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在“關于閱讀”部分提出了“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建議采取的步驟是“利用閱讀反思”等環節,達到“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教學目標。在當代認知心理學中“反思”屬于元認知的概念范疇。元認知是人們對自身認知過程、結果或與它們有關的一切事物學習特征的認知。它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元認知調控三個因素,也就是說,反思的目的不僅僅為了回顧過去或培養元認知意識,更重要的是指導未來的活動。這一特性在我國古代的學習論中早有充分體現:“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思結合;“溫故而知新”,強調“思”的縱向遷移;“舉一隅而三隅反”,強調“思”的橫向散發;“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強調“思”的提煉概括。古人認為“反思”是從“博學”到“篤行”的過渡。事實確實如此,反思性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解讀文本意義、探求作者旨意、剖析社會現象、反省自身言行,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動,增強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那么如何遵循心理學規律,對學生進行“閱讀反思”引導,讓閱讀教學課堂成為砥礪學生思想、張揚學生個性的廣闊空間呢?
一、在情境體驗中反思
關于閱讀教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如何讓學生產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呢?著名的心理學家魯賓斯坦在《關于思維和它的研究道路》中提到:“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并且是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的……”也就是說,“各種思維都是在問題的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因此,創設問題情境便成了激發各種思維積極性的一種重要方式”(燕國材:《智力與學習》)。由此看來,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加強學生情感方面的刺激,引起學生對文本的注意和思考,產生心理上的閱讀需要,培養學生的“心理換位”意識,在心理互換中進行閱讀體驗,在體驗中反思,誘發學生透過作品的表層文字深入到文本的意境中,在聯想及再造想象的過程中,加深對作品深層含意的理解。
例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七年級上冊),文章主題“對生命的嚴肅的思考”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是很難從直觀上來理解的。為此,我創設了以下情境:張海迪說:“每天我都想放棄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來,精心地,像看護一小簇火焰一樣,讓它燃燒,生怕它熄滅……”無獨有偶,女作家杏林子,12歲時染上了類風濕關節炎,后來病情惡化,她忍著極大的痛苦,高聲呼喊“生命生命”。對于生命,冰心曾說過:“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都是美麗呢?”
為什么張海迪要像看護火焰一樣來對待生命?為什么杏林子要高呼生命?為什么冰心說不管是快樂還是痛苦,都要感謝生命?在情境體驗中,學生通過思考,大致了解“生命是可貴的,應頑強、快樂地生活”等等,為充分理解文章內涵,打下了基礎。
二、在文本解讀中反思
《孟子·萬章上》提到“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這里的“以意逆志”其實就是文本解讀之“反思”。語言心理學家認為,閱讀是指從文字系統(包括具有一定意義的其它符號、圖表等)中提取信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般包括了復雜的感知、認知、情感、多重編碼等心理過程。除了智力因素參與,還包括非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具體可列出:閱讀想象、閱讀聯想、閱讀思維、閱讀情感等心理因素,基于此,《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閱讀是個性化行為”的科學理念,即 “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德國人利希騰貝格有一個比喻:“閱讀意味著借債,在閱讀中有創見就是償還了欠債?!卑凑者@種主張,閱讀不僅要把作者的思想觀點“拿來”,還要“償還”,這就要求學生必須邊讀邊思,經過比較質疑、參閱對照等閱讀活動,發現文本的不足,匡正文本的謬誤,最終達到能掙脫文本的局限,具有自我創造的閱讀境界。
通過對文本解讀的反思, 學生的閱讀,立足文本但又不拘泥于文本,由閱讀文章表面的文字敘述,轉向了內在的、深刻的意義的理解和反思。
葉圣陶曾說過:“讀書貴有新得,最重要的是觸發功夫?!痹陂喿x教學中,有必要深化作品的意蘊,遵循心理學原則,激發學生的聯想、想象,培養創造性思維,引導他們進行由此及彼的閱讀反思。只有這樣,閱讀教學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常勝春,江蘇省無錫市前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