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描寫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農村經濟蕭條、衰敗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悲哀那人與人之間故鄉描寫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農村的不了解和隔膜”。因此《故鄉》表現的不是鄉村的詩意,而是成年閏土在物質貧窮的背后更深層的精神的貧困和麻木?!豆枢l》是一篇很成功的短篇小說,具有魯迅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
對比是它獨到的藝術特色。在對照中刻畫人物、表現主題。少年閏土和成年閏土的對比,反映了農民命運的日益悲慘;“我”和閏土關系的前后對比,反映了等級觀念的難于逾越。通過這兩組對比,作者向我們揭露了封建禮法關系給人們帶來的毒害,為的是引起人們的注意。文章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閏土這個人物形象的刻畫,特別是少年閏土和成年閏土的形象化描寫。在對閏土形象的塑造上,文章從外貌、語言、行為等多方面著筆,尤其以描寫閏土語言的變化用墨最濃。更為巧妙的是,在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語言表達上采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省略的表達,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產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一、少年閏土和成年閏土的對比
1.少年閏土——言之而無盡。
通過“我”的回憶,“我”記憶中的少年閏土說起話來總是滔滔不絕。
(1)倒不盡的“知”。
“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下面了。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關于雪中捕鳥的學問。閏土說的太多了,不能全都寫在這里,只好省略。
(2)說不完的“險”。
“要管的是獾豬,刺猬,揸。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揸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的走去……”“走過去”之后會發生什么,這正是捕揸的驚險所在,正在興頭上的精彩描述往往被“我”的窮根問底所打斷,只好省略。
(3)舉不絕的“趣”。
“有胡叉呢。走到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先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一幅何等生動的“看瓜捕揸圖”!“油一般的滑”帶給人的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受?一個省略號,不知讓人對其中的樂趣涌起多少發自內心的神往。
(4)掏不夠的“奇”。
“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在“我”心里,閏土心里到底裝著多少稀罕事,“我”永遠無法知道,省略號也省去了我無盡的羨慕之情。閏土是兒時的我向往的小英雄。
總之,少年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是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少年。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是善良的。在上面這些話里,跳動著的是一個活潑的生命。少年閏土較之少年“我”更是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少年。少年“我”的知識是從書本當中獲得的,少年閏土的知識則是從大自然中、從自己的生活中獲得的。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的語言多么生動、多么流暢、多么富有感染力??!它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并給“我”留下了至今難以磨滅的印象。這些省略號其實是作者引用上的省略,即省去了少年閏土原本已經說出來的話語。
2.成年閏土——言之而難盡。
站在“我”面前的閏土說起話來吞吞吐吐。
(1)越不過的“障”。
“老爺!……”20年沒有見過面的兒時伙伴,相見時該有多么親近,卻不想全被閏土這一句令“我”寒磣的“老爺”的稱呼所沖淡。一個省略號,表明思想深受封建等級觀念禁錮的閏土,在“兒時友情”和“尊卑有別”之間做出了何等艱難的選擇,而最終沒能越過擺在二者之間的“障”。省略號省去的是他不知多少掛在嘴邊想說卻沒敢說的話。
(2)說不出的“澀”。
“冬天沒有什么東西了。這一點干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里的,請老爺……”請老爺怎么樣?是請他原諒這手中的禮太薄嗎?閏土沒有說出來,而從“冬天沒有什么東西了”這一句可以看出,此時閏土心里一定有說不出來的苦澀的感覺。
(3)理不清的“由”。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為什么會這樣?閏土百思不得其解,他想不通這是誰造成的。省略號省去的是閏土心中怎么也理不清的對苦日子的困惑。
(4)掙不脫的“難”。
“又不太平……什么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是捐幾會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究竟怎么樣的“不太平”,怎么樣的“沒有定規”,閏土說不清、說不完似乎也不愿說,只能以吶吶代替訴說。而對種出的東西賣與不賣的選擇,又使他感到真正的艱難,省略號省去的是閏土無法擺脫的“難”。這些省略號省去的實際上是成年閏土本身沒有說出來的話語。
總之,二十年前那個“言之而無盡”的活潑可愛的小閏土完完全全變了,變成了一個精神麻木、寡言少語的人,說起話來“言之而難盡”。透過這個變化,可以看出原本天真爛漫、無憂無慮而又思維敏捷的“小英雄”形象,由于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壓榨而逐漸變化成為一個麻木愚昧、多憂多慮且反應遲鈍的“木偶”形象??梢姡谡Z言變化的表層之下,是二十年后閏土的肉體和思想的巨大變化,這就是本文所要表現的深刻的主題。
二、閏土和“我”關系的前后對比
1.兩顆童貞的心靈的自然融合。
少年的“我”是純真的、自然的,少年閏土也是純真自然的。他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用封建禮法關系組織起來的,而是由兩顆心靈的自然需求聯系起來的。少年閏土不是把“我”視為一個比自己高貴的“少爺”,少年“我”也不把少年閏土視為一個比自己低賤的“窮孩子”。他們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觀念,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暢通無阻的,是沒有任何顧及和猶豫的。他們之間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他們不是為了討好對方而說,也不是為了傷害對方而說,他們說的是雙方都感興趣的話。兩個人的心靈就在這無拘無束的對話中融合在一起了,在這融合中也各自都變的豐富了。
2.喪失了生命力的精神分離。
閏土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封建禮法關系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在這套禮法關系下,帝王與臣民、官僚與百姓、老師與學生、父親與兒子、兄長與弟弟、男性與女性都被視為上下級關系,他們之間沒有平等的地位,也沒有平等的話語權利。上尊下卑,“上”對“下”是指揮、是命令、是教誨;“下”對“上”是服從、是馴服、是聽話。少年閏土沒有意識到“我”是少爺,他是長工的兒子,二者不能平等,在“我”面前說了那么多話,在成年閏土看來,這是極不應該的,但那時年齡小,可以原諒。一到成年,不遵守這套禮法關系就會被視為一個不守“規矩”、不講道德的人了。因此,成年閏土與“我”之間的思想感情就無法得到正常的交流了,心靈就融合不到一起了。這就是“我”和閏土之間發生的精神悲劇。一聲“老爺!”把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靈活生生的撕裂開,閏土不再把“我”視為平等的、親切的朋友了?!豆枢l》讓我們看到:只有少年閏土和“我”的關系才是符合人性的,后來這種封建禮法關系是在社會的壓力下形成的,是一種扭曲了的人性。成年閏土成了一個沒有感受力、沒有思想能力和表現能力的木偶人。只有宗教還能給他帶來對未來的渺茫的、朦朧的希望。而閏土寄希望于神佛,不反抗也不思反抗的麻木狀態,則是走向革命的障礙。 這樣寫閏土,表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思想,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孟艷麗,河北省邢臺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