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文言文,是學習和掌握中國歷代文學作品,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應當引起每位學生的重視?,F以《鴻門宴》一課為例,淺淡如何學好文言文。
一、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
文言詞匯和現代漢語的詞匯差別很大。注意到這種差別,對牢固掌握文言詞語很有幫助。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二者的差別中深入理解文言詞語,充分注意到文言字詞中一些特有的語言現象,并在學習中經常作一些歸納整理,以求對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牢固掌握。
第一,在文言文里有許多字詞所表達的詞義與現代漢語不同。這類現象稱為詞語的古今異義。
第二, 在文言文里有些字詞,今天已經很少使用了,它們的意、形、義都很生僻。
第三,文言文里有大量詞類活用現象。
第四,文言文存在大量的通假字。
第五,文言多用單音詞,而現代漢語多用雙音詞。如“感謝”、“謝罪”、“辭謝”、“謝絕”、“調謝”等雙音詞,在文言文里通常只用一個“謝”字來表達。熟悉一詞多義,在文言文學習中尤其重要。
下面,我們就六個方面分別加以說明。
(一)熟悉的字、陌生的詞義
在現代漢語中,“兵”指士兵,上古的“兵”常指武器;在現代漢語中,“盜”指強盜,上古的“盜”指偷竊;在現代漢語中,“走”指行路,古代的“走”指跑,等等。注意到這種現象是十分必要的。初學文言文不僅應了解一部分詞的古今義,而且還應擴大范圍,對文言文中大量的詞義生疏的熟字,都要認真弄清楚,否則會出現常識性錯誤。
(二)陌生的字,常用的詞
這類詞語在文言中比較常用,但現在已基本不用了,所以我們在學習中遇到這類詞時,感覺十分陌生。例如:
(1)沛公奉()酒為壽。卮zhī
(2)()目視項王。嗔 ch n
(3)頭發上指,日()盡裂。眥zī
(4)項王按劍而()……跽jì
(三)詞類活用
1.名詞、形容詞作動詞。例如:
(1)范增數目項王(使眼色)
(2)項王默然不應(回應,表示)
2.名詞作狀語。例如:
(1)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的翅膀一樣)
(2)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兄長一樣)
(3)樊噲復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在上面)
(4)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3.使動用法。例如:
(1)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下來)
(2)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擔負)(《廉藺列傳》)
(3)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使……完好無損)(《廉藺列傳》)
4.意動用法。例如:
(1)且庸人尚羞之(以之為羞) (《師說》)
(2)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為后))(《廉藺列傳》)
(四)通假字
例如:《鴻門宴》中“令將軍與臣有郤”的“郤”,就是個假借字,本字是“隙”,讀xì,裂縫的意思。我們學習文言文,要能識別一般的通假字。例如:
(1)距關,勿內諸候(距:拒,把守;內:納,接納)
(2)張良出,要項伯(要:邀,約請)
(3)愿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違反)
(4)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蚤:早,早點)
(五)一詞多義
前邊已經說過,熟知一詞多義,對文言文學習十分重要。這一點,通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得更清楚。
(1)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
“當”前者同“擋”阻擋之意;后者介詞當“正當”之意。
(2)戍卒叫,函谷舉/殺人如恐不能舉
“舉”前者動詞:舉事、造反;后者副詞:全、都。
(3)侯生乃屏人間語/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間”前者私下說話;后者從小路、小道。
(六)常用文言虛詞
文言中的虛詞有上百個,這里選最常見的作些解說。虛詞的用法靈活性大,所以有的虛詞很難說它究竟屬于哪一詞類。為述說方便,下面分類來談。
1.“之”、“其”、“者”
這三個詞,都具有指代的作用,可以作代詞,但也都具有其他的作用。
“之”:(1)噲拜謝,起,立而飲之(代詞)(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結構助詞,可不釋)(3)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動詞,“去往”)
“其”:(1)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代詞)(2)其敢反乎(加強反問語氣,“難道”)
“者”:名詞性詞組,可譯成“……的人”“……的事物”等等。(1)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2.“所”、“所以”
“所”在文言文里用法相當靈活,本義不妨看作實詞,表示處所。(如成語“各得其所”)作為指示代詞,“所”通常用在某個動詞前邊,指代與行為動作有關的方面,例如:
(1)君臣相顧,不知所歸
(2)馬上遇所交識
3.“是”、“斯”、“茲”
這都是指示代詞,可譯成“這”、“這些”等意。例如:
(1)當是時,項羽軍四十萬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3)斯固百世之遇也
4.“乃”、“將”、“特”、“徒”
這些詞都可以作副詞。例如:
(1)良乃入,具告沛公(就,于是)
(2)特示故人意耳(特意)
(3)秦誠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
5.“何”、“安”、“孰”、“胡”這些詞都常用作疑問代詞。例如:
(1)客何為者(什么)
(2)君安與項伯有故(怎么)
(3)孰與君少長(哪個)
6.“于”、“以”、“為”是在文言文中出現頻率極高的三個介詞。
“于”用在動詞后相當于“在”、“從”“對”、“向”等;用在形容詞后,相當于“比”、“于”還含有被動的意思。例如:
(1)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在)
(2)吾不能舉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被)
“以”作為介詞,相當于“把”、“拿”、“用”、“憑借”等等。例如:
(1)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用、拿)
(2)舉所佩玉塊以示之者三(用)
“為”作介詞時,相當于“替”、“給”、“被”等;作動詞時,則常譯為“做”、“是”、“成立”等等。例如:
(1)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為,是)
(2) 為擊破沛公軍(替)
(3) 君王為人不忍(做)
7.“而”、“則”、“雖”、“然”
這是幾個常用的連詞?!岸表樈訒r,可不譯,轉接時,相當于“而且”、“但是”;“則”順接時,相當于“就”、“那么”,表轉接時,相當于“卻”;“雖”通常表轉折,相當于“雖然”、“即使”。例如:
(1)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卻)
(2)莊則入為壽(就)
(3)操雖托名漢相,其實為漢賊也(雖然)
8.“也”、“矣”、“哉”、“乎”、“夫”、“耳”……
二、重視閱讀積累
建立正確的語感,是學習語言所必不可少的基礎,目前,不少學生學習文言文只是一味地背譯文、背文言常用詞的用法、背古漢語知識,以為這樣就可以掌握文言規律。其實這樣恰恰違背了語言學習的規律。沒有形成較好的文言語感,而大量記誦常用詞的各種義項,記誦古代漢語的語法規律,沒有豐富的感性認識,理性的東西也不可能真正理解。
文言文反映了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哲學、史地等方面的知識的。對于文章中這些方面的內容倘若都很隔膜,那么對于古漢語也必然會十分陌生。即使記住了一些文言詞法、句法的知識,閱讀文章還是會困難重重。例如《史記·淮陰侯列傳》有這么一段:
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持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關于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讀能反其道:任矢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
這是韓信初歸劉邦時向劉邦陳述方略的一段話,文中沒有很難解的詞語。難解的是最后一句“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如果結合《鴻門宴》一文的學習,這句就容易讀懂了。劉邦入函谷關后,項羽占據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據此,就不難推斷出“思東歸之士”指的是愿意隨劉邦攻打項羽而回到函谷關以東去的人。
由此可見,了解掌握課文中有關的背影知識對提高閱讀能力,是何等重要。
不仔細揣摩文章內容,就很難對文中詞句心領神會,就做不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這樣,對文言文就始終會有些隔膜之感。
三、掌握翻譯方法
學習文言文,能不能正確地翻譯,是對文言文是否正確理解的重要標志。正確地進行翻譯,與現代漢語水平的高低有關。著手翻譯之前,一是要認真誦讀原文,反復思考文章內容,力求領會清楚。在翻譯過程中,一般可采取“補綴”、“調換”、“擴充”、“省略”和“保留”等方法。另外還要注意詞義的引申和文言句式的特點。
學好文言文,有助于繼承我國古代文化遺產,提高運用現代漢語能力,提高個人整體素養。
(注:文中所舉的例句若未標明作品名稱,均選自《鴻門宴》)
(夏本文,安徽工貿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