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依靠各級各類學校扎扎實實地實施創新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卓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以及個人價值的實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教學模式和傳統思維方式根深蒂固,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創新思維的現象普遍存在。如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解釋為被動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把學生當作灌輸的對象、當作前人知識與經驗的存儲器,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被禁錮,那些敢于沖破傳統、藐視權威的新思想被扼殺。不少教師只喜歡學生循規蹈矩,討厭學生尋根問底;只注重共性而忽視個性,只注重求同思維而忽視求異思維。
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思維方式,有利于對學生的統一管理,有利于使學生獲得系統牢固的知識,有利于考試,但嚴重妨礙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認為“中國學生學習刻苦,書本成績好,但動手能力差,創新精神明顯不足”??梢?,大力提倡創新教育,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刻不容緩。
二、培養創新能力的策略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著諸多弊端。比如,教師全方位地主宰課堂,缺乏學生的參與和雙向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多地依賴教參,缺乏針對性和現實性;教師一味地因襲前人之道,缺乏與時俱進的知識更新等等。以上問題的存在客觀要求對語文教學進行改革,而培養創新能力將是改革的必然趨向。以下三個方面,是這一場改革必不可少的策略選擇。
1.發展學生個性
我國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忽視了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甚至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而學生的創新求變、靈活多樣、具有個性化恰恰是萌生創造力的土壤。為此,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
第一,培養創造性個性傾向。課堂教學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進取心、自信心、自制力等心理品質,培養學生創造性人格,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和前提。
第二,采用個性化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應注重學生的不同認知方式和個性特征,將正確的知識和觀念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系統和觀念系統。為此,課堂教學既要有統一性,又要有靈活性,既要有效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讓學生充分地披露靈性、展現個性、發揮主體作用。
2.激發學生思維
素質教育下的課堂教學應當在培養學生常規性思維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也是創新教育的目標之一。為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來激發學生的思維。
第一,培養批判精神。學會批判是學會創新的前提,沒有對現有知識的批判,便沒有知識的創新。因此,教師一方面要保護和鼓勵學生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要在學習過程中教會學生鑒別知識,將批判精神有機地融合到知識的傳授過程之中;同時還應當讓學生學會將批判精神建立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之上,不故弄玄虛。
第二,鼓勵標新立異。標新立異是一種創新,它蘊藏著靈性和創造。傳統的教育思想要求學生循規蹈矩、服從教師、遵循教材。為此,教師應該教育和鼓勵學生破除“唯書”、“唯師”的傳統觀念,對學生進行求異思維的訓練,引導學生質
疑問難,使他們善于標新立異。
3.開放課堂教學
要實現創新教育,就必須打破傳統教學所形成的“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封閉狀態,實行開放式教學,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制定開放性教學的策略,主要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更新教育觀念。教師必須明確,教育需要以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養創新能力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標準。針對“三個中心”,教師要有現代化的語文教育理念,實現向“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中心”,“以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中心”,“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觀念的轉變,牢固樹立正確的教材觀、學生觀和教師觀。
第二,拓展教學內容。現今的語文教學,有的教師局限于教教材,就課文講課文,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在憑借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拓展教學內容。要將課外讀物與教材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將相關學科的內容有機地融合;將社會生活與教材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
第三,拓寬教學空間。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但不是唯一的陣地。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求知領域的廣泛性、社會生活的多樣性,都要求我們必須拓寬教學空間,創設開放的、多維互動的教學氛圍,為創新教育提供“硬環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保障。
(王雪蘭,山東嘉祥縣嘉祥鎮第一中學;李紅軍,山東嘉祥縣馬村鎮張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