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寫作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語文老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寫作創新能力。
一、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
有這樣一個例子:面對黑板上的一個圓圈,幼兒園的孩子們想象出千奇百怪的答案;初中生在說完是零之后,一個比較調皮的孩子,偷偷的說了一句是英文字母“O”,結果招來一陣哄笑;成人則只笑卻沒人回答。為此有人對語文教學提出質疑:學生的創造力哪兒去了?以成人見解為中心的是非標準、以教師好惡為原則的評分標準的確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要培養學生的寫作創新能力,就需要老師在平時指導和批改學生作文時,對學生的點滴創新見解和創新形式加以肯定和鼓勵,對學生的一家之言和獨特見解多贊賞少批評,使學生受到激勵,從而激發學生求異創新的意識。
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創新的基礎,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劉勰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寂然凝思,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馳騁想象、心騖八極、神游萬仞是我們想象的最高境界,怎樣在平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呢?想象和聯想都需要知識和生活經驗的積累,語文老師可以通過教材中的一些名篇,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的培養不該是憑空畫出一個圓圈讓學生去說,而應該是生活中的一個觸發點便能讓學生產生美好而健康的情感。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雪融化了變成什么?”有孩子說變成春天,有孩子說變成友愛,如果沒有這種決定性的情感因素,他們對春天的熱愛、對友誼的渴望,怎能在他們腦海里閃爍出如此美好而詩意的答案?
三、走出課堂,開闊視野
學生寫作時材料陳舊、人云亦云是他們創造力缺失的重要表現。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晝夜不息。作文與一個人的社會生活閱歷和文化底蘊密切相關,如果有了豐富的積累,何愁寫作文時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濤、風行水上?寫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視野開闊、力透紙背、別具風格?作為教師,本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擴大信息接受量,讓生活的源頭活水滋潤作文的田園。例如,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流傳久遠,學生對此多有耳聞,如果讓學生加以改編,賦予它們新的時代精神,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不要被校園的圍墻擋住視線,要學會向生活、向歷史去尋求寫作的源頭活水。
四、發散思維,多角度思考
所謂發散思維是指從已知信息中歸納出大量的獨特的新信息的思維方式。它是一種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過程,具有大膽獨創、不受現有知識和傳統觀念束縛的特征。發散思維運用得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因閱讀面窄造成的寫作內容貧乏等問題。只要分析到位同樣也是一種創新。平時搜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材料,結合人物的經歷寫一段文字,適當的場合,加上恰當的分析,就可以移花接木寫一篇好文章。
例如下面關于屈原的描寫:屈子此刻內心陣痛不已,因為楚國已如秋風中的落葉,一去不復返。百姓在無辜的流血,在沉痛的呻吟。他回首看了看身后的一切,似乎有熟悉的東西正向他走來。那是什么啊?是他的理想,他的堅定和不屈,還是……等他睜開含淚的雙眼,他看到的只是一片衰敗和狼藉。他明白他身后留下的只會是這眼前江水中泛著的波紋——一瞬就會消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世俗的惡濁和昏暗還令他窒息。終于他選擇了懷沙抱石,自投汨羅。
如果給這段文字加上不同的議論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例一:屈原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舍棄了渾濁中殘存的肉體,遠離了一切憂傷和悲情,將自己交付于一江碧水,使靈魂在無限的時空里化為永恒。本段文字可以用來論證“選擇”。
例二:他是楚國黎民的兒子,他的幸福早和百姓的命運息息相關,他不屈于權勢、不屈尊逢迎、不唯唯諾諾;他的心靈是浩瀚的海,里面洶涌的是對國家的無限熱愛;他的身軀是巍峨的高山,讓人仰止的是他對百姓的深情;他在歷史的長河中選準了自己的位置,所以他的身后引發了世人無限的景仰。本段文字可以用來論證“位置”。
例三:望著屈原漸行漸遠,終于隱沒在世間的身影,我不知道楚懷王在想些什么,或許以楚之強借合縱之力,他本可以南面而制秦;或許他本該車轔轔馬蕭蕭在歡聲雷動中檢視他富庶的黎民,然而他聽信了寵妃鄭袖的話,遠離了屈原,終于走上一條不歸路。為情所障不見泰山,不為情障,才能有真知灼見。本段文字可以用來論證“感情與理智”。
可見能把熟悉的材料用出新意,正確的思維發散出去也是一種創新。
五、收斂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所謂收斂思維就是把不同渠道得到的各種信息聚合起來,重新加以組織,使之明確無誤地指向一個正確的選擇。如果思維只有發散沒有收斂,思維就不會有成果,也不會有深度。
總之,寫作作為一項具有個性特征的精神勞動,為培養人的創新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新作,培養學生克服思維定勢、敢于肯定或否定自己的方法,只要教師轉變觀念,細心引導,學生就一定能寫出鮮活的、富有創新新特色的作文。
(張會文,山東省曲阜一中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