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要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最怕什么?十有八九的學生會告訴你怕寫作文。如果再翻翻學生的作文簿,就會看到大多數學生的作文內容相近,寫法相似,小孩子說成人話,沒有發自內心的真話,沒有天真爛漫的童趣,沒有妙趣橫生的自由想象……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存在“為考試作文”的思想,過高要求學生的習作,以成人的角度和眼光來評價學生的作文。學生為了滿足教師要求,完成任務,要么東搬西抄,找套話假話哄騙教師,要么是死咬筆桿子,無話可寫。那么如何打破上述被動局面,提高兒童作文水平呢?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是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把作文的權力還給孩子。
一、降低作文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作文總的要求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因此教師作文教學時應以課標為準繩,切不可任意拔高寫作要求。要給學生以充分信任,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對實在有困難的學生要充分理解并給予熱情的鼓勵和幫助。比如一位五年級的學生,只有三年級的習作水平,有一次寫了一段話,句子也大致通順,就要加以表揚。因為他在寫作水平上畢竟有了進步。長此以往,學生膽子就大了,寫作熱情也高了,作文水平自然就會慢慢提高。相反,如果脫離實際,提出過高的習作要求,反而會抑制學生的寫作興趣,甚至使他們產生排斥心理。
二、擴大寫作范圍
文章要言之有物,而學生由于認識能力等原因,他們往往覺得沒東西可寫。因此幫助孩子們積累寫作素材是一項重要工作。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渠道來發掘習作內容。
1.在玩中尋找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耍中學生會盡情展露出自己的靈性與特長。比如,有一段時間,翻繩在我班學生中非常流行,連男生也格外喜愛,而且還玩出了技巧,玩出了學習成績。我趁此機會給學生布置了以“翻繩”為內容的作文。出人意料的是學生一聽,不但沒了往日的哀嘆,反而高興得歡呼起來,寫作時個個胸有成竹,下筆如飛。內容很豐富,有的介紹翻繩的方法,有的說翻繩給他帶來的樂趣,有的說翻繩過程中的啟示……總之是異彩紛呈。以后學生一遇到好玩的,都會自覺地用自己的筆勾畫出美好的童趣。
2.在生活中發掘
生活是寫作的源頭。葉圣陶曾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這句話十分準確地道出了作文與生活的聯系。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看多做多訪多說。例如,孩子們愛看動畫片就讓他們自己續編或者改編動畫片;他們愛養蠶,就讓他們寫養蠶;他們愛吃肯德基,就讓他們寫“我與肯德基”……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因此學生樂于寫,而且有話可說。
3.在活動中發現材料
如果各種活動是學生親身經歷的,加上比較喜歡,學生自然樂意寫。比如,學校的競賽活動,郊游活動,班級的班隊活動,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的豐富素材。
三、激活寫作語言
學生天性率真,敢說敢做,說出來的言語往往是很有特色的。因此,教師應盡力設法激活學生的語言,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話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在與學生談話時可留心捕捉這些有趣的語言,當然也可以在作文批改時留意這些天真的話語,在這些語句下劃上波浪線,以資鼓勵。長此以往,學生說話寫作會源源不斷地蹦出有新意的詞語,他們的筆尖也會綻放出許多“鮮花”!
在激活學生自身語言的同時,也應鼓勵學生多積累自己理解的好詞佳句。例如每天堅持10分鐘讀報,30分鐘看書,在不斷地閱讀中積累豐富的詞匯,更好地與自己的語言融合,使語言既有“兒童特色”,又有“文學色彩”。
四、端正寫作態度
學生畢竟自制力差,有時候驕傲自滿,有時候不思進取。因此教師在學生自主作文的前提下給以提醒,是非常必要的。一旦學生稍有進步,教師就應鼓勵并及時做好宣傳工作,讓學生有一種榮譽感,督促推動他們再創新高。同時,也要嚴格要求學生在作文時養成一些必備的習慣,如字跡端正、自主修改等。
總之,教師要用積極的心理因素促使學生樂寫,把習作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在不斷地練筆中提高寫作水平,讓他們懷著愉悅的心情輕松地寫好作文。
(龔士豐,浙江慈溪市滸山街道碧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