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育家洛克認為:“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不表現自己的個性,才顯示出難以想象的個性尊嚴和個性創造力。在過去幾十年沒有太大變化的傳統教育中,因為受整個社會組織形式的影響,個性的火花被淹沒于共性的眩光之中”。而現代教育以人的發展為本,關注個體的生命體驗。反映在閱讀教學中就是,強調文本的多元解讀,關注的是讀者感悟到了什么。因此應該讓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社會經驗去感悟,從中獲得獨特的生命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稿)》指出:“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句話提醒我們:閱讀課雖然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群體閱讀,但是群體閱讀必須以個體閱讀為基礎,以發展讀者個性為依歸,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習的主人——學生,把閱讀還給閱讀主體,“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獨立發揮,讀出個性來。
所謂個性化閱讀,就是教師以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基礎, 將鑒賞、批評的權利交于閱讀的主體——學生,讓學生獨立步入閱讀情境,自主卷入并經歷閱讀過程,讓他們在發現、討論、申辯中張揚個性, 在平等對話的愉悅中感受閱讀客體的藝術魅力,提高審美情趣。
一、個性化閱讀的意義
(一)個性化閱讀教學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是一個尊重個性、展示個性、塑造個性的時代。研究表明,21世紀知識經濟社會的合格人才必須具備兩種素質,一是全面發展的基本素質,二是充分發展的個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也表明,個性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個性化閱讀教學是教材個性的延伸
俗話說“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不管哪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個性的凝結,文學長廊里的任何一部作品從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提煉到體裁的運用,從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情的抒發,從審美定位到語言特色,無不顯示出各自的特點,而這些不同的特點呈現出作者各自不同的創作個性。而傳統語文閱讀教學忽視了教材的個性,力求大一統,統一分析、統一思路、統一答案,嚴重束縛、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新世紀的教師在課堂上只能以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將教材的個性充分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的思想主動滲透到教材中去,對各具特色的作品閱讀分析,選擇消化,從而形成健康、上進的個性。
(三)個性化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師個性的拓展
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藝術總是帶有鮮明的個性。無論是在備課還是在課堂上,教師都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絕不能做教參的翻版者,要體現出科學精神和批判精神。當教師的自由獨創個性浸染了學生的思想、心靈時,學生的良好個性也會得到張揚。
(四)個性化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的挖掘
發揮教師個性也好,發揮教材個性也好,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發展學生個性。新世紀是“人”的世紀,人的個性必將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發展,語文教學必須面對這個現實,在聽說讀寫諸方面給學生個性以充分的自由發展空間。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大多是老師一講到底,學生一記到底,然后就是死背現成的答案。新大綱要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
(五)個性化閱讀教學是創新教育的前提
創新思維需要個性,需要求異,而傳統的閱讀教學,重共性輕個性,無論什么問題都要尋找一個“標準”答案,而且唯“教參”這一“馬首”是瞻。如此做法,只會拘囿思維、泯滅個性、扼殺創新。在閱讀教學中,要克服統一性、封閉性;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自我責任意識和創新個性;要鼓勵學生積極求異,多角度、多方面、多途徑地思考問題。個性的消失意味著創新的衰竭,我們應當用對待神靈般的虔誠來重新審視個性。
二、個性化閱讀的內涵
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再灌輸外在于人的知識,進行與心靈隔離的技能訓練,而是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平等、開放的閱讀情境;教師不再是千方百計地把全班五十個學生變成一個,而是尊重、愛護每一個學生,鼓勵、幫助他們“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實現他自己,使他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實現他自己潛能的主人”,從而使語文閱讀教學從抹殺學生的個性轉變為弘揚學生的個性,教育真正成為人之自我建構的實踐活動。
其內涵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平等對話、自主感悟
當前閱讀教學的一個缺陷就是教師對于課文總是唯恐講得不夠深入、不透徹,從字詞的分析、重點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特色的詮釋,方方面面都要講到,教師的講解完全代替了學生的自主活動,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狀態。個性化閱讀倡導在閱讀活動中要以學生自己的研讀為主,要把閱讀活動變為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積極思考,自己來把握、分析和賞析課文,使閱讀活動建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當然,強調閱讀活動中學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師放棄對于閱讀活動的指導權。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不是去代替學生分析課文,而是設置一些開放情境的問題,提供一些線索,及時對閱讀活動進行點撥,重點是讓學生自己閱讀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使閱讀成為個人化的行為。
(二)馳騁想象、風景再造
閱讀活動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因為文本給讀者留有不確定性的空白,在閱讀活動中等待讀者用想象去填充。讀者必須依靠自己去發現文本潛在的密碼,在發掘和填充空白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再一次創造。正如伊瑟爾的“空白”理論的解釋:“這一空白不是一個既定的、本體論的事實,而是被雙方——即本文與讀者間——交互作用中的內在的不對稱性所形成和改變的。對稱只有在空缺得到填充的情況下獲得,所以構成性空白也只能通過閱讀投射來獲得填補。”所以對于閱讀教學而言,教師應給每個學生多留一點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對于閱讀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從多角度對課文的空白發表自己的意見,以豐富的想象力、開創性的思維來陳述自己的見解。
(三)多元解讀、大膽批判
個性化閱讀是一種擁有批判意識的閱讀觀。學生要想在閱讀活動中有所創新,有獨到的體驗,必須首先學會批判地接受、學習課文。一個學生只有敢于批判、會批判課文的內容和觀點及老師的觀點和錯誤,才能顯示出他的個性。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要經常性地樹立一些靶子,讓學生提出質疑,展開討論,多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這樣,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才有可能得到培養。
三、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整合教材內容、突出教材個性
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必須充分發掘教材個性。教材從立意到選材,從結構到語言,總是各有匠心,獨具慧眼的。不管哪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個性的凝結。同是寫國家、民族意識,《馮婉貞》、《<指南錄>后序》的背景不同,體裁兩樣;同是寫風景,《長江三峽》與《荷塘月色》時代不同,情感各異。這些都應引導學生細細體察才能有所得。
所謂“詩言志”,“詩緣情”,教材的個性還體現在作者對生活的不同態度及不同的個性色彩上。作家才有俊庸,氣有剛柔,學有所專,習有雅俗。這取決于作家自身的經歷、才能、氣質、學養,特別是個性。表現在作品中就各不相同:有的體察入微,以闡析心理敏銳見長;有的俯仰吐納,以氣勢磅礴見彩。如魯迅的雜文,語言犀利、思想深刻、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朱自清的散文則文筆婉曲、情感細膩,優美動人。學生也只有體察到這些個性,并在有所感悟的同時,自己的個性才能得以豐富。
語文教師要對不同的篇目進行分類、比較、分析、鑒賞。突破固定思維,教出文章的個性。要憑借強烈的時代意識和創新意識,去大膽靈活地運用和處理好教材,始終立足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度,用好課堂教學的文本依據。
(二)利用作品的不確定性給學生一片創造的天空
作品內蘊的不確定性,決定了讀者理解的多樣性。教師應該讓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社會經驗去感悟,從中獲得獨特的生命體驗。如上《雷雨》時,可提出“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是不是真的”引發學生開始奔放無羈的思想旅行,見仁見智,最后紛紛亮出了富有創意的觀點。針對《促織》的結尾可引導學生思考:文章歸納主題式的結尾好不好;除了結尾歸納的三點,關于主題你還想到了什么?
運用自己的審美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來審視文學作品,從而表現自己的評價與思索,鼓勵閱讀主體的個性張揚,閱讀就會出“新”,閱讀主體的能動性就會得到調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撇開教參,允許學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充分肯定。教師要敢于突破常規思維,允許課堂上的“混亂”、“曲解”、“懷疑”。這樣可以給學生留下創造的空間,把語文課堂變成了“任鳥飛”的藍天、“憑魚躍”的大海。
(三)把課堂教學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
語文是一門與生活結合得十分緊密的課程,語文閱讀內容應與當代的生活相一致。除了課堂教學,社會生活實踐也是語文教學內容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古人云: “讀書做人,不是兩件事,將所讀之書句句體貼到自己身上來,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得讀書;人若不將身上理會,則讀書自讀書;做人自做人,只算做曾讀書的人。”(清·陸隴其《漁堂文集》卷六《示大兒定征》)語文教學應藝術地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與“生活、做人、創造”結合起來,在“生活、做人、創造”中學語文,在語文中學“生活、做人、創造。”教師要突破狹小的課堂空間,把學生的視野引向萬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在躍動的思維中去拓展學生想象的空間,增強其創造的欲望與快感。鼓勵學生貼近生活、張揚個性,鼓勵他們用自己的眼光看社會、以自己的心靈感受萬物,以自己的語言抒寫自己的經歷、感受和認識。
語文教學的生活渠道要求我們必須卸去學生身上沉重的課業負擔,開展各種語文課外活動,如建立文學社、廣播站、辦黑板報、手抄報,演課本劇、小品、舉辦詩歌朗誦、演講辯論等各類比賽,這些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不同的愛好和特長,有利于學生語文整體水平的提高。自然,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新娟,浙江省溫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