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杜牧的《阿房宮賦》因其華麗精美的駢賦形式和“借古諷今”的創(chuàng)作思維,千百年來受人們喜愛。時值唐朝末期,經(jīng)過初唐“貞觀之治”與盛唐“開元盛世”后,晚唐局勢每況愈下。面對衰頹的政局,詩人杜牧不能不感覺到“末世”即將到來的危機,再加上中國古代文人傳統(tǒng)的政治熱情,所以,杜牧寫下《阿房宮賦》,借秦朝的敗亡之因——奢侈糜費來警戒當時。
文章開頭由遠及近寫到阿房宮的建成(其實阿房宮還沒有最終完工就被項羽入關(guān)燒掉),再由外到里轉(zhuǎn)換視角寫出阿房宮占地廣,宮殿樓閣林立,極言其奢侈。接下來杜牧用很長篇的幅渲染了亡秦的“三千佳麗”: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文章怎么從寫宮殿樓閣突然轉(zhuǎn)入寫后宮佳麗?僅僅為的是突出后宮佳麗之多,并以此來表達主題嗎?筆者以為還可以深入考慮。
項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章培恒與駱玉明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有如下分析:“這支歌常被作愛情意義上的解釋,但這是不充分的。在女性作為男性附屬品而存在的時代,一個權(quán)勢人物遭受失敗的最明確、最嚴酷的標志,是他的女人將作為財產(chǎn)為勝利者所占有并重新分配。倘若虞姬不死去,那就是她的未來。”
在《阿房宮賦》中,敘述六國滅亡以后的悲慘命運——六國的后宮女子成為秦始皇的財產(chǎn),“為秦宮人”。賦中極寫其多,接著再簡言“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等等,渲染了秦統(tǒng)一天下的強盛,極其奢侈不知儉約,順應(yīng)著文章主題,為后文秦的覆滅打下了伏筆。
于是,在“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后,讀者理應(yīng)想到,曾經(jīng)代表著秦的強大繁華的阿房宮及里面的秦之宮人也將隨江山易主而煙消云散,這又是秦失敗后必然的悲慘遭遇,如同先前的六國敗亡后女性被作為財產(chǎn)受到分配的結(jié)果一樣。在此基礎(chǔ)上,杜牧“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的主題也就隨即而出。全文氣勢磅礴、邏輯嚴密,并有很強的喻意,我們在閱讀時,特別是在教授學生閱讀時不能忽略這一點。
(廖淙,四川師范大學綿陽初等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