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課的概念是什么?所謂“好課”就是教學的優化或最優化。 在現代社會里,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一堂好課,即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推進而持續最優化的程度??梢赃@么說:“好課是以科學為基調,以藝術為旋律的美好樂章,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p>
那么,評判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么呢?其實這并沒有一個特定的評判標準。只是不少的“專家”都喜歡這樣的老師:表情豐富、得體,語調起伏具有說服力。老師猶如一個演員盡全力展示自己的知識和藝術才能,學生們氣氛活躍,盡管有時思考的不夠深入,但至少是動起來了;多媒體也用得不錯:有音樂、有動畫,堂堂課熱熱鬧鬧、花花哨哨。為了迎合專家們,一些語文課和語文老師就這樣浮動起來了;于是大家都開始“做課”,哪還顧得上其它。
我認為一堂好課應該根據老師的自身特點,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和課文本身的特點,隨“心”所欲的上出真境界,追求有效性最大的課堂。新一輪課堂改革的目標濃縮為“四訣”,即:“大”、“深”、“快”、“活”,“大”是指知識容量大;“深”是指思維層次深;“快”是指課堂節奏推進快;“活”是指課堂氣氛活。于是乎為了急功近利,有些人大量利用“電教”手段在課堂上“插花”,把整個課堂弄的花枝招展,對學生造成了極大的干擾;也有人以“流淚”為標準,刻意煽情,追求催人淚下的效果,這似乎有點嘩眾取寵。假如通過語文課本身影響了學生,把課本中平面的、單調的語言文字變成一種“立體交響樂”——通過自身的動于衷、發于聲的優美的感人至深的朗誦,在客觀上出現了這種讓學生和聽課老師們流淚的場面,那才是教師的一種真功夫、真本事。
一堂好課,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把課上得“有生氣”、“有發展”、“有創新”、“不封閉”。要想讓課堂充滿活力,教師要敢于放棄。書讓學生自己讀、情讓學生自己抒、話讓學生自己說、效果讓學生自己評。眾所周知,學生學習是為了求發展。因此在提倡人文性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否定工具性。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才是語文教學的完美體現。創新是一個民族永不衰竭的動力,因此需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和求異能力。在這個信息時代里,教學不能封閉。要讓課堂充滿人性溫暖,沒有世態炎涼,給學生好的感覺,給學生以盡可能的幫助,即使是批評也不要留痕跡。
總之,語文是一種具有豐富人文精神的文化課程。培養學生高品味的對文化的吸納精神、解讀文本的能力、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領悟能力、審美能力、創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最終任務。而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缺一不可,只要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就一定能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從而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為國家建設作出貢獻!
(蹇學文,四川省內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