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在閱讀時,許多學生囿于固有的知識結構,常有“溫故”的心理,不能鑒賞性、比較性、研究性地閱讀經典作品和時尚作品,不能做到“知新”,未能實現主體性閱讀的真正意圖。我認為,這主要是學生的閱讀策略存有問題。
結合多年的閱讀教學和實踐,我提出“無底棋盤”的閱讀策略。接受理論認為:開放的文本就象是無底的棋盤;學生的閱讀是在無底棋盤上進行的游戲,游戲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真理,而只是“閱讀”本身。這就是說,閱讀看重的是閱讀過程,強調開放的過程中寓有閱讀理解的多樣性。只有閱讀策略的正確指導,才能使閱讀主體激發閱讀興趣,調節閱讀情緒,拓展審美視野,運用創造性想象和感知,體味閱讀創造的快樂。這是閱讀對尋求真理的一種放棄。
二、“無底棋盤”閱讀策略的理論基礎、定義及特征
(一)“無底棋盤”閱讀策略的理論基礎
布法羅學派閱讀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個性自身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改造”,“每個人在閱讀中都是利用文學作品來象征自己并最終把自己復制下來。我們借助文本養成自己獨特的欲求樣式和適應樣式。我們同文本相互作用,使文本成為我們自身心理結構的組成部分,而在闡釋文本的時候又使自己成為作品的組成部分”。
相互作用閱讀理論指出,閱讀過程是同時使用各種感覺和非感覺信息的過程,是各種信息平行加工相互作用的過程。它強調了閱讀過程中信息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的傳遞以及自上而下、高層對低層的交互影響。同時,羅森布拉特提出的交易閱讀模型理論強調閱讀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是閱讀主體理解課文表述的涵義和創造性理解作者表述的意義的過程。
(二)閱讀策略的定義
閱讀策略是在閱讀情境中,閱讀者對閱讀任務的認識,對閱讀方法的調用和對學習過程的調控。簡言之,是閱讀的執行監控系統。在具體的閱讀過程中,調節和控制閱讀的執行監控系統的因素很多,這就有必要對閱讀策略進行優化,以便提高閱讀主體的閱讀執行水平,保證獲得高質量的閱讀效果。“無底棋盤”的閱讀策略就是最優化的執行監控系統。
(三)“無底棋盤”閱讀策略的特征
既然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種運用學習策略的活動,那么,閱讀主體的閱讀過程也可以是一種運用閱讀策略的活動。學會閱讀是學會學習的必備要素之一。“無底棋盤”閱讀策略的形成和發展,既是閱讀教學的全面探索,也是閱讀目標的具體體現,還是閱讀過程的特殊性使然。
特征一:交互性
所謂交互性是指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和文本的互動與交流,是不斷理解和動態解讀。伊塞爾說過,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闡釋學去發現的神秘之物。在教師—文本—學生構成的具有交互作用的共同網絡中,學生與文本的交互尤為突出:閱讀、賞析、理解、闡釋,就像是無底棋盤上的游戲。
特征二:生成性
所謂生成性是指閱讀過程是正在發生的動態的、無休無止、持續不斷的過程。它表明:“無底棋盤”閱讀是有別于經典閱讀的,因為后者是過去式的閱讀,是已成性的閱讀。
特征三:主動性
所謂主動性是指閱讀過程是閱讀主體的主動參與、自主掌握的主體性活動。鑒賞性閱讀、比較性閱讀、研究性閱讀和主體性閱讀都是主動閱讀的表現。這可使閱讀主體感受閱讀的情趣和規律。
三、“無底棋盤”閱讀策略的嘗試
工具價值觀下的閱讀教學理念認為:文本的意義已由作家預先設置在作品里,閱讀就是用最簡潔的途徑理解作品,直達作家的旨趣。這樣的閱讀過程中,讀者是一個被動的受教育對象,其任務是聆聽和接受。閱讀策略成了不展示讀者生命意志,不體現個性精神的科學策略。
一切閱讀要遇到的首要問題是面對一部文本時要以什么態度來閱讀。“把文學作為文學文本來讀”,這是閱讀主體應樹立的閱讀態度。只有具備這樣的閱讀態度,師生才能進行分階段的閱讀策略嘗試。
金元浦先生依據文學解釋學的理解、闡釋和運用三個基本范疇,把文學閱讀分為三級階段:一級閱讀,審美感知的理解閱讀視野;二級閱讀,意義反思的闡釋閱讀視野;三級閱讀,意義融合的歷史重建和集合的閱讀視野。據此,我提出感知、體悟、創造三個閱讀層面。這三個層面是對話交流、共融共生的關系,是感知中有體悟,體悟中有創造。這對實現主體性閱讀具有重要意義。
(一)感知:文本的接納
接受理論認為閱讀是文本意義的生成過程,那么“藝術過程中最先發生的是感覺的形成”。感知,作為人對世界的聯系,是主體對世界所傳遞出的信息接納,并由之喚起的感官愉悅。從閱讀角度講,是解讀主體對文本感性存在的整體直觀(或直覺)把握。
在閱讀教學中,我讓學生時時記下閱讀后的“初感”。這種“初感”是文本激發出的生命震顫和對文本的直覺透視,這是一種新鮮而奇妙的主體性喚起。為了保持這種“初感”,教師有必要鼓勵學生采取顛覆式的閱讀方法。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文本閱讀極易受時評和史評的影響,使學生形成定勢,失去對文本的自我理解。“無底棋盤”的閱讀策略主張:閱讀主體要采用顛覆的閱讀態度,走出名作的定評和名家的時評,保持閱讀感知力,調動自己的人生體驗,貼近作品,品讀作品,并和作品交流,用自我的感知去顛覆時評和史評,發現新意,應和作品所展示出來的生命體驗。這是對閱讀初感的保持和維護。
在感知階段,無論是默讀、誦讀、跳讀、都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而且還是學生達到感知、凸顯閱讀初感的完美形式與過程。我們肯定“初感”就是為了保護學生尚顯脆弱的閱讀主體性。在這個階段,教師要講究“鋪墊”,淡化學生剛剛接觸作品時感知的目標意識、充分顧及到學生的個性體驗、閱歷甚至情感體驗的限制、充分顧及到文本情感與學生情感、心理上的距離與悖逆,引導學生打破日常生活中由認識達成歸類的理性思維。
(二)體悟:自我的關注
文學名著的閱讀強調過程性、親歷性和自主性,強調讀者在閱讀中個性化的獨特生命體驗。這實際上是閱讀主體在閱讀的過程中肯定自己、把握生命的意義。
伊瑟爾的游移視點(wandering viewpoint),指出讀者在脫離現實中的對象世界后進入虛構文本,在閱讀中不斷進行自我分離,依閱讀的時間流進入文本各視角去逐次體驗對象,以對象的視角去體驗藝術中的生活所留下的審美活動的軌跡,是閱讀中讀者如何實現文本的方式。它克服了外在的(讀者—文本)關系,也克服了讀者絕對論和文本絕對論的偏頗,探索了一條由讀者從文本內部展開雙向交互作用的生成意義的批評途徑。
美國學者菲希認為:文學是讀者閱讀過程中的體驗,是讀者心中的文學;讀者有萬能的解釋權。確實,閱讀主體在學習穆旦的現代派詩歌時,會感到一個詩人不僅用頭腦思想,他還“用身體思想”。
(三)創造:個性的升華
閱讀中的創造是閱讀主體對文本九曲幽徑的發微探幽,是填補文本空白與未定性所達到自身體驗頂點的閱讀效應,是主體相應藝術感覺的參與與感應、共鳴與交流。
直覺使我們創造生命,從而使我們成為藝術家,藝術家成為我們。藝術作為什么的直覺,是那“不可預測的形式的創造”,“因為藝術以創造為生命”。藝術的美就孕育于這種直覺的創造性生成之中。
文學解釋學認為,文學的闡釋是從根本上說是傾聽語言,并給予語言以各種可能性。這其中,是語言的多重負載誘惑著人們去固執地尋找文學的“意味世界”。這個世界中情感的凝結,過濾的記憶,人生的頓悟、理性的臨照以及心理的高峰體驗。于是,閱讀成為一種創造。當閱讀主體和文本視野相融時,閱讀主體的精神得到調節,情感得到凈化,個性得到升華。他們可以把自己親身感受的閱讀創造向別人傾訴、交流,可以把自己體驗到的圓融之境向別人敞開,與別人分享,以求溝通和理解。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復述”、“點評”、“談話”、“討論”、“書評”等都是展示閱讀創造的多樣舞臺。
閱讀是項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個體精神活動。它可讓人了解世界、思考人生。這是一個閱讀主體自我觀照、自我完善的心靈路程。因此,“無底棋盤”閱讀策略主張閱讀過程的開放性、生成性、主動性,強調閱讀感知、體悟、創造三個層面。這既可開闊學生閱讀視野,強化學生懷疑精神和創造意識,又可促成教師的角色轉變,使其從解疑釋惑轉為閱讀過程的參與者、合作者與引導者。
(于保泉,山東東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