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藝理論家李漁在《閑情偶寄、詞曲部、大收煞》中談:“場中作文,有倒騙主司入彀之法,開卷之初,當以奇名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放棄去”此語詮釋了文章寫好開頭的重要性。
綜觀文中優秀之作,特別是議論文,其開頭無不精彩紛呈,扣人心弦,把它們總結就可以發現,其中有幾種類型出現頻率特別高,也特別受歡迎,現加列舉分析,以饗讀者。
一、正向入題 開頭就與文章的中心論點保持同一方向,直截了當地提出論點。一無遮攔,具體方法是,論點是什么就講什么,不枝不蔓,這是議論文開頭的最基本的方法。其特點為,開門見山,一語道破,切題快、觀點明確。如:
《智慧大于力氣》
力氣是有限的,智慧則是無窮的。做一件事,往往用力氣不能取得成功,用智慧卻能達到預想的目的。
二、反向入題 即論證的觀點與傳統的、一般人的觀點相對或相反,而那種觀點從某種角度上談又沒有錯。為了不致引起誤解,作文開頭先“反向”肯定那種觀點,然后再回頭提出自己的見解。其特點為,這是一種“反彈琵琶”的寫法,常用來寫感受獨特,具有新意的議議文開頭。如:
《成功與失敗》
人們常說,“失敗及成功之母”。這句話確有道理。但反過來說:成功則為失敗之母在某種情況下,卻也不錯。
三、設喻入題 即在作文開頭先敘述一個故事,一則寓言,或者一段笑話,(古今中外,甚至可以自編)作為譬喻,然后從譬喻引出總結論證的中心論點。其特點是,提出觀點順理成章,論點未經正式論證,已有立足之根基,但敘述要生動感人,簡潔精到,能說明問題即可。如:
《積累以成學》
東漢時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名叫陳蕃的少年,獨居一室而庭院齷齪不堪。他父親的朋友薛勤見狀批評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針鋒相對地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問得好!沒有一屋,又哪能有天下?同理,不積累點滴知識,也就不能為學問。
四、引言入題 名言、警句、俗語、諺語等,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都是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名言,把他們放在開頭,用來顯示文章的觀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落筆有聲,震人心魄。但引言必須與中心論點保持一致,不可南轅北轍,敘述要準確、精煉,最好在引言之后加上一點闡釋。如:
《為者常成 行者常至》
春秋戰國時,齊國國相宴子有句話:“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說,只有不斷地去做,去實踐的人才能獲得成功;只有不斷前進的人,才能達到目的地。
五、設問入題 有問就必然有國思考,如果你的問題問得非常有意思,問得非常有技巧,就必然會引起讀者的興趣,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入題快,吸引力強,要求是簡潔明了,直接點擊文章的觀點,不拖泥帶水。如:
《說美》
人總是愛美的,然而什么才是我們要追求的真正的美呢?
碧綠如茵的草坪,五彩繽紛的繁花,秀麗奇艷的山水,月明星稀的夜晚……這是大自然的美,它能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受、陶冶人的性情,自然美是我們所追求的環境美的一部分,但這不是主要的美。那么什么才是主要的美呢。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得好,“美是生活”。人們生活中美的語言,美的行為,美的心靈,美的生活方式,這些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最主要的美。
六、假設敵式 它的基本格式就是用“有人說……”引出一個錯誤觀點。用“我認為……”亮出自己要樹立的觀點。如:
《簡筆與繁筆》
①從來的文章學家都提倡簡煉,而列繁冗拖沓為作文病忌,這誠然是不錯的。然而,文章的繁簡又不可單以文字的多寡論……簡筆與繁筆,各得其宜,各盡其妙。
②從前有人說,做學問,寫文章,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那就是義理、考據和辭章。我們現在可以借用這種方法來談談文章的問題。
例①以“從來的文章家”有缺陷的觀點起筆,引出自己的觀點。例②則是以前人的話題引出自己的話題。這種方式簡單易學,但要力戒機械,不能簡單弄成“有人說……,我認為……”的格式,要把語言稍作變通,婉轉地完成這種組合。
七、類比入題 即在文章開頭,擺出一個或幾個屬性相類似的觀點或事物,通過類比,提出自己的論點或要議論的問題。其特點是,能使抽象的論點或論題形象化,鮮明化,同時也具有設喻入題的優點。如:
《不要因咽廢食》
因噎廢食的人是呆子;因跌止步的人是傻子;因為有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入侵反對艱苦樸素的人,無疑也是一種疾人,或者說是呆傻者。
八、釋義入題 即在文章開頭就將標題或有關概念的含義進行解釋,通過解釋暗示自己的觀點。如:
《談“韌”》
在漢語中,標示“堅實”這樣性質的字不少,標示“柔軟”的也很多。可是既標示“堅實”又標示“柔軟”把這對立的性質統一在一起的字就不多了。
“韌”就是這樣一個。在字典上解釋“韌”,又柔軟又結實,不易“折斷”。“韌”是一個耐人深思的字。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文章起頭最難,因為起頭是選定出發點。以后層出不窮的意思都是由這個出發點順次生長出來,如萌芽發生在干枝葉”。由此,學好議論文開頭的意義自不待言。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模式化的東西容易僵化人的思想,在學習的時候大膽創造,才是學業漸進的基本條件。
(陳克巨,山東滕州市鮑溝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