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本是一個人有別于他人的符號和標簽,一個班里有幾十名學生匯聚一堂,每人都有自己區別于人的名字。然而,在名字基礎上引申出的一系列特定稱謂,對老師而言,有時則是一筆豐厚的資源,開掘發揮得當,就可以大大提高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全國特級教師錢夢龍老師的一節示范課上,錢老師曾很出色地通過使用特定稱謂,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過程的濃厚興趣,在熱烈積極的課堂溝通氛圍中,學生興味昂然地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自信。
他在講魯迅的《故鄉》一課時,和學生有以下的雙向溝通。就魯迅搬家,族親前來分取剩余的東西,閏土單單拿了香爐和燭臺的情節,錢教師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有誰見過香爐和燭臺的嗎?它們是作什么用的?”稍一沉默后,就有一位同學流利地作了如下回答,他說他曾跟隨父母去福州旅游,在鼓山寺院中見到過它們,是供祭祀用的。對這樣一位生活閱歷較為豐富的學生,錢教師當即給予了積極的肯定,他說:“你真見多識廣呀!”在后邊的溝通中,當幾次又問及這位學生時,錢教師選擇了“我們請這位見多識廣的同學來回答”“我們再請這位見多識廣的同學來回答”的方式提請他來回答問題。通過特定稱謂對這位同學做出的激勵性提問,無疑像三月里和煦的春風,催放了教室里滿園的春色。同學們都異乎尋常地熱烈而又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他們爭相舉手搶答問題,而錢老師則成竹在胸、游刃有余地駕馭著整個課堂,在意猶未盡、余味悠長的回味中,這節課不知不覺間便走到了終點。
錢老師這一節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隨機靈活、駕輕就熟地使用了特定稱謂,此舉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信心,特定稱謂的神奇作用也由此可見一斑。
特定稱謂的形式多種多樣,也曾有一位小學班主任老師,他在教學和生活中倍受到學生的推崇、愛戴和信賴。他的啟發、他的引導話語,就像有磁性,有魔力一般。在他的精心“梳理”下,他的班級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始終名列前茅,成績驕人。生活中的他,在相貌和能力上也算不上十分出眾,而他開展得有聲有色的班級工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和學生的交往溝通中,他多年來形成的一個鐵定的習慣,那便是在喊學生名字時,表現得別出心裁,獨具一格之處。如喊學生“呂萍萍”名字時,他只用“萍萍”相稱呼。而喊“黃文浩”時只用“文浩”不用姓,并且從不計學生的優劣,一律平等地對待每個人。
這看似“尋常之舉”的做法,經他真誠的一番發揮,于循序漸進中,便悄然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也融洽了師生間良好的關系,保質高效地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特定稱謂就這樣在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角落里不斷被發掘,并閃爍著光芒。
特定稱謂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已是顯而易見的。然而,準確得體地使用特定稱謂也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要遵循因人而異的原則。對什么同學,在什么情景下,使用什么樣的特定稱謂,老師都要在細加斟酌后,方可再作取舍。
其次,特定稱謂也不可濫用。不經“心”的過濾而濫加使用特定稱謂,不僅于事無補,還很有可能引發學生不自重、不珍惜特定稱謂的現象。
再次,特定的稱謂要適時變化。學生是發展的,特定的稱謂也要適應變化的實際做出適宜的變化,才能讓學生在保持一份新鮮感的心理作用下,使鼓起的學習信心長盛不衰。
總之,在看似尋常的課堂上,教師如果能在因人而異,因景(情景)而殊的具體情況下,靈活、得體地使用特定稱謂,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將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崔學春 林 麗,山東省沂源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