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屬于教學實踐的范疇,是一名教師教學理念的直接體現。根據多年教學的實踐經驗和對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解,我切實感受到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快樂型學習者、自主型學習者、創造型學習者是極為重要的事情。在探究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模式上,有一些建議與大家共同商榷。
1.以學生自學開始
自學主要是學生在課前的預習,既是課堂教學的必經環節,也是學習新知識的準備。自學反映的是一個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問題,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活動具有支配和控制的能力,表現在個人對自己行為的支配、調節和控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學,表現的是在學習活動中的主人公意識,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自覺積極的學習態度,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探索新知。同時,自覺地把自己看作是受教育者,積極尋求學習的機會,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自學能力的形成,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抓住每一節有限的時間自覺地、有意識地促進學生形成自學的能力。學生自學不僅是教學方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是教學的終極目的。教其實是為了不教,把自學引入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必由之路。
預習也是一種新課學習前的準備,是在新知識和原有知識之間架設一座“知識橋梁”。當一個人對新知識有準備時,這樣的學習才具有積極的意義。這種預習和準備包括:把與新課相關的舊知識進行回憶和接觸,發現和強化。對必備的舊知識缺陷進行補救,對新知識進行初步理解,架起“認知橋梁”,以便從中提供信息和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搜集資料和選擇閱讀材料,包括培養學生的思考、推理、判斷和探索研究的能力。
2.用學生質疑架橋
提出質疑是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自己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習過程實質是一種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切學習必須有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宋代的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這樣的學習,才能真正讓學生在矛盾中展開積極的思維,激活智慧的火花,在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之間架起橋梁,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
問題的提出是師生兩方面的。一方面是由學生首先提出問題,在自學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提出質疑。這是應該有意識地指導和培養的良好習慣。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教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則是教師精心設計帶有關鍵性的問題,步步深入,循序漸進,強力突破,帶動全局。問題要有很大的啟發性和吸引力,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如同食物的色、香、味,能引發人們食欲,又象貨物外表的包裝,可以招來顧客的購買。設計問題要有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要難易適中,能激起學生迎著問題而上的好奇心,使學生感到課文如同礦藏,需要不斷開掘。
3.以共同解答升華
共同解答是學生對自己發現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共同討論或辯論以至找到答案。
共同討論既是一種師生雙方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又是體現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經過學生自己積極思考,相互探討,以求得問題解決和認識深入的一種發散式的教學方法。討論能最大程度地激發人的思維,同時,學生在討論中集思廣益,相互啟發,實現信息反饋和交換,從而擴大學生的信息容量和思維容量。學生還可根據發言,對各種意見進行分析和比較,培養比較思維和評價思維。在共同討論中,學生能發展即時反饋能力,敏捷的反應能力和口語表達的能力。討論還能使學生的認識充分暴露,教師獲得及時信息反饋,這樣能增加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此外,討論能使學生在課堂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活動異常活躍,學生興趣盎然,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共同解答的關鍵在于問題的提出、展開和適時的作結。將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或辨析的問題進行歸納,讓學生有思考空間。學生在這種學習形式中使知識得到升華,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用現代媒體拓展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過去在課堂上使用的黑板、掛圖等輔助手段已遠遠不能滿足高密度、快節奏的課堂教學要求了。投影、錄音機、電視錄像、計算機等輔助教學手段,以其自身的優勢,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愛因斯坦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興趣和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影響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是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電教媒體以它獨特的“魅力”將學生吸引住,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徑。它能把許多枯燥抽象的文章內容,以色彩斑斕的畫面和逼真的音響效果,展示在學生面前,能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索精神和學習欲望,促使其創新思維上升為強烈的求知欲望,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發現探究新的教學環節,這是課堂教學模式發展的必需。教學內涵是多層次的,這也決定了課堂教學模式的多樣性,因此,簡單的幾個步驟絕不能適應新的教學理念,廣大教師只有從已有的教學經驗中進行深入探討,更多更靈活的教學模式才能精彩紛呈。
(杜曉平,河南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