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之成為思想的直接現實,在于表達與接受雙方在交際中能恰當地把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的“對立統一”變為“和諧統一”。表達者用語言符號表現現實生活,即變具體為抽象,隱含語言的背景,寄寓思想感情內涵;接受者把語言符號還原于現實生活,即變抽象為具體,再現語言的背景,體會思想感情信息。使用語言表情達意的過程,就是進入人文言語網絡的過程。 “言語網絡”冠以“人文”是因為使用語言的主體是人,人的語言、思想、思維、審美通過語言表情達意,構建了言語網絡。
語文內容是依附語言形式而存在的。如上所述,語言、思維、文化、審美等在使用語言表情達意時,構建了言語網絡。只感受語言形式,停留在語言學意義上的理解,沒有真正地進入言語網絡再現語言背景,進行語文學意義上的領悟,就不能解讀復雜紛繁的語文內容,體會其寄寓的思想感情信息。語言符號是有局限性的,用功能有限的語言符號來表現人類感情世界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是無法盡善盡美的,所以就有“言不盡意”、“意在言外”的慨嘆。這就是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的“對立統一”的根源。進入語言、思維、文化、審美的言語網絡,“設身處地”,才能深切地感受語言的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變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的“對立統一”為“和諧統一”,盡可能完整地解讀語文內容。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的“對立統一”為“和諧統一”,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學性的和諧統一。可見,揭示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的“對立統一”為“和諧統一”的特點和規律,是語文學的使命。
語文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語文知識”。這種知識,是語文工具性派生出來的、與語文內容相適應的知識,這知識具有科學性,是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相融合的。把語言知識當成語文知識的大有人在。有人提出所謂“工具說——知識中心說”向“人文說——語感中心說”轉變的主張,并斷言這種轉變“是語文學科的哥白尼革命”。這種主張把語文知識孤立地看成一般的語言學理論知識,把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割裂開來,把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學性人為地割裂開來,對立起來。
“語感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綱’”。語感是“學習、理解、掌握、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感悟”。要訓練、提高語感,就得在提高語言、思想、思維、文化、審美等方面下功夫。在面向社會、深入生活的實踐中提高使用語言表情達意的認識和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注重言語習得積淀;語文教學,“培養的是人的綜合素質,只有人的綜合素質提高了,語文素質才能切實提高”。正因為這樣,“把語文教學引向社會,貼近生活,拓展語文教育空間,形成中國特特色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語文學科素質教育的要求”。
語言是人們進行交際的工具,社會在發展,思想觀念在變化,思維方式、語言表現形式也必然發展變化,不論是作為語言材料的詞匯還是語用中的修辭,都處在不斷發展、創新中。語文教育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充分發揮作為基礎學科、工具學科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鄭曉春,福建泉州兒童發展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