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定一的《老山界》中有這樣的對話:
(紅軍戰士):“大嫂,借你這里歇歇腳兒。”
“請到里邊坐?!彼龓е@惶的神情說。
這里,紅軍戰士對一位瑤族婦女,既不稱“同志”,也不稱“老鄉”或者其他什么的,而用“大嫂”相稱,這是一種最合適、最有效的稱謂,它拉近了群眾關系,表達了軍與民親如一家的深情。
一
那么,為什么說在這里“大嫂”稱謂最合適、最有效呢?這其中還很有一番道理:漢語稱謂語有兩套體系,一是親屬稱謂語,一是社交稱謂語。親屬稱謂語用于親屬成員之間,社交稱謂語用于非親屬成員之間。但是親屬稱謂語中有一部分也可以用于非親屬成員之間,以表達親近之情。這樣的現象,有人稱為“親屬稱謂語外化”。親屬稱謂語外化能表達親近之情,根源來自親屬稱謂語特殊的表情作用。
中國的宗法制度和禮教倫理既強調尊卑有等,長幼有序,也強調內外有別。所謂“內”,是以“自我”為中心,以宗親、姻親為半徑,形成一個親屬系統。系統內部為“自己人”,系統外的社會成員都為“外人”。這個系統中的各類成員,都有相應的親屬稱謂語來稱謂,對系統外的社會成員一般不用親屬稱謂語而用社會稱謂語。這樣一來,親屬稱謂語本身便是“內外有別”的標志。中國人對系統內的“自己人”,恪守“親親、尊尊、長長”的倫理之道,相互間不僅客氣禮貌,更會互相關心,互相照顧,互相遷就,必要時可以暫時放下內部矛盾,“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是所謂“拳頭朝外打,胳膊向里歪”。對于“外人”則明顯的不同于“自己人”,客氣禮貌不那么真誠,熱情度大大減低,甚至一臉冷漠缺乏熱情,更沒有關心照顧的意識和責任感。有學者提出,人們對人的禮貌程度同親疏關系成反比,越生疏,禮貌程度越高;越親密,禮貌程度越低。其實,這是在有求于人時的表現,無所求人、正常情況下,中國人并不是這樣,他們關注和重視的是“自己人”,或者說是“圈內人”?!耙坏╇x開自己熟悉的圈子,與‘圈外’的陌生人打交道,便講究內外有別,適用于圈內人的關系準則對圈外人就不再起作用,而完全根據其對自己或小團體的利害關系來判斷道德行為的是非善惡。”態度上是熱情還是冷漠,感情上是親密還是疏離,語言上是禮貌還是隨便,行為上是關照還是旁觀,這些才是“內外有別”的要害所在。
由于交往的擴大和交際的需要,人們不得不將“自己人”的圈子逐漸放大,把朋友、同學、同事、戰友、老鄉等等納入“自己人”的圈子。既然是自己的圈內人,也就虛擬成親屬關系,可以用親屬稱謂語相互稱謂,于是出現了“親屬稱謂語外化”,同時使親屬稱謂語具有昭示“自己人”的功能,附上了不同于社會稱謂語的親密色彩。因此,當有求于人時,對于陌生人,人們也用親屬稱謂語,將對方虛擬為親屬關系,以拉近關系,籠絡感情,促成交際目的的順利實現。上例紅軍戰士稱瑤族婦女為“大嫂”就屬于這類現象。將對方虛擬為親屬關系,不僅拉近了關系,籠絡了感情,其實也給對方賦予了義務。因為,親屬關系雙方根據倫理規范的要求,理所當然地要互相幫助、互相照顧,這樣,我之所求,也就是你之責任。親屬關系的虛擬行為,從本質上看,不免懷有個人目的,但是中國人對此卻誰也不反感,倒都樂于接受,恐怕是每個人都同樣需要利用這種虛擬來擴大自己的交際,求得更多的“自己人”的幫助和關照。
二
“親屬稱謂語外化”的使用,要遵守一些規則,如用得不妥,不僅貽笑大方,還會傷害感情,起不到應有效果。其使用規則大致有如下幾點:
1.盡量選用父系稱謂語。據調查,漢語現代標準親屬稱謂語共363個,其中父系245個,母系65個,妻系44個,夫系9個,而用于外化的只有16個,即“爺、奶奶、媽、娘、伯、伯母、叔叔、嬸兒、兄(哥)、嫂、兄弟、弟、姨、姐、妹、姑娘”等。這16個中,除“姨”是母系親屬稱謂語外,其他15個全部為父系親屬稱謂語,其中“爺、奶奶、媽、娘”4個還屬直系親屬稱謂語。在親屬系統內部,仍有親疏遠近之分。它以父系為綱,父系比其他各系更親,而父系中的直系又最親。外化時選用父系親屬稱謂語,更能突出親近之情。使用時可以在這些稱謂語之前加上“老”、“大”或對方的姓氏,如“大爺、老伯、李叔”等,作為外化的標志。
2.選用長輩和同輩稱謂語。對于年齡比自己大得多的對象,要選用長輩稱謂語,如“大爺、大伯、叔叔、大媽、大嬸、阿姨”等;對于比自己稍大或稍小或差不多的對象,可選用年長同輩稱謂語,如“大哥、老兄、兄弟、大嫂、大姐”等;即使是比自己小得多、而且若論輩分則明顯屬于晚輩的對象,也要用同輩稱謂語,如“大/小弟弟、小妹妹、大妹子、小姑娘、姑娘”,甚至稱“大哥、小哥、大姐”等。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中,長媽媽是“我”的保姆,“我”還是個孩子。但長媽媽對“我”卻總是稱“哥兒”,如“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哥兒,你牢牢記住!”因為,晚輩稱謂語(如“兒子、孫子”)不能用來稱謂對方,如用晚輩稱謂語稱呼對方,“不但是一種非禮貌行為,而且還有罵人之嫌”。
3.注意對方婚否情況。這主要是就稱呼年輕女性對象而言的。如果對方已婚,則稱“大嫂”,如是未婚,則只能稱“大姐”;如果不能判斷對方婚否情況,則稱“大姐”為宜。《老山界》中紅軍戰士稱那位瑤族婦女為“大嫂”,因為她明顯是位家庭主婦,而且身旁還有個孩子。
4.注意對方的身份和生活環境。親屬稱謂語,較多地使用于農村,使用于文化層次相對較低的對象。在城市里,在知識分子階層中——哪怕在農村,人們似乎更樂于使用和接受社會稱謂語。錢鐘書夫人楊絳在她的散文《老王》中,對那位“有一顆金子般的心”的老人,不是稱為“老大爺”,而是稱作“老王”,如:“我強笑說:‘老王,這么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如果在城市商店里,稱呼女性營業員為“大姐”、“大嫂”、“嬸嬸”、“大媽”;在機關學校中,稱工作人員或教職工為“大伯”、“叔叔”、“大哥”、“大嫂”、“大姐”等,都是會貽笑大方的,而且會引起人們的反感。但是,即使在城里,有三種情況卻也例外:一是對于老年對象,在公共場合,可以稱其“大爺”、“大媽”、“大嬸”等;二是說話人若是兒童,應該用親屬稱謂語;三是說話人年齡較大而且來自農村,用親屬稱謂語稱謂他人,不會引起人們反感。
5.注意特殊的時代背景。在革命戰爭年代,革命軍人之間、革命軍民之間,習慣上以“同志”相稱,而不用親屬稱謂語。例如,孫犁的《蘆葦蕩》中,一位已經投入抗日戰爭的小姑娘(13歲)稱呼一位老漁民說:“老同志,你快把我們送進去吧,你看她流了這么多血,我們要找醫生給她裹傷呀!”這位老漁民,事實上也投入了抗日戰爭,他經常給“我們的隊伍”“運輸糧草,護送干部”,所以小姑娘稱他為“老同志”。如果沒有投身革命斗爭,是個地地道道的老百姓,習慣上不稱其為“同志”,而稱為“老鄉”,或者用親屬稱謂語相稱?!独仙浇纭分?,紅軍戰士對那位瑤族婦女稱“大嫂”而不稱“同志”,這是合適的,因為她沒有參與紅軍的革命斗爭。當然稱她“老鄉”也可以,但是沒有“大嫂”來得親切。
6.注意民族差異。用“親屬稱謂語外化”來表示親密親切之情,是“中國特色”,外國人并沒有這樣的用法,他們即使要聯絡感情,或者對他人表示感謝或尊敬,習慣上也還是用社會稱謂語,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有:
我給了他10個銅子的小費,他趕緊謝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輕的先生!”
說這話的其實就是“我”的年邁的叔叔于勒,他不知道“我”是他的侄兒,接受施舍后,向“我”表示感謝,但不像中國人稱“我”為“小兄弟”,而是稱他“年輕的先生”。今天,中國社會日益開放,與外國人打交道日益增多,我們應該要了解稱謂語使用的民族差異。
三
稱謂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它除了指稱功能外,還體現交際主體之間的關系,如權勢關系、親疏關系等;反映說話人的思想、感情、態度,如親熱、尊敬、崇拜、疏遠、厭惡、蔑視等等?!耙粋€人交際能力的大小,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使用稱謂語的能力?!薄坝H屬稱謂語外化”應該是稱謂語使用的難點,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實際用例,講清它的作用和使用規律,以提高學生的文明禮貌素質,提高他們的言語交際能力。
(江結寶,安徽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