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欣賞文學作品,可以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我們知道,使青年學生“學會審美”是21世紀語文教育的重要奮斗目標之一。葉圣陶說過:“我們鑒賞文藝,最大目標是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作家陳村說:“語文首先是美育。”語文教材把“文質兼美”作為自己的選文標準。中學語文教學為學生打開一扇美的窗戶,讓他們領略文學百花園的姹紫嫣紅。我們以一貫之地創設藝術化的情境,創造良好的教學藝術氛圍,就是創造一種審美的氛圍,讓美的形式作用于學生的興趣與情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聆聽到美的聲音,體會到充滿激情、意蘊深刻、清詞麗句、聲情并茂的美。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學生必定能受到特有的語言磨煉,豐富對藝術的感受,使美的理解更具體,從而提高閱讀與寫作水平。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文學作品對聲音的描摹呈現著矛盾性,但又產生了獨特的美感。
一、聽不到的聲音最美
美術作品的構圖中有“半角”之說,是講繪畫中常常只畫半角,留下大量的空白,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那空白的“無”,比起擁擠的“滿”,竟然產生了更好的效果。文學作品中對聲音的描寫也有類似的情形,那就是“無聲、無語”的描寫。描寫聲音之美,按一般思維應正面描寫其悠揚、嘹亮、清麗、幽怨、嘈雜、冷酷等,但高明的作家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不寫有聲,而極寫無聲。白居易《琵琶行》中“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耐人尋味。表面看來是平靜無語的,內心深處卻流動著 “幽愁暗恨”,這樣的情感也許可從眉尖、眼角、唇邊覓到,但絕對不能用耳朵捕捉到,也許只能用心靈去感受、去體驗。“無聲”是“空白”,但又不是“空白”,它是一種獨特的意境,滿蓄了一片只有同為天涯淪落人才能感受的深情。而這里的“無聲”,又襯托了下文“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有聲”,更能表達出琵琶女的幽愁暗恨,虛實結合,有無相襯,使聲音的描寫具有豐富性和立體感。正如詩句所說“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更能喚起欣賞者的想象,更能使欣賞者感悟到詩人獨特的心境。劉鶚《老殘游記》中對王小玉的描寫也體現了這一魅力。“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繼之千回百折,然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地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產生這樣的藝術效果正是緣于作者描寫聲音故意不寫有,而寧可寫其無。不料情境結合,反而起到了余音繞梁、經日不絕的功效。正所謂“聽不到的聲音更美”。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典型個例后,對于無聲與有聲的辯證關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作文中也就能摒棄一味地繪形、描聲,而是通過眼神、坐姿,手勢等態勢語言展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讓人物在無語中給欣賞者提供馳騁想象空間,創造獨特的美感。
二、靜中寫動更幽靜
人的感官中作為審美的感官主要是視覺和聽覺。欣賞大自然的美、社會生活的美以及各種藝術的美,都離不開視覺和聽覺的直接感知。朱自清先生寫月光下的荷塘,以對美的贊頌追求來排遣心中的哀愁。寫荷葉、荷花、荷香、流水,寫得形(舞女的裙)、味(清香)、色(白、碧)、聲(渺茫的歌聲)俱全。月下荷塘是幽靜的,但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物靜而情動,動靜得宜、虛實相生,寫出了靈動的生命之美。揣摩鑒賞后我們可以發現,寧靜幽閑的境界中并不完全摒棄聲音的描寫,這種構思往往創造出靜中寫動更幽靜的情境。“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猿聲本來會使人感到凄婉,寫巫峽,寫傷情,特寫三聲猿鳴,使人深感此境的幽靜與凄清。且不說用“桂落飄零、飛鳥鳴澗”寫山谷幽深,以動襯靜。范仲淹筆下“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洞庭湖,美麗的形象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漁歌互答,此樂何極!”這樣一幅幽靜的畫面中忽然傳出幾聲互答的漁歌,套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即“境界全出矣”。幾聲漁歌,并沒有打破洞庭湖的靜謐,而使月夜洞庭湖多了一份靈氣,添了幾許生機,更顯出月下碧湖的靜謐。“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殆謂是歟!學生習作中也有類似以聲音渲染寧靜氛圍的片斷。如:“貪賞秋色,迷路秋林,四顧茫然,尋路不著,四周寂靜,心中惶然 ,忽聽一聲鴉叫,落荒而逃。”
三、繪形勿忘描聲
描寫千姿百態的景物,人們常常是抓住特征,用描述性的語言來寫。此外,一些人善用動詞,通過動作來繪形,如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用“伏”寫黃蜂的肥胖,用“竄”寫叫天子的“輕捷”,更多的人用其他景物的形態作比較或打比方來繪形,如“新月如一只金色的小舟,泊在疏疏的枝椏間”句中用“小舟”繪出新月的形,讓人讀后如見其形,如臨其境。而有經驗的作家總能獨辟蹊徑,迂回曲折地找到另一種繪形的方法,那就是描寫聲音。老舍先生寫五月的青島,一句“清晨便聽到賣花聲”,就使五月的青島到處是鮮花的美景的畫面生動起來,使讀者身臨其境,賞其形、觀其色、聞其香、聽其聲。生活中若要探出山谷、洞井的深度,人們常會撿起一塊石頭扔下去,通過石子落到谷底或井底的“咚”的聲音的時間長短來判斷。借用到文學創作中,這就是以聲繪形。《雨中登泰山》中有個片斷:“懸崖崚嶒,石縫滴滴嗒嗒,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順著斜坡,流進山洞,潺潺的水聲變成訇訇的雷鳴。”泰山的巍峨陡峻、迂回盤旋,雨勢的迅猛,通過聲音的描繪躍然紙上。山高水深,石縫滲水,積聚而成淺淺的流水,順斜坡而下時,水勢不大,因而潺潺;急流下坡,沖進山洞,飛瀉而下,四面水聲匯合,引起回聲,才能作“訇訇的雷鳴”。明寫水聲,實寫山高谷深,使人陡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以聲繪形的表達方法往往使作品產生一種獨特的美,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啟發學生效仿,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提高審美情趣。美就是生活,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學習審美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提高分析思考能力,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出一代健康向上、具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接班人,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奠定基礎,這樣才能使他們成為馬克思所說的“完整的人,全面發展的人”。我們可以告訴學生:聲音之美只是美學海洋中一朵平常的浪花,識得這朵浪花,也就如同尋到了航行美學之海的一葉扁舟。學會做“有心人”,美麗的風景會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
(王麗珍,浙江金華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