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也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啟發、發展和維持認知活動的動力,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沒有情感就沒有智力。”簡言之,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人對客觀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尤其是語文學習特別重要。
初中生考慮問題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他們的認識過程還不能脫離情感。他們的心理特點是有著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維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感性階段,還沒有形成固定的認知結構。正是因為初中生的情感豐富且容易外露,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巧妙地調動學生的情感,創設愉快的課堂氣氛。正是在這種情景中,學生獲得深切的情感體驗,并且通過這種情景的長期感化和熏陶,逐漸形成穩定的情感特征。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呢?
一、吸引學生注意,主動探求情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首先,要上好新生入學的第一課,自選教材內容,采用“茶館”“書場”等教學形式,講故事,談軼事,論古今,縱橫幾萬里,上下五千年,用豐富新穎的內容吸引學生,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打動學生。“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引導學生舉辦一些比賽活動,如演講比賽,書法比賽,作文比賽等。學生的興趣一旦產生,他們就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初中生的表現欲是很強的,老師多正面鼓勵,往往會收到良好效果。
其次,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引導點撥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我們就采用了分角色對話的形式,抓住菲利浦夫婦的語言描寫,他們的表情動作心理活動也由學生盡情發揮,盡情演繹,從而把握對人物性格的理解,這樣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惟利是圖的關系便容易理解了。通過這樣的學習形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自然就被調動起來了。
二、培養學生能力,積極再現情感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創造一定的條件,提供一定的輔助材料,通過學生的耳、眼、鼻、手、腦等器官的感受和體驗,探究情感的形成過程, 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語文中的情感因素,正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一些課本劇、戲劇表演、形象模擬都能在學生的親身經歷下進行,學生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例如《皇帝的新裝》、《麥琪的禮物》等都可以編成課本劇。課文中的《石壕吏》《核舟記》等可采用形象模擬的方式,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達到教學目的。
三、鼓勵學生求異,完成情感遷移
教材中的情感再現,只能說學生認知了這種情感,但是否能“學以致用”,還應學會情感轉移,讓學生的學習由情感體驗轉化到智能發展上。既要理解掌握,又要活學活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教育學生以積極的生活態度,樂觀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審美情趣,穩定的心境去面對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的世界觀,正確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和自我。
例如在教學《小桔燈》時,那鎮定,勇敢,樂觀的小姑娘給學生留下了很身深的印象。教師不失時機的問大家:“你愿意和她交朋友嗎?不妨給她寫封信,談談自己,談談別人,也可以談談小姑娘……”文章一旦有了真情實感也便聲情并茂了。同樣,在教學《變色龍》時,大家都對見風使舵的奧楚蔑洛夫投去了嘲諷的一笑,可笑過之后,逐步分析“變”的社會背景、內涵,聯系現在社會上的“變”的作風,涉及了腐敗、弄虛作假等一些不良社會風氣。這樣,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能夠聯系實際,分清黑白,辨別善惡。
四、激發學生創新,重新創建情感
語文學習應該從鑒賞開始。“鑒賞課文是方法,品味生活是目的。”生活中處處是語文,為了進行情感補償我們應充分利用社會這個大課堂去體會百味人生,去發現身邊的真情故事,運用已有知識,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讓學生既作鑒賞的主體,也作創作的主體。
《七根火柴》中對雨后環境的描寫,讓學生明白了恰如其分的環境描寫對文章內容的渲染作用。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那動作,那語言和心理把一個行俠仗義的粗莽大漢描繪的有勇有謀。如何謀篇布局,怎樣避繁就簡,詳略得當,都是我們在學習課文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
總之,學生的學習不單是為了獲取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始終帶著無比高漲的情趣從事學習與思考,對面前展開的真理感到驚奇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樂趣,為人的智慧和意識的偉大感到驕傲。”可見,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情感的培養,不但使學生學到應學的知識,而且還能提高思辨能力,體會作者的真實感情,陶冶情操,學會如何做人,感悟人生的真諦。
(潘秀華,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鳳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