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詞典》列惟獨、惟恐、惟利是圖、惟命是聽、惟其、惟我獨尊、惟一、惟有等詞,并認為這里“惟”同“唯”,即不僅“惟一”或作“唯一”,其他各條皆然,這樣就形成了八組異形詞。《詞典》以“惟~”為首異形詞。楊春女士的專著《現代漢語中的異形詞》附錄“《現代漢語詞典》所收異形詞總表”中,這些異形詞均失收,且不在《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之列。因此,對它們進行溯源研究,是很有實際意義的。
先看惟 《說文解字》:惟,凡思也。段注:《方言》曰:“惟,思也。又曰惟,凡思也。”許本之曰:惟,凡思也。按經傳多用為發語之詞。《論語》皆作唯。古文《尚書》皆作惟。又《廣雅》:惟,謀也。王念孫疏證:惟,圖慮也。《爾雅》:惟、圖、慮,謀也。又《廣雅》:惟,詞。王念孫疏證:辭助,發語詞。有《類篇》:惟,《說文》:“凡思也。”一曰:謀也。一曰:語辭。
再看唯 《說文》:唯,諾也。段注:此渾言之。《玉藻》曰:父命呼,唯而不諾。析言之也。
《廣雅》:唯,譍也。王疏:應聲也。又《廣雅》:唯,獨也。《類篇》:唯,專辭。又,何也。又,《說文》:諾也。
可見,早在上古時期,“惟”、“唯”在多個義項上就是通假字甚至異體字。但在早期字書所載古義中,只有“唯”有“獨”義。然而,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惟又明明有了“單單”和“只是”這兩個義項。所以,從上古到當代,惟義及其使用情況發生過較大變化。
先看一下它們的詞義發展情況。這里,我們引用《漢語大詞典》的研究成果。惟:1.思考,思念。2.有。3.為,是。4.聽從,隨從。5.愿,希望。6.副詞。相當于“只有”、“只是”。也作“唯”,“維”。7.連詞。也作“唯”、“維”。8.介詞。也作“唯”、“維”。9.助詞。也作“唯”、“維”。10.水名。通“濰”。11.通“帷”。12.姓。唯:1.獨;僅;只有。2.以;因為。3.表示希望、祈請。4.聽憑;任隨。5.思;考慮。6.雖然;即使。7.語首助詞。亦寫作“惟”、“維”。
可見,當二詞用作連詞、介詞和助詞時,二者通假,可以通用。但是,我們可以看出,是“唯”先有“獨”、“僅”、“只有”的義項,然后“惟”因其與“唯”的通假、音同及形似關系,自然獲得這個義項。這種詞義引申與蔣紹愚先生提出的“相因生義”、許嘉璐先生提出的“同步引申”、孫雍長先生提出的“詞義滲透”及李宗江先生提出的“聚合類推”等詞義發展規律有相通之處。我們暫且把這種現象稱為“通用引申”或“通假引申”。本來,這是一種詞義衍生現象,在語言內部屬正常情況。但由于進入語用領域后導致目前多組異形詞問題,因此理清二者的關系對現代漢語異形詞規范而言就顯得尤其重要。所以,從理據性看,似乎是“唯”系詞優先,應該是推薦詞形。但由于詞語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和歷史現象,我們不能不進而調查二者的歷時通用性情況和共時通用性情況,以最終選定推薦或規范異形詞。下面我們先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著作依次看一下它們的使用情況。
1.現代 以魯迅《小說散文雜文全集》為語料。惟:311次。其中:惟獨16次,惟有43次,惟一21次,惟恐13次,惟其7次,不惟6次,單用205次。唯:63次。其中:唯一39次,唯其5次,唯獨1次,唯有4次,唯恐4次,特唯1次,唯無1次,單用8次。
2.清朝 以《兒女英雄傳》為語料。惟:38次。其中:惟有6次,不惟9次,惟恐1次,豈惟1次,單用21次。唯:3次。其中:唯恐1次,單用2次。(說明:單用時均系引用《論語》文句時出現。)又,以《老殘游記》為語料。惟:8次。其中:惟有1次,惟恐1次,單用6次。唯:無。
3.明朝 以《金瓶梅》(崇禎本)為語料。惟:29次。其中:惟有12次,單用17次。唯:3次。其中:唯有1次,單用2次。又,以《西游記》為語料。惟:63次。其中:惟有10次,惟恐3次,單用50次。唯:1次。單用1次。
4.元朝 以《全元散曲》為語料。惟:13次。其中:惟有7次,不惟1次,惟恐1次,單用4次。唯:9次。其中:唯有1次,唯恐1次,單用7次。又,以王實甫《西廂記雜劇》為語料。惟:5次。其中:惟恐2次,單用3次,唯:無。
5.宋朝 以《朱子語類》卷1-20為語料。惟:133次。其中:惟恐5次,惟其10次,惟一2次,惟有3次,不惟4次,非唯2次,單用107次。唯:24次。其中:唯其1次,唯有1次,單用22次。
6.五代 以《祖堂集》為語料。惟:2次。其中:單用2次。唯:105次。其中:唯有32次,唯獨1次,單用72次。
7.唐朝 以《白居易詩全集》為語料。惟:12次。其中:惟有3次,不惟3次,單用6次。唯:66次。其中:唯有17次,單用49次。
8.南朝 以《世說新語》為語料。惟:2次。其中:單用2次。唯:66次。其中:唯有4次,非唯7次,單用55次。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五代以前,“唯”較“惟”通用;北宋以降,則以“惟”尤為通用。總體上呈現由“惟”系詞替代“唯”系詞的演變趨勢。同時,從中我們也似乎可以隱約窺見五代、北宋之交詞語迅速演變的壯觀場面。在漢語詞匯史上,也許,這一時期尤其值得我們關注。
最后看一下當代共時通用性情況。據《現代漢語異形詞規范詞典》詞頻統計,唯獨317,惟獨38;唯恐143,惟恐61;唯利是圖129,惟利是圖9;唯命是聽,惟命是聽均是0;唯其97,惟其35;唯我獨尊40,惟我獨尊7;唯一5883,惟一45;唯有699,惟有109。
根據以上統計結果,可知當前“唯”系詞比“惟”系詞通用。這同樣說明一個問題,即當代,同五代、北宋之交一樣,也是詞語迅速演變的時期,這應該與建國以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或發展有關吧。當然,我們還幾乎可以這么推斷,這是對該詞位的第一理據的回歸。所以,從當前通用性情況,結合理據性與系統性原則,宜以“唯”系詞為推薦或規范異形詞。
綜上所述,根據通用性原則較理據性原則優先、當代共同通用性原則較歷時通用性原則優先的原則,我們最后選定“唯”系詞為推薦異形詞。
《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說明》認為:“把通用性原則作為整理異形詞的首要原則,這是由語言的約定俗成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這一認識是正確的。其實,通用性與理據性并不矛盾,因為即使是理據上不占優勢的異形詞,究其成因,通常也還是有理據可依的,這也可能是它能夠通用的根本原因吧。另,“惟妙惟肖”原作“惟肖”,“惟”是句首語氣助詞。由于“惟”、“唯”、“維”通用,因此也可寫作“唯妙唯肖”、“維妙維肖”。所以,根據理據性原則,宜以“惟妙惟肖”為推薦詞形或規范詞形。而根據系統性原則,似宜以“唯妙唯肖”為推薦詞形。然據《規范詞典》,惟妙惟肖詞頻67,唯妙唯肖2,維妙維肖24。因此宜以“惟妙惟肖”為推薦詞形。巧的是,這正好與理據性原則相合。
(俞志峰,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福州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