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區偏僻閉塞、交通不便、經濟欠發達,平時一般很少用漢語。當地的中學語文教學在新課改環境下,更令人擔憂。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教學質量難以有根本改觀。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顯得非常必要。
一、糾正語文學科認識上的偏差
目前,西部民族地區相當一部分中學語文教師對學科性質存在六種片面看法:一是唯工具論,把語文教學僅僅定位在使學生熟練掌握語言文字這個工具上,忽視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性。二是非工具論,不注意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方面的教學,不注意培養訓練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抹掉了語文學科工具的性質。三是唯思想論,把語文課當成政治理論課來上,把語文課上成毫無語言特點的空頭說教課。四是無審美教育論,僅僅定位為單純傳授語文知識的課程,沒有認識到要通過語言的學習、感悟,培養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五是唯知識論,只滿足于傳授語文知識,忽視實踐對語文學科學習的極端重要性,講得多、練得少,甚至只講不練。
相應地,對語文學科任務的認識存在三種偏差:一是僅僅定位在“傳授語文基礎知識”上;二是認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是語文學科唯一的任務;三是認為“提高學生素養”才是語文學科的唯一任務。
鑒于此,教師要從思想上真正明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既不能削弱或者否定其中的一點,也不能將之對立起來、割裂開來。語文學科的四點基本性質,決定了語文教學的三大基本任務:傳授語文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和增強學生人文素養。
二、改革中學語文課堂教學
(一)改革指導思想
受傳統的“教師中心論”的影響,西部民族地區相當一部分中學語文教師不太注意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觀能動性,采取填鴨式的“滿堂灌”,使學生只能消極、被動地接受語文知識。因此,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改革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樹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與學有機統一的教學觀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然后經過教師的
啟發、點評,求得對問題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和自學能力。
(二)改革教學內容
由于社會與家庭的壓力,西部民族地區許多學校及語文教師也往往以應考需要作為教學內容取舍的唯一依據,急功近利、舍本求末。重應試,輕應用;重讀寫,輕聽說;重記敘文、議論文,輕說明文、應用文。結果造成了學生學與用的脫節,不少學生失去了語文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素質教育不是降低對學生語文成績的要求,而是要求更高、更全,使學生更富有創造精神。
(三)改變教學設備簡陋、教學手段落后的狀況
西部民族地區相對來說閉塞落后,大部分中學教學手段仍然是傳統的“一支粉筆走天下”,許多中學的教學設備仍是一張講臺、一塊黑板。能把投影機、錄音機、錄像機等電化教具引入到語文課堂上來的中學屈指可數。因此,只有克服困難,積極籌備現代化教學設施,才會如虎添翼,給教學帶來新的活力。
(四)改革教學模式與方法
目前,相當一部分西部民族地區中學語文教學模式呆板、陳舊、單調,大多分為生字生詞教學、作者簡介、段落劃分、概括中心思想和歸納寫作特點五個教學步驟。
語文教師應該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借鑒一些成功的教學模式,如遼寧魏書生的“自學六步”法、上海于漪的情感教學法、武漢黎世法的“六課型單元”教學法、北京寧鴻彬的暢想教學法等等,創造新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積極開展教研活動
西部民族地區中學語文教改的確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縮小差距。
(一)破除“教學研究可有可無”的思想
目前,部分西部民族地區中學的領導和語文教師沒有認識到教研活動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的巨大作用,甚至認為“搞科研、寫論文是耍花架子,無非是為了評職稱,對教學無用”,“搞科研、寫論文是教研室調研員的事,中學教師工作忙,沒有時間,也不必要花時間去搞什么教研”。面對新的大綱、新的教材、新的課改、新的培養目標,西部民族地區中學語文教師與外界同行交流本來就少,若再不進行教研,即使有幾十年教齡的教師也難以適應當今社會對中學語文教學的要求。教學研究搞不好,教學質量勢必受影響。
(二)采取相應措施,推進教研教改
有的學校語文教研室名存實亡,很少組織教師開展教研活動;有的學校連續幾年,沒有一位教師寫過教研文章;有的教師還是“一本教參打天下”,甚至連一份語文方面的書報雜志也沒有,對語文教研教改的動態一無所知。
為了切實搞好語文教研活動,要充分發揮教研室的作用。教研室除了組織教學工作和理論學習外,還要注意開展教學研究和學術研究活動,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為此,有必要訂閱幾份比較有影響的語文報刊雜志,如:《課程、教材、教法》、《語文學習》、《語文教學與研究》等等,以便廣泛獲取各地教研教改的新信息。也可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開展教研活動。
四、高度重視語文課外活動
(一)語文教師要更新觀念
部分教師重視課堂教學,輕視課外活動,把課外活動擺在可有可無的位置上,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往往放任自流、忽視指導,造成了課外閱讀與課內教學相脫節。
要牢固樹立“語文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須臾離不開語文”的新觀念,牢固樹立“大語文教育”的新觀念,真正把課外活動納入語文教學。同時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必須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全方位、多角度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才能真正把學生培養成為富有創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二)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
西部民族地區由于經濟欠發達,語文學習環境先天不足,學生除語文課堂教學外,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漢語言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良好環境,他們平時聽的、說的大都是方言,看的漢文書籍也不多。在現有條件下,采取以下辦法有利于營造西部民族地區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1.建立班級小圖書室,發動學生合訂報刊雜志,相互傳閱;辦好班級學習園地,定期更換學習園地的內容,不時張貼從報刊雜志上剪下來的優秀文章,優化班級語文學習環境;爭取發達地區有關單位、學校圖書資料的捐贈支持。2.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比如:辯論會、演講會、讀書報告會、影評書評會等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作文大賽,加強課外閱讀與寫作的訓練。3.教師要用普通話教學,鼓勵學生在校期間用普通話交流,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氛圍。4.語文教師要切實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地指導,幫助學生解決“讀什么”、“怎樣讀”的問題,鼓勵學生撰寫讀書心得。此外,要盡可能地購置圖書資料,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創造必要的條件。
推進西部民族地區中學語文教學,有利于培養少數民族人才,改變西部民族地區相對落后的面貌,推動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長遠發展。
(徐光超,貴州省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