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求真”的教育思想是教育者和學習者的奮斗目標,是品德教育的核心內容。但今天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卻深感求“真”的無奈,學生抄襲作文的現象越演越烈。這不僅表現在學生平常的作文練習上,而且頻繁出現于每年一度的高考作文中。作文即做人,文品即人品。社會高呼誠信之風,因而對學生抄襲作文這一行為深惡痛絕,大有“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之勢。然而這只“老鼠”屢打不死,這股“抄襲”之風屢禁不止,值得我們反思。
學生抄襲作文的現象在近幾年較為“流行”,細細想之,實乃事出有因,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現行的考試制度和評價體系。今天強調“素質教育”,但決定學生命運的何嘗不是幾場考試呢?當學生經歷了“十二年寒窗”,在“千軍萬馬”的戰場上能有一種相對簡單的方法(那不是作弊,但可能在考試中得高分!),誰會不心動?再者現在各級教育部門在“教學評估”上,幾乎也陷入了“惟分數論”的怪圈。受此影響,當前許多教師的作文教學目標離“素質教育”越來越遠。作文考試時,押題、猜題現象盛行不止。為了探索出一條對付“應試作文”的“捷徑”,一些教師把“拿來主義”變成其主要的教學行為。于是,“范文至上”成了作文教學的“法寶”,“以不變應萬變”成了教師的制勝高招!
二、作文命題的寬泛性。近幾年,作文命題向擴展型題目轉變。雖然這種擴展型題目,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能起到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的作用,但是其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命題本身的寬泛性。“舊瓶裝新酒”,使學生準備的范文有時的確可以找到一定的用武之地。學生作文中雖有語言相似的優美,結構相似的精巧,例子蘊涵義也相似的深刻,但比起一些字句凌亂、結構松散的文章,結果這類具有相似性的文章所得分數要高得多。為了能取得應試的好成績,變樣“抄襲”作文確實不失為廣大學生樂此不疲的一種“捷徑”。
三、教師素質問題。當前很多語文老師不讀文學作品,缺少文學修養,寫不了像樣的文章,文學鑒賞能力也不高,他們無法辨別和有效對待“抄襲”之作。有很多語文教師對作文的教學模式就是應試,他們缺乏作文教學改革的意識。中學語文教材一般以不同的文體劃分單元,結束了一個單元的教學,教師就讓學生寫一篇同樣體裁的作文。學生下意識地就模仿課本中的范文來寫,模仿得像,就是好作文,不像就不是好作文。如此經年累月培養出來的學生,如何能具備敏捷的文思和足夠的自信力呢?最近幾年,新概念作文對中學作文教育有所沖擊,但效果不大。有些語文老師,并沒有從根本上啟發學生去創新,而是讓學生去模仿新概念作文,走的還是應試作文教育的老路,只不過模仿的對象變了。
四、作文軟件的出現。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各種所謂“作文之星”、“作文寶典”之類的作文軟件。這些軟件大多具有“范文庫”、“資料庫”、“作文技巧大全”和“作文快速生成器”等內容。學生借助此軟件,無須自己動筆,只需輸入關鍵詞,就可以自動書寫作文,題材可以隨意擴充,而且不會雷同。作文軟件確實帶來了作文學習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寫作的自信心。但這樣機械的作文模式一方面會使學生形成應付心理,很多學生平常作文就去抄襲;另一方面造成學生對寫作軟件的依賴,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缺乏,學生的作文能力不僅不會得到提高,反而會逐步削弱。這也必定帶來學生備戰考試的抄襲心理,因此作文教學軟件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學生抄襲風氣的滋長。
當學生面臨諸多困惑時,他們確實無所適從。為了少走“歪”路,為了多得考分,為了對得起老師和家長,為了自己美好的明天,今天的學生明知“山有虎”,卻也偏向“虎山行”,不惜拋棄了自己的誠信!“救救孩子”的呼聲,從魯迅到劉心武,可謂振耳發聵。試想我們的學生也曾在各種寫作中表達著自己的純真感情,在平時也曾創作過奇文佳作。何以在對待作文考試時就變得如此“虛偽”和只有“他信力”了呢?所以如果要追究學生抄襲作文的過錯,板子不應該打在學生身上,而應該轉向我們的社會和我們的教育體制。當然,語文教師更應該“不待揚鞭自奮蹄”了:
1.教師要具有辨別真偽的能力。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在于教師從來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而是經常激發他要做一個好學生的愿望。”抄襲和仿寫的界限不容易把握。教師評判失誤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因而教師要慎重使用或盡量不用“抄襲”一詞,但教師要有一雙辨清真偽的“火眼金睛”。教師要擴大閱讀面,提高文學素養,提高自己的辨“偽”能力。教師要熟悉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提高自己的鑒“真”水平。教師還要盡可能的讓“抄襲”之作無處遁形。作文教學要民主,教師要倡導作文評改的開放,把作文交給學生去評。如果是抄襲的,就會很容易被辨認出來。因為,大家讀的內容相互是比較熟悉的,誰也不愿意在同學面前暴露自己,抄襲現象會減少一些。
2.教師要用愛心對待“抄襲”之作。前面我們分析了產生“抄襲”之作的諸多原因。教師要能去理解學生,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逐漸地引導他們遠離“抄襲”之作。如果“怒目相向”,加以譏諷,那么就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或者今后“喬裝打扮”自己的“抄襲”之作。記得有一次我布置一個關于“文學與生存”的話題作文,一個星期后交上來的文章很多是“抄襲”之作。當時我很生氣,但后來細心想想,我覺得有點兒錯怪學生。因為這個話題本身難度就比較大,繁重的學習壓力使得學生很難靜下心來自己寫作。所以我決定以這次作文為契機,在學生中就“抄襲”作文的行為做一次引導。我有選擇地把學生的文章分為兩類。一類是部分參考別人文章,但主體屬于自己構思的文章;一類屬于完全把別人的文章或摘抄或拼湊而成的文章。然后我就分別請這些學生講講自己創作的經歷和收獲。學生在寬容的氣氛中知道了抄襲和仿寫的區別,認識到了抄襲的難堪和不道德,同時也感覺到了自己真情之作的可貴和樂趣。
3.教師要細心對待“仿寫”之作。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創作“仿寫”之作對提高寫作能力的作用,指導學生寫好“仿寫”之作,但一定要細心對待仿寫之作。教師一方面要肯定仿寫之作,另一方面也要說明“仿寫”之作畢竟是模仿,缺少創新。寫作應該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沒有創造,寫作就沒有活力。 “仿寫”之作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同樣一片藍天,同樣一個話題,同樣一份情感,每個人的觀察和感悟不同,文章自然也是大相徑庭。寫作的關鍵還在于自己的真情體驗和自我創造。
4.教師要精心呵護“真情”之作。作文本應該是寫作者個性的體現,真情的流露;它是寫作者思想的反映,靈魂的展示;它是健康情感的培育,精神世界的豐盈,人格魅力的成熟。 華麗是美,樸素也是美;明朗是美,含蓄也是美。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精心呵護“真情”之作,讓學生明白作文的本質,激發寫作的熱情。記得筆者曾在母親節的時候指導學生寫《我的母親》。班上有一位男生的母親在多年之前因一些小事想不開輕生了,所以文章中該生真實表達了對母親愛恨交加的復雜情感以及自己的一些心理障礙。但行文語言瑣碎,也較多語法問題。我找該生交流,指出文章的優缺點,并征詢他是否可以讓全班同學一同來修改該文。后來該生的《我的母親》在全班展示,同學們都為他的真摯情感所打動,不但幫他修改文章,而且給他鼓舞,化解了他心中郁積的情感。該生很受感動,不但寫作熱情高漲,而且心中也明朗起來。該文后來也發表了,這對激發其他同學抒寫“真情”之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5.教師要用心通過多種形式來進行開放性的寫作教學。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進行的是借助紙張的文本書寫,這是單一的,而現在的作文教育則應該是開放的,現代的,多樣的。學生可以通過具體的活動表現創作:如表演、討論、辦手抄報、創作劇本等。學生也可以展示文本的不同狀態:如有聲的配樂朗讀,賦畫的詩情欣賞,或者是集聲音、圖象和動畫于一體的電子文本。開放性的寫作行為讓學生在全方位的藝術運用中進一步的感知文學、熱愛文學和創作文學。教師對學生的作文考核可以進行采分制,結合學生多方面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態度來確定。這樣既避免了一場作文考試決定成績的偶然性和僥幸性,又肯定了學生平常寫作的積極性和真實性。
6.作文軟件的慎用。在作文教學改革的今天,教師對作文軟件既不應當排斥,也不應該依賴。要科學指導學生運用作文軟件,讓學生明確寫作軟件只是工具,即便運用得再熟練,也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寫作水平。寫作的基本功在于多讀多寫,寫作的靈感來源于生活。
如果語文教師能夠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善于辨別“抄襲”之作,努力做個有“心”人,并能科學指導學生運用作文軟件,那么學生的寫作真情肯定會多一點,學生的抄襲之文和抄襲之心則會少一點。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能為作文教學營造良好的氛圍,少一些應試寫作的功利性,多一些真情寫作和誠信寫作的人文性。例如考試制度和評價體系是否能完善一些,讓學生不再把明天押在幾場考試上;作文的命題是否能既有效又科學,讓學生在寫作中張揚自己的個性和傾訴心中的情感;社會是否能為學生提供一方誠信的凈土,以誠信為榮,以“抄襲”為恥……
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抄襲”之文會“山窮水盡”,我們的作文教學會“柳暗花明”!
(吳春風,江蘇鎮江高專丹陽校區人文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