助一次比賽獲勝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就會說出“心跳快”“喘氣急”“總也坐不住”“老想找人說話”等感受。
另外,可引導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情緒,這是教師“有意”引導學生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教師在導讀時要抓住作者的情感線索,使學生的感情隨作者的感情起伏變化,較快地進入情感共鳴狀態。如《麻雀》一課要表現的是:愛的力量是強大的。但若不隨作者的情感入境,則很難明白文章的含義。質疑得法,情況就不同了。開始,作者“打獵回來,走在林蔭路上”是什么心情?——這時作者心情愉快。看見獵狗好像嗅到了什么野物時,作者的心情又如何?——對這突如其來的情況,誰都會感到驚訝。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軀掩護小麻雀時,作者是什么心情?——為老麻雀的愛子情深感動,這樣,愉快——驚訝——感動等一系列的情感便產生了,學生熟讀深思后,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便會產生正義感和同情心。在閱讀教學中,要借助多種手段。創設一種藝術情景和情感氣氛,讓學生置身其中,使學生動情,細心品味,受到感染,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情感。
三、注重教師自身形象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是偉大的、崇高的。“親其師,信其道”是自古名言,那么如何才能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呢?
首先,教師應遵循平等的原則,取得學生的信任。對學生傾注全部愛心,關心愛護學生,尊重信任學生,與學生進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因而,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產生一種民主平等的感覺。
其次,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教學媒體,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向學生傳輸教學信息。
總之,教無定法。只有根據教材特點,激發學生的情感,才能使學生真正獲取知識,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感染。
(信青霞,山東省聊城東昌府區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