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聽、說、讀、寫的有機結合,融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為一體。學生作文存在著條理不清,表達語無倫次、主題挖掘不深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作者思維混亂或是思維面過窄,這些都是學生作文結構不當的表現。
一、思維在作文結構中的作用
一般說來,寫作水平高的作者,其思維能力也必定強。優秀的作者往往能夠按照一定的思維順序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規律分析問題和認識問題,對客觀事物下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功夫,從而把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見解有條不紊地表達出來,使讀者能夠清晰地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感受作者的智慧之光。只有開闊作者的思路,寫作時思維才能敏捷,揭示主旨才能深刻。
二、明確認識文章的結構及一般規律
文章結構是指文章的構造、間架及層次順序。文章的結構系統包括:外在結構(形式結構、內容結構)和內在結構(表現結構)。形式結構包括標題、正文和尾署(有的文章無尾署)等部分,由它們構成一篇文章。內容結構則表現在層次上。文章的內在結構,在記敘和抒情性的文體中,體現為“線索”,在應用性文體中,一般體現為“脈絡”。
在記敘性文章中,線索大致有三種類型:第一,以時間先后為序安排材料,完整而詳略地寫出事物發生、發展和結束的全過程。這種安排材料的方法,多用于以記事為主的記敘文,如柯巖《漢堡港的變奏》。第二,以空間位置變換為序安排材料。這適宜于表現并列的現場、景物等,常用于寫游記一類的記敘文,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第三,按事物性質的區分安排材料。記敘某個人物,由于材料之間不便于采用時空為序的方法,于是便根據材料性質的區分安排記敘順序,如魯迅《紀念劉和珍君》便以作者“悲”與“憤”兩股感情的交織為線索組織安排材料。
在說明性文章中,說明順序大致有三種:第一,按事物的構成特點安排材料,如黃良才《黃鶴樓》。第二,按事物發展的次序安排材料,如葉圣陶《景泰藍的制作》。第三,按事物的邏輯聯系安排材料,主要適用于說明抽象事理,如王谷巖《眼睛與仿生學》。
議論性文章一般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順序安排材料。提出問題的部分稱為“引論”,主要任務是提出中心論點或解題,介紹涉及論點的有關內容等。分析問題的部分稱為“本論”,主要任務是分析引論中提出的論點或問題。解決問題的部分稱為“結論”。本論部分是文章的主體,安排材料的方式主要有并列式、遞進式等。
三、在選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作文構思能力
文體的結構形式是有規律的,但不同作者的不同的文章結構形式是千變萬化的。分析優秀作品的結構,有助于我們學習、模仿、借鑒、創造。分析文章、作品的結構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在課堂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分析教材選文的結構特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根據不同的寫作目的,安排材料順序。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是一篇寫人記事的復雜記敘文。本人在分析這篇典范之作的結構時,先讓學生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經過討論,全班學生一致認為第一、二兩個自然段為第一部分,是對廉、藺二人的簡介,接著以時間為順序,分別寫了“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三件事。依此歸納出文章的主旨在于贊揚藺相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愛國主義精神。本人發現,學生沒有準確把握住文章的線索,于是抓住要害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第二自然段符合人物簡介的基本要求嗎?”通過再讀,他們認為第二段只交代藺相如“為宦者令繆賢舍人”,如果是簡介,則應介紹他一生中最高的官職。再仔細推研,發現本段與緊承的“完璧歸趙”故事是統一的一個整體,從其首尾看,寫的是藺相如社會地位由“舍人”變為“上大夫”。找到這一突破,則文章的線索便很快理清了——這篇人物合傳以人物間社會地位變化為線索,以人物間矛盾的產生、發展及解決為核心,揭示了“內部團結才有強大的力量,才能不為人所欺”這一主旨,這是司馬遷以史為鑒的目的所在。藺相如正是站在這一高度看問題,才能不顧生命危險,敢于與秦王作面對面的斗爭,而對于廉頗的“惡言”,卻寬以待之,這種高尚的愛國精神感染了廉頗,使之知錯而改。
經過引導,學生不僅搞清了文章外在的結構,認識了閱讀和寫作復雜記敘文繁雜的材料需要找準核心線索,而且感受到了文章內在的“文氣”,精神為之一振。
要使分析選文結構的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還應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結構教學形式的變化,主要應根據不同的文章的特點,體現在板書的設計上,既可用提綱條款式,也可設計多樣圖形。如,教學碧野的《天山景物記》時,可要求學生根據“游蹤”畫一幅天山景物分布的剖面圖:

剖面圖畫完后,便可提問:“天山只有兩座山峰嗎?”“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材料?”通過思考、討論、分析、總結,學生可以從中體會到寫作復雜記敘文時應如何進行材料的剪裁與布局。
在講授議論文時,更需要教師深入分析選文論證的邏輯順序,并將這一順序用清楚明了的圖式將推理過程展現于學生的眼前,以引導學生領會、掌握議論文的一個鮮明的特點——邏輯性強,而這一點正是學生寫作議論文時明顯的薄弱之處。
如,教學向尚的《笑臉猶如解語花》時,可以通過下圖剖析其推理過程:

在分析選文結構時,教師應始終抓住“學生懂了多少”這一關鍵問題,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盡量讓學生自己去“尋”,教師少“給”。教師抓住關鍵之點給予“啟”,使學生悟出其中奧妙,從而通過閱讀分析選文獲取作文結構的能力。
四、結合選文教學指導學生寫作
作文教學最終要落實到“寫”上,教師在分析選文前后應及時布置相關體裁的作文,或要求學生改變選文原有的結構進行改寫,并比較其優劣,讓學生在模仿中鍛煉結構謀篇的能力,最終寫出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作文。
如,在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之前,筆者先布置學生寫作一篇反映家庭生活氛圍的記敘文——《瞧這一家子》。在課文講授分析后(上文已作介紹),要求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或重寫。經過修改,許多學生的作文便顯示出結構合理且文筆生動的特點。在表現手法上,由枯燥的介紹變為生動的描繪,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生動活潑的生活場景。
在議論文寫作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就事論事羅列事例。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在寫作之前先列寫作提綱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如寫作《逆境與成才》,學生必須明白論題要求論證的是“逆境與成才的關系”;“逆境”與“成才”是對立統一關系,論證時應闡明“逆境不利于成才”、“逆境有利于成才”兩個并列的問題,需要進一步闡明“怎樣才能在逆境中成才”,最后可號召人們“勇于在逆境中成才”。
說明文的寫作順序通常按事物邏輯聯系來安排材料。指導寫作時,要引導學生注意事物之間的關系,將材料分門別類,并圍繞一個中心按一定的邏輯聯系起來,把整體說清楚。抽象事理的內在邏輯是有規律可循的,或由表及里,或由因及果,或由主到次,或從現象到本質,或從整體到局部等。
常言道:“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作文構思教學也一樣,在教學中應根據寫作的文體、材料、主旨及作者寫作語言表達習慣等因素,進行靈活指導。指導重點應放在訓練思維上,因為較強的思維能力,不僅能夠提高學生作文的有序性和深刻性,而且對他們處理復雜的學習、生活及工作上的問題也將有很大的幫助。
(凌春迎,福建福州工藝美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