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為天津市漢沽區教育教學“九五”(后轉為“十五”)規劃區級重點實驗課題“初中語文‘開放性閱讀與群體式反饋’教學模式研究”而撰寫的實驗報告。該課題歷經四年的時間,積累了大量的一手材料,有力地促進了筆者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獲得了行內人士的一致好評,并于2004年面向全區進行了推廣。本文全面總結了該課題研究的有關情況,包括: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二、實驗提出的理論依據。
三、實驗研究的內容和目的。
四、實驗研究的效果。
一、實驗研究的背景
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它是一個由師與生、教與學彼此互相控制的系統,而且是一個信息量大、內容豐富、集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于一體的開放性的系統。但從目前來看,多數教學違背了語文課堂的這一特性。教師站在教材和教參所劃定的圈子里滔滔講解,學生默默聆聽,一字不差地記錄下來,然后再機械背誦,以應對考試,本應生機盎然的語文課變成一潭死水。這種教學思想忽視了學生這一認知主體對客體的選擇與加工,以及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的發揮,忽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語文學科特有的屬性。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衰減,根本談不上養成讀書習慣,提高語文能力。隨著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變革學習方式,促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于是,“初中語文‘開放性閱讀與群體式反饋’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便應運而生了。
二、實驗研究提出的理論依據
1.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學習是主體參與性的活動,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主體必須參與,如果主體不參與,永遠學不會。它具有不可替代性。主體參與是學生學習好壞的重要因素。”
2.呂叔湘:“教師要朝著學生‘反三’這個目標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
3.語文學科獨特的性質——它滲透到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從而決定了語文教學應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4.初中生具有了一定的協作精神和較強的競爭意識。
三、實驗研究的內容和目的
(一)實驗研究的內容:
“開放性閱讀”就是打破教科書的束縛,打破課堂的局限,打破課堂上師生之間傳統的角色定位,努力激活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講堂轉變為學堂。
“群體式反饋”就是建立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與競爭并存的學習方式。組內成員之間以合作為主,互相幫助;組與組之間以競爭為主,展開競賽。從而達到激活課堂氣氛,激勵全體學生,謀求共同發展的目的。
在上述理論的指導下,本實驗課題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徹底的改革,由傳統課堂教學慣用的“復習舊知,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轉變為“確定學習目標,指導主體研讀——開放性閱讀,完成學習目標——群體式反饋,展示學習目標——讀說寫結合,進行能力訓練”四個環節,努力使語文課堂教學由封閉、灌輸、全講模式,轉變為開放、疏導、選講模式;由一成不變、個人聽講、題海戰術轉變為不拘一格、小組討論、能力遷移。
1.確定學習目標,指導主體研讀。
這是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心理學研究表明:強烈的目標意識是導讀成功的關鍵。因此,預習目標的確定成為學生研讀教材的起點。預習目標往往包括多種類型,比如學習《窗》一文時,同學們確定了四種類型的目標:①掌握性目標:生字、生詞、文學常識。②活動性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配樂朗讀。③討論性目標:a.全文為什么以《窗》為題?b.請你分析一下兩個病人的內心世界。c.讀過小說之后,你感覺它什么地方寫得最好,為什么?④查找性目標:從現實生活中找一找互愛互助、互相理解的事例,結合課文談一談你的感想。需要注意的是預習目標的確定絕不是簡單地從預習提示、課后練習中挑選幾個問題讓學生預習,而必須是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出兼顧知識與能力、重點與難點、課內與課外、對整個教材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的關鍵性問題。尤其是討論性目標必須要有牽一發動全身的功效,它仿佛是架在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一座橋梁,學生通過它就能輕松而愉快的到達教學要求的彼岸。例如,在學習《阿四的故事》一文時,我向學生提出了兩個討論性目標:a.阿四的童年是怎樣的?b.在阿四的背后隱藏著大人們怎樣的一個故事?這兩個問題的提出引導著學生自然而快速的觸摸到了本文的主旨——農民起義的正義性、必然性。
2.開放性閱讀,完成預習目標。
這一環節是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他們在預習目標的指導之下掌握課內知識,又去查閱相關資料,制成知識小卡片、小投影等,然后拿到學習小組交流研討,合作完成預習目標。如學習《窗》一文,本環節中,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四大類型目標開始學習。首先以個體為單位獨立預習,在個人預習的基礎上,進行組內交流,每個同學拿出自己的學習成果,討論研究,互相促進,完成預習任務。這里所說的開放性閱讀一是指教學內容的開放,如,學習《友邦驚詫論》一文的查閱性的目標是了解“九·一八”事變的大致情況。這個目標的提出督促著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去了解一九三一年的中國歷史,從而明確作者是在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下寫作本文,以便更好地領會本文的中心和作者的情感。二是指教學方式的開放。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學習上的交流不僅僅在師生之間,而是讓學生多渠道地去學習語文,讓學生在多種思想和觀點的碰撞中訓練思維,提高能力。總之,在開放性原則指導之下的課堂,是學生心靈自由飛翔的天地,是學生心靈泉水奔涌的原野,學生可以無拘無束地自由馳騁。
3.群體式反饋,展示預習目標。
這是教學過程的第三個環節。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預習成果接受全班同學檢測的階段。在組織形式上,強調“擂臺制”。即由一組同學發言充當擂主,其他組的同學加以糾正或補充,然后根據每組同學的表現評分,并張榜公布。這一做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他們更加積極地準備,全神貫注地傾聽,爭先恐后地發言,使課堂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聽、說、思、辯、糾的能力。仍以《窗》為例,本環節中,由值日組同學把小組合作學習的結果以投影等形式拿到全班同學面前展示,其他組的同學可以提出正面或反面的意見,課后總結每組得分,張貼在宣傳欄內。這種以學生為主的展示,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
4.讀說寫結合,進行能力訓練。
這是四環節中的最后一個階段。現行語文教學大綱指出: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提高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由于開放性閱讀與群體式反饋大大拓展了學生的信息量,同時也學到了許多寫作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因此,根據閱讀確定作文訓練目標,學用兼顧,巧訓勤練,把死知識轉化為活能力,自然成為教學活動的一個高潮。這種訓練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隨堂的小活動。像學完課文之后談感想、續寫、改寫、仿寫、演講、辯論、表演等。比如,我們都知道一篇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寫得好,體現了文章的結構技巧。于是在學完了《誰是最可愛的人》之后,我請同學們嘗試運用“設置懸念,引人入勝”的開頭寫法;在學完了《荔枝蜜》之后,我又請同學們嘗試運用“卒章顯志,突出主題”的結尾寫法。這種訓練有法可依,使許多同學擺脫了作文時不知如何下筆的困境,感到切實可行,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技巧。再如,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一文,我們明確了景物描寫中“移步換景、動靜結合、寄情于景”等寫作方法,又適值入冬的第一場大雪,于是同學們走到戶外,進行了細致的觀察,運用所學的寫景的方法,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雪景。二是在每一個學習階段之后組織的活動課。如唐詩單元之后的詩歌朗誦會,外國文學單元賞讀之后的讀書會。這樣的活動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而在不知不覺之中,也實現了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總之,概括起來本實驗課題有如下幾個內容:
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成為課堂的主人。
督促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開拓知識視野。
創設民主教學氛圍,提倡合作與競爭并存的學習方式。
讀說寫結合,注重遷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實驗研究的目的:
這種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是實現三個轉變。即:變教師講堂為學生學堂;變僵化死板的照本宣科為開放靈活的合作競爭;變只顧“學會”為注重“會學”,進而遷移運用。這樣就可以有效地克服傳統教學中教師單向灌輸知識的“滿堂灌”的弊病,從注入式走向啟發式,從一言堂走向討論式,從封閉的課堂走向廣闊的生活,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實驗研究的效果
(一)更新了教學觀念,新的教學模式初步形成。
經過三年多的實驗,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教育觀方面,已開始由升學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由選拔教育轉變為發展教育。課堂上把眼光從少數“尖子”學生身上移開,變成了面向全體學生,每一節課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讓每個學生都能嘗到成功的喜悅。在教學觀方面,樹立“大語文”的觀念,在有限的課時中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知識,增大聽說讀寫訓練的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教師從備課、授課到評價,始終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在不斷的實踐、反思與總結中,初中語文“開放性閱讀與群體式反饋”教學模式已經初步形成。即把課堂教學劃分為 “確定學習目標,指導主體研讀——開放性閱讀,完成學習目標——群體式反饋,展示學習目標——讀說寫結合,進行能力訓練”四個環節,按照“導、讀、議、講、練”五個字展開。即:導,是本教學模式的前提,為主體的活動指明了方向;讀,是本教學模式的基礎,使學習主體真正占有了課堂;議,是本教學模式的支柱,促使學生自己生動活潑地學習;講,是本教學模式的紐帶,讓學生走向講臺展示自己的成果;練,是本教學模式的主線,課堂從始至終使學生處于活動之中,口、手、腦并用。這四個環節環環相扣,有機結合。使語文課堂逐漸向情感課堂、靈動課堂、平等課堂、創造課堂、開放課堂、合作課堂的方向發展,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迅速發展。
(二)發生綜合轉變,養成良好習慣。
通過實驗研究,師生角色變了,課堂結構變了,教學功能變了,學生對語文課感興趣了。過去老師是演員,是主角,而學生是聽眾,是配角。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卻昏昏欲睡。現在老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是學習的主角,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中學到知識,養成了讀書動筆的習慣、勤于查工具書的習慣、由課內到課外積累資料的習慣、切磋琢磨討論爭辯的習慣、勤于動腦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學中,老師在編寫教案,學生在編寫學案;老師在引導,學生在總結,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智力。
過去的語文課對老師來說一本教參一本書,全部傾倒進學生的腦袋里,就算萬事大吉;對學生來說“上課記筆記,下課背筆記”就是完成任務。現在的語文課則要求老師與學生都必須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走到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教師和學生經常去書店、圖書館購買、借閱各種書籍,并進行摘抄,制作卡片。
過去的語文課是以學生的個體為單位,獨立地聽、說、讀、寫,師生之間尤其是生生之間很少交流,整個課堂呈現出很"平和“的狀態。現在的語文課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與競爭并存,互相激勵,互相促進,你爭我趕,互不相讓,整個課堂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張貼在教室墻壁上的語文小組評比表就是這一景象的記錄。
過去教學功能是灌輸知識、追求高分。現在是引導學生,在參與學習實踐中主動獲取系統知識,形成聽、說、讀、寫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學的終極目的不再是高分,而是塑造自尊、自重而又富于創造性的健全人格,為社會、為國家輸送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
學生對這樣學語文是喜歡的、歡迎的。有不少學生在作業、作文中流露出喜愛之情。他們說,語文課不再是老師滔滔不絕地串講課文,而是交給我們方法,引導我們把書讀活,使我們陶冶了情操,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能力。
(三)學生的學習能力明顯增強,學習質量明顯提高。
學生喜愛讀書,經常出入閱覽室、圖書館,而且還養成了做摘記的好習慣。學生的作文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以前一提寫作,他們不是冥思苦想,就是到處參考,現在他們能很快落筆為文。原來他們讀書僅限課本,現在他們的床頭桌邊擺上了課外閱讀資料,有不少同學閱讀了中外名著。幾年來,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編輯了厚厚的兩本優秀作文選《青春的腳步》。學生的探索精神更是可嘉,他們課下思考問題,課上積極向老師置疑,積極參與問題的探討,90%的學生能積極完成“開放性”作業,受到家長及社會的稱贊。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四)教師也煥發了生命活力,教書教出了滋味。
老師講得少了,但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從確定學習目標到讀、說、寫結合進行作文訓練,從備課到組織課堂教學,教師都要經過精心地琢磨,反復地推敲。然而,惟其艱難,才更催人奮進。幾年來,我也得到了發展和提高,在青年教師優秀課賽和各級各類的論文評比中均獲得了較好的成績,并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和喜愛。教學行為進一步科學、規范,教研能力不斷增強。我越來越喜歡教學了,越來越喜歡教語文了,因為它是那么富有挑戰性,那么充滿朝氣。
(董子麗,天津市漢沽區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