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在課程總目標中明確提出“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只靠課堂上四十五分鐘的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尤其是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才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有效保證。對于中學生來說,從閱讀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獲得人生啟迪,提高審美能力、培養思維能力,廣泛閱讀經典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由于時代的發展,人們閱讀經典作品的時間越來越少,人們不能不從功利的角度為學習、工作、研究獲取新的信息而閱讀,這種現象對經典閱讀的沖擊很大。閱讀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經典閱讀并不能直接給學生提供解答語文試題的方法和技巧,閱讀經典在短時期內是不可能獲得實實在在的明顯功效的。因此不管教師如何強調經典閱讀的重要性,現實總是讓我們一次次失望。
但語文教育不能因為有阻力就放棄對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情操、文化品位等具有重大作用的經典閱讀。相反,語文教育工作者應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原則,認真鉆研、思考,對癥下藥,采用多種方法,喚起學生對經典的閱讀興趣,教會學生閱讀經典的方法,讓學生找到閱讀經典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此,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一直堅持以下幾點,使得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比較濃厚。
一、圍繞新課標,重視文學教育的應有地位
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學生初步具有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是中學語文教育的題中應有之意。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教師往往忽視了這個問題。王岱在《不僅僅是應試教育》一文中說道:“現行教育的弊端,不僅僅是應試教育的問題,而是一種人文價值、人文底蘊流失的表現,是一種社會政治庸俗化、功利化的集中反映。”中學的文學教育也明顯帶著功利之心,教師往往以高考為中心,把一篇篇文質兼美的作品分割肢解。這種刻板、教條的闡釋體系,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在這種情況下,一味地勸說或命令學生去閱讀經典,結果是徒勞的。要想使學生對經典發生興趣,教師必須在思想上確立文學教育的應有地位。閱讀經典作品不僅僅是適應高考的需要,更是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長遠目標。當前,大量思想貧乏、藝術粗糙、格調低下的作品與優秀的文學作品魚龍混雜,致使學生或饑不擇食,誤入歧途;或眼花繚亂,無所適從。面對如此局面,語文教育工作者決不能袖手旁觀,而應立足現實,為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而積極探索。
二、積極采取措施,激發學生閱讀經典的熱情
1.閱讀教學應充分發揮鑒賞主體的作用。
閱讀本質上是一種“感受”,即通過閱讀、欣賞,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最終要歸結為閱讀者的自我發現與自我開發。通過文學名著的閱讀,煉就發現美、欣賞美的眼睛。因此,教師要徹底打破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通過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體會作品、感受形象,讓學生把自己的經驗與情感滲透進作品,對作品中的“空白”處加以補充,使學生參與教學、走近作品,獲得創造的樂趣。如《項鏈》一文的教學,在老師引導學生感知、理解、想象作品的基礎上,學生紛紛發言,有的抨擊資產階級的虛榮心,有的贊美瑪蒂爾德的誠實、守信,有的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現象……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我趁勢讓學生續寫小說結尾。有的學生寫道:“瑪蒂爾德知道真相后,依然平靜,說道:‘我真的很感激你,是你讓我成為一名自食其力的人,是你讓我變成一個快樂而自信的人……’”;有的學生寫瑪蒂爾德聽了路瓦栽夫人的話,經受不了這樣巨大的打擊,最后瘋了;還有的學生由作品延伸到現實,認為徹底否定人的虛榮心是不對的,因為人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虛榮心,有時有點虛榮心反而更能激發人的斗志,關鍵是要有度……學生積極思維、踴躍發言,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判斷能力出人意料。基于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閱讀更多的文學作品,寫出更多的續集、評論、讀后感等等。
2.在課外活動中指導學生閱讀、鑒賞經典作品。
要讓學生對經典發生興趣,提高學生對經典的閱讀鑒賞能力,僅靠課內閱讀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遵循“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原則。教師要在課外活動中進一步指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名著,在活動中提高興趣,在活動中提高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制定課外閱讀計劃,指定必讀經典書目,并提出相應的目標和要求;(2)經常舉辦各種文學講座,以便為學生補充閱讀經典所需具備的知識和方法;(3)定期開展讀書報告會,給學生提供一個互相學習的舞臺,在交流中了解經典、理解經典、學習經典;(4)組織班級文學社,發動學生多寫作、多投稿,并輔之以相應的獎勵措施。以激發學生對文學的熱情、對經典的興趣,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緊密聯系生活,打通經典與生活的通道。
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勒涅斯克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要讓學生走進作家作品,教師必須把學生從狹小的課堂閱讀教學中解放出來,拓寬他們的視野,使他們在閱讀經典中了解生活、認識生活,把握創造生活的規律。
閱讀經典作品,讀者需要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這種體驗并不一定要讀者親身經歷過。學生可以調動他們已有的知識儲備以及他們從書本中獲得的間接體驗,尤其是要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學生涉世不深,人生經歷比較簡單,但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并不是毫無知覺,他們有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古人“斷腸人在天涯”雖然說的是游子的羈旅之苦,可對于在外求學的莘莘學子,他們也體驗過離別家鄉、離別親朋的傷感,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等等。這種相思之苦、亡國之痛雖然學生沒有親身經歷,可只要創設一定的情境,激活潛藏在學生意識深處的知識、經驗,再反過來對照作品,他們同樣能獲得深刻的感受。
經典閱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在中學階段激發學生對經典的熱情,提高學生閱讀經典的能力,將使他們受益無窮。
(曹愛民,江蘇鎮江高等專科學校丹陽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