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習作方面的創新能力,我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心得。
一、欣賞、生活、寫作相結合
少年兒童對于美好事物是充滿渴望、充滿興趣的,而許多優秀的文章中就有無盡的“美”的寶藏:有多姿多彩的自然美,有人類社會的生活美。只要讀了,無需我們多加解釋,就能把“美”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生興趣,不由自主的贊嘆文章的“美”,并產生表達的欲望,這是欣賞的妙用。
但僅有表達欲望是不夠的,表達還必須與生活相結合,教師應注重把學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生活是人生的教科書,其內容有無比的豐富性和生動性,只有與它結合,表達才能生動活潑、感人肺腑。正如葉圣陶所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的晝夜不息。”只有讓學生走向生活,帶著情感和想象去仔細觀察,以耳聞、以鼻嗅、以舌品、以體觸、以心思,做到專注、細致、持久、多思,才能寫出具有創新火花的文章。
秋季的一節閱讀課上,我領著學生欣賞了峻青的《秋色賦》。鮮明、生動、準確的語言,情景交融的境界,使學生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來到使人心曠神怡的果園里,進入白云繚繞,楓葉流丹,層林盡染,如爍彩霞的山林中。學生感受著秋天的美,產生了強烈的說秋、寫秋的渴望。林語堂先生曾寫過這樣一段話:“與寫景寫情寫事,取其自己見到之景,自己心頭之情,自己領會之事。此自己見到之景,自己心頭之情,自己領會之事,信筆直書,便是文學,舍此皆非文學。”因此我布置了一個任務:放學后,自己去大自然中尋找秋的腳步,感受秋的靚麗、捕捉秋的多姿,然后再寫成文章。要求一提出,學生都興趣盎然,躍躍欲試。一放學便迫不急待地走近花壇、來到果園、跑進田野去尋找秋天,獲取寫作素材。當學生交上作文時,我情不自禁的對他們的“大作”贊嘆不已。如寫秋來到山林:葉子經霜而紅,色艷如丹,層層疊疊,依山而上,一直鋪展到碧云旁邊,山巖的深處,無數的菊花,點點灑灑,點綴在紅葉中,顯得分外明麗耀眼……真是秋色怡人;如寫秋來到一所農家小院:熱情地同掛在樹上的一串串金黃的玉米打招呼,一顆顆黃燦燦飽滿的玉米粒兒向人們展示了秋天特有的姿色。再如春季的一節欣賞課上,領著學生品讀了朱自清的《春》后學生的習作,如寫春風的:“春風悄悄地走過果園,它染紅了杏花、染粉了桃花,染白了梨花;春風悄悄地走過枯黃的草地,它吹綠了小草;春風悄悄地走過柳梢,剪出了萬縷的嫩發……真正是“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
二、讀、背、寫相結合
張志公云:“語文這個工具,要掌握得好,運用得好,首先必須手中握有豐富的材料,貧乏是語文能力的致命傷。”語文重感悟積累,靠的就是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為讀是思考的憑借,是感悟的前提,是說話的儲備,是寫作的基礎,特別是課本中的內容,大多選文精美,是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讓學生大聲地讀,細細地讀,要流暢自然,瑯瑯上口,讀出味道來,書讀出味來,語言自然有味,語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教師還要不斷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教育他們多讀課外書籍,特別是那些名著。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巧言,數學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他們應該多方面地積累材料,但僅僅注重讀還不夠,我們還要加強“背功”。著名作家巴金言:“有幾百篇文章熟爛于胸,就好比打仗時有千軍萬馬在身旁,召之即來,呼之即出。”小學生正處于記憶的黃金年齡,就應該讓他們多讀多背,積累材料,特別是一至十二冊教材中,所有提到的要求背誦的篇目。如果學生都能按要求背下來,這對他們來說會是一筆了不起的財富。所有這些內容被學生“剪碎”,然后再與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生活進行組合、取舍、改造,會爆發出思想的火花,會有源源不斷的富有個人魅力的習作涌來。
學生學每學一篇精美的課文,都可以對學生進行“讀”“背”“寫”的訓練。如學習《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時,可首先讓學生積累精彩的詞語,如“細雨如絲”、“貪婪”、“甜津津”等,然后讓學生熟讀,背誦全篇課文,并抄寫2、4、5段,具體感受文章的美,最后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種自己喜愛的水果。有的學生就這樣寫道:“漾漾春雨,細細的、斜斜的,喚醒了沉睡中的葡萄樹,它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葡萄樹上長出了蔓,讓人驚奇的是這些蔓似乎有著我們看不到的眼睛,能夠快樂的尋找木條搭的架子……”還的同學寫道:秋風吹過,陣陣濃郁的梨香飄來,摘下熟透的大梨嘗嘗,嘿!酸甜可口,一不留神,那甜美的汁水就淌得滿臉滿手……
三、多媒體、逼真情境、寫作相結合
每一篇出色的文章都有匠心獨具的地方,或遣詞造句、或布局謀篇、或思想感情,這些都給學生的寫作起到了極大的示范作用。如《媽媽的愛》這篇文章,以真摯感人的事件、微妙的生活細節描寫,表現了媽媽對子女的無微不至的愛。這篇文章的描寫手法對學生的習作是一個很好的范例。要求學生寫媽媽對自己疼愛、關心的事情顯然是非常簡單的,但對一些小小的細節學生大多沒有具體印象,如果要寫,也只是生病喂藥、下雨送傘等一些老話重提的舊事,沒有新意。因此老師可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錄像片斷:一個寒冷的夜晚,孩子在床上睡覺,一會把胳膊露出來了,媽媽接著放進去,一會孩子又把胳膊伸出來了,媽媽又放進去,如此,反反復復,媽媽竟然一宿未睡。具體動人的畫面,真摯感人的場景,再加上《世上只有媽媽好》的音樂,學生的記憶之閘一下子打開了,表達欲望空前強烈,寫出的文章令人感動。
如《西江月》這首詩,本是中學的課文,在一節文學課上,我領著學生欣賞了,沒有多余的語言,只是根據詩意做了多媒體課件,逼真的動畫效果使學生仿佛進入了作品所描述的情景中,學生不由自主地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佳句脫口而出。
實踐證明,教師如果在實際教學中做到這“三結合”,就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邵麗紅,山東寧陽縣現代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