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語文教學評價而言,柔性是指靈活性、相對性和多樣性,也就是對評價對象不搞一刀切,承認個體差異、承認中間狀態和過渡狀態、寬容失誤。柔性是相對于剛性而言的,剛性則是指強制性、絕對性、指令性,也就是對評價對象對錯分明、絕不含糊、沒有商量的余地。在語文教學評價中,剛性原則的動機是匡謬正俗,它突出的是知識本身,強調客觀、統一,容易導致評價中搞一刀切。柔性原則的核心是“以人為中心”,它更注重從學生的內心深處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主動性和創造精神。與剛性原則比較而言,它更具有親和力和人文色彩。傳統的語文教學評價過分突出了評價中的剛性原則,突出表現為以分數為中心,分數的高低說明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好壞,這種評價缺少人性關懷,顛倒了知識與人的關系,學生成了機械的、被動的接受機器。《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改進和檢驗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是這次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立足過程、促進發展”體現了評價的基本指導思想。因此,柔性原則和剛性原則不僅僅是評價的操作原則問題,而是涉及評價方法論及教育觀念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擬就語文教學評價中柔性原則確立的依據及如何貫徹運用這一原則作一探討。
一、柔性原則確立的依據
柔性原則的確立首先是由語文學習的特點和規律決定的。同學習數理化比較而言,語文學習的過程突出地表現為長期的、漸進的過程。比如學生對一個詞義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在反復的感知中把握的。對一篇文章的理解也常常是隨著閱歷的加深而加深。一個中學生同一個作家寫文章水平的差別也不是會與不會的區別,而是深淺之分,文野之別。總之,學習語文的過程是日積月累、逐步提高的過程。語文教學評價面對的就是這樣一種過渡性狀態,“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節互相過渡。”(引自馬克思 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35頁),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提出的標準要求,本來就是一種人為的切分和規定,我們不可能把每位學生個體差異容納到統一規定的標準中去。面對這種過渡性狀態一刀切的評價方式是不符合實際的。
語文學習的另一特點是沒有“圍墻”。從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容看,當今時代,學生學習語文的天地更為廣闊。“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如果教師一味地用教材來要求學生、衡量學生,必然會扼殺語文學習的生機。即使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對多數課文的學習,先學哪篇、后學哪篇,關系并不大。學生一時理解不透的詞語、體會不到的作品內容可以在以后去補救。就學生對具體文章的理解來說,每個學生以自己獨有的經驗、獨特的理解去解讀文本,從而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本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也是閱讀活動豐富多彩、魅力無窮之處所在。“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怎么能用唯一的標準去要求每一個學生呢?
其次,《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是有彈性和靈活性的。初中階段的“閱讀目標”中有這樣的規定:“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和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這些規定充分體現了對學生主體地位和獨特思維的尊重,是嶄新的教學理念,它不同于過去教學大綱中“因文悟道、因道悟文,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之類的剛性要求。從評價與課程目標的關系看,評價活動只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手段,評價也不能不擺脫剛性原則的束縛。否則就不能促進語文新課程理念從理論層面到操作層面的轉換。
總之,柔性原則的確立有堅實的基礎和可靠的依據,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評價中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二、如何貫徹運用柔性原則
進行語文教學評價離不開柔性原則,具體地說,需要我們在教學評價中樹立發展觀、正確對待層次差異、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模糊評價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所謂發展觀就是要求我們把評價的根本目的定位于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不斷發展。這也是新課程教學評價的最重要的特征。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涉及到許多方面,是一個動態的、漸進的過程。我們面對每一個學生的語文學習作出評價時,不僅是看當前學得如何,更重要的是著眼于學生以后的發展。正如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專家斯塔弗爾比姆(D.L. Stufflebeam)提出的“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發展觀要求我們重視形成性評價,重視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學習體驗的評價。形成性評價可以采取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多種方式和口試、筆試、表現性評價等多種形式。評價是為了分析學生的優勢和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相反,如果只是瞄準當前的結果,用分數說明一切,是不符合柔性原則要求的。
其次,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用統一的目標來衡量每一個學生。一是標準層次化,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如閱讀一篇文章可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可以是形象層面的要求,也可以是意蘊層面的或審美層面的要求。二是評價內容和方式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如上海市曹楊第二中學附屬學校允許學生選擇難易程度不同的“綜合卷”或“基礎卷”參加分層考試就是很好的例子(詳見《人民日報》2004年1月14日第1版)。評價中, 針對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減少剛性、增加柔性,使學生能根據個人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找到適合自己的“最近發展區”。
再次,要改變只求精確的單一的量化評價的方式,重視模糊評價。模糊評價是相對于精確評價而言的,它是指用語言描述的方法對評價對象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無法用分數衡量之外部分進行的評價。模糊評價克服了量化評價過分強調共性和同一性的不足,更有利于關注學生的個性,采用全方位、多形式、多層次的評價,體現把評價變為教育、指導和改進的過程,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不是制造等級和差別。模糊評價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有利于突出語文教學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體現了柔性原則的基本精神。拙文《試析語文教學中的模糊評價》(《新課程研究》2005年第1期)已對模糊評價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這里不再贅述。
另外,柔性原則還特別需要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學評價體現在師生交往的方方面面,柔性原則要求教師在評價中多些平等,少點架子;多些寬容,少點苛求;多些激勵,少點刺激。要從學生的心理和情感入手,肯定重于否定,激勵重于控制,柔性原則的評價是富有人情味的、動之以情的、真情流露的,而不是機械的、死板的、冷漠的。
剛性與柔性是對立的統一。其對立的焦點,就在于在評價中是把教材、知識放在第一位還是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放在第一位。剛性與柔性之間的對立又不是絕對的,在某些些情況下二者是統一的:如對一些不常見的生僻字,低年級學生不懂或不認識,二者都采取較為寬容的態度。對一些臟話,尤其是高年級學生語言中流露出的,二者都會給以堅決制止和糾正。從作用上看,柔性與剛性并非相等,尤其是在過程性評價中,柔性原則一般居于主導地位。我們應本著“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和“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靈活運用柔性原則和剛性原則,做到剛柔結合,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學評價的功能和作用。
(王明東,山東省濱州學院科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