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當今考場之作文:清新率真者少,矯揉造作者多;感情飽滿者少,蒼白干癟者多;議論生風者少,艱澀含混者多……目前中學生為什么文風不正?如何應對?筆者主要從以下兩方面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一、當今中學作文的畸形文風及其形成原因
1.畸形文風主要可歸結為六大類
(1)引經據典型。如今學生作文,典用成癖,動輒《詩經》、《離騷》雜陳,“唐詩”、“宋詞”亂擺,仿佛不引不足以顯示知識之廣博,內容之豐富。無須諱言,適當引用可以點綴文章、佐證觀點,增加知識性和可讀性,但如果引用過多、過繁,不但與文無益,反而淹沒了文章觀點,喧賓奪主。
(2)華而不實型。語言是寫作致勝的法寶。許多考生為求高分,喜歡使用華麗的辭藻,可是往往忽略了是否切合中心、突出主題。由于華麗詞藻堆砌太多,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堆美麗文字的雜燴,或是一個調料過重的“火鍋”。
(3)故作高深型。一些考生故作苦大仇深的老辣深沉狀,好象飽經了滄桑,仿佛洞察了世情,力圖將話題闡述的淋漓深刻,但由于閱歷淺,知識面窄,感情積淀少,寫出來的作品要么艱澀難懂,詰屈聱牙,要么蒼白議論,流于浮泛,因而難得高分。
(4)文白夾雜型。中學課本里選入了不少優秀的文言文,大多用語雋永、故事曲折、寓意深刻,很多學生喜歡學習文言文,并嘗試著用文言詞句來寫作,實際上,大多數學生文言知識積淀太少,往往寫得文白加雜,晦澀難懂,而且病句太多,實不足取。
(5)文體不分型。有些學生文體意識普遍淡薄,寫得文章不倫不類,比較典型的是受時下流行的“快餐文化”影響,寫得既不像散文,也不像議論文。
(6)創而不新型。寫出新意是作文得高分的關鍵因素之一。但目前大多數學生有創新的意識,而無創新的能力,寫作形式花樣翻新,內容卻是空洞無物,或矯揉造作,或荒誕不經,或格調不高,很難寫出高質量作文。
2.畸形文風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封閉式”教育使學生遠離了生活
語文學習的外延是整個社會,寫作的源泉是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但因片面追求升學率,學校采取了封閉式管理,加上家長的默契配合,學生缺少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缺少了形象生動的事例感悟。
(2)閱讀材料的匱乏使學生缺乏文學底蘊
由于升學壓力大,學習時間緊,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
(3)語文教師的誤導使寫作格式化
許多語文教師將自己多年指導作文的經驗,編成“寫作大綱”,要求學生“務必這樣寫”,“千萬不能那樣寫”,結果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4)誤解《考試大綱》及“作文評分標準”,使寫作偏離了方向
《考試大綱》及“作文評分標準”對好作文有明確規定,但一些師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解。尤其是對作文“發展等級”里的四點規定,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或者說在具體的實踐中,不知不覺地走了樣。如“深刻”被理解成“深沉”;“多議論”造成學生故作老練成熟;“豐富”被理解成要“多用名言與事例”等等,結果導致引用成癖,堆砌成風,毫無個人創見;“有文采”被理解成要“多用(非善用)修辭”;“語言華麗”卻華而不實,脂粉氣濃厚;“有創新”被理解成“觀點標新立異、文體與眾不同”以至嚴重離題或嘩眾取寵,或徒具寫作形式而無實際內容。這些直接造成了一些畸形文風的出現。
二、使寫作成為學生釋放性情、剖析自我關注社會和人生的工具
1.積淀人生、關注社會——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體驗生活,豐富情感,積淀人生
(1)樹立遠大抱負、有正確的審美觀和健康個性。
當代中學生應“身懷天下,心系蒼生”,有遠大志向,時時想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并富有強烈的正義感和同情心及較強的“責任感”,不要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遇事麻木冷漠的書呆子。
(2)深入生活,思考生活,記錄生活。
華茲華斯說:“即使是一朵小花,也能激起我非淚水所能表現的情思。”可以說生活處處是文章。中學生平時應多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尤其是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經常去思考生活,能把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這就是寶貴的寫作素材。
(3)利用多媒體,給學生一個有聲有色的語文天地。
時下,大部分學校都配備了較好的硬件設備,如彩電、VCD、電腦等,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是有莫大幫助的。在語文課上,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穿插一些高清畫面或合適的音樂,可以制作課件放電視散文,可以讓學生看有聲有色的《阿Q正傳》、《雷雨》、《哈姆萊特》……如果這些能得到落實,將是學生之幸,教育之幸!
2.厚積薄發——腹有詩書氣自華。
只有多讀,才能擴充知識,拓展視野。
(1)寒假、暑假時間較長,可推薦優秀長篇小說及偉人傳記給學生讀,如《紅樓夢》、《高老頭》、《周恩來傳》等。
(2)學生在校期間應側重讀短小精悍的篇章,便于隨讀隨記。
(3)多思考,多體驗,勤積累。
在讀書過程中要用心去思考、去體驗,記下精美的段落,捕捉共鳴的火花,積淀升華的情感。
3.勤學苦練。
要寫出高水平的作文,除多讀之外,還要勤學苦練,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正確理解考綱,強化文體意識。
語文考試大綱里有關“發展等級”的四點闡述實際上是作文能否得高分的四條重要標準,有關“基礎等級”的闡述是培養學生基本功的努力方向,教師應據此指導學生,能及時發現并糾正不良文風;要強化文體訓練,明確四大文體(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的根本區別,尤其要強化議論文、記敘文的訓練,避免出現“四不象”作文。
(2)提高議論才能,力求議論生風。
2003年的話題作文“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可以說是擊中了學生不善議論的軟肋,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議論能力呢?筆者曾在以下幾方面做過嘗試。第一,在作文講評時適當給學生補充點哲學知識,提高其理論水平。如透過現象看本質、辯證地看待問題等。第二,經常補充名言佳句、典型事例,讓學生見仁見智。一些社會熱點、焦點的典型事例可以讓學生稍做準備后即席發言,既拓寬了知識面,又鍛煉了議論才能,還提高了學習興趣。第三,日常作文杜絕大話、空話、套話,要求講真話、敘真情,作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3)增強創新意識,做到與眾不同。
寫作貴在創新。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并且能多角度思考生活,提煉生活,能“于無聲處聽驚雷”。如標題的新穎簡潔,開頭的攝人心魄,段落的搖曳多姿,結尾的千年一嘆,這是文章結構的創新。寫作創新萬不可只追求形式,忽略了內容。
(4)抒發真情實感,避免無病呻吟。
作文是“因情而生文”,而非“為文而造情”。如果由一個話題觸發了真實的情感,激發了創作沖動,往往會產生大氣磅礴、氣勢如虹之作。至于是什么樣的語言風格,倒在其次,因而沒有必要追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流光溢彩,也不必故作“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平淡質樸。
(許 揚 劉英偉,山東省沂水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