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改革給語文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它的施行,使語文從政治的、文化的捆綁中解放出來,還語文本應有的人文主義的面貌。如新教材重視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加大了文學選文的比例。除此之外,我感觸最深的是新教材重視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標明確提出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師生間應平等交流,真誠相待,學生應合作學習。所以實施研究性學習勢在必行,促使我身體力行的是一次聽課。
一次偶然的機會,聽了兩節相同學生但反應截然不同的語文課。一節教巴金的《燈》,美文不再美麗。它變成了吞噬學生時間的可怕的惡魔。一節課竟會如此漫長,我不寒而栗。那繁瑣的一問一答,總想把學生納入自己的思維軌跡。整個教學都有我自己的影子。以前我經常責怪學生的無情,因為我一直認定我是一位認真負責的老師。備課,改作業幾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連星期六、星期天也經常坐在電腦桌旁備課。備一節課可謂翻箱倒柜,找遍所有手頭資料,往往滿心歡喜走進教室,卻經常帶著一顆受傷的心走出教室。因為孤掌難鳴,因為學生默無聲息。另一節是一位教師上的《勾踐滅吳》,教師要求學生就《論勾踐滅吳的外交內政策略》這個課題研究這篇文章。依舊還是這些學生,但學生在教師指引下,卻饒有興趣地研究了三十六計在本文中的運用及勾踐大差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我也融入其中,竟也討厭起這不期而至的鈴聲。這時我才發覺我的學生并非無情。刻骨銘心的體驗使我堅信,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每一個學生都很聰慧,如果教師不能把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調動起來,學生自然就成了“瞌睡蟲”。
為了徹底改變學生是接受知識的容器這種舊理念,改變教學中繁瑣的一問一式,我查閱了大量關于研究性學習的資料,并認真研究,力圖找到適合于我們學生實施的具體方案。我覺得目前研究性學習已經由專家的理論探索向學校具體的教學實踐發展,但我總覺得不少學校和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存在一個比較明顯的誤區:即研究性學習就是做研究課題。于是,學生和教師把很多精力花在遠離教材的課題上,貪大求遠,不切實際。比如,有些老師要求高一學生寫《加入WTO對中國汽車行業的影響》《愛因斯坦研究》《論<史記>與中國文學發展的關系》等專題論文。這些題目就是讓多年從事研究的專家寫一本厚厚的專著,也未必能談得清楚。中學生寫起來必然是摘抄一點介紹性的現成資料,泛泛而談,以此來敷衍老師布置的任務。這樣的“研究”既脫離學科學習的正常秩序,又脫離學生的實際能力,幾乎實現不了研究性學習應有的價值,而我認為對于普通高中而言,由于受學生本身素質及學校各方面條件的限制,研究性學習的主戰場應該在課堂,教材可以作為我們直接研究的對象。我們與其舍近求遠尋找課題,還不如把研究精神和方法結合在日常學習中。
研究性學習的實質是問題意識的培養。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帶著更多問題,而非更多答案去生活。”處在信息時代,人們更加重視“問”了。因為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評價標準已經發生了變化,創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更多的已有知識,而是主動地發現、探索、體驗和解決問題,從而具有獲取新知識和利用知識進行創新的能力。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能力的基礎,教育先哲布魯納的所謂“用自己的頭腦來獲取一切知識的一切形式”,重點是用學生的頭腦去完成學習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學習者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的教學絕不應僅僅把知識的結果告訴學生,把人對事物的原始認知過程作簡單的處理,這樣不僅歪曲了知識和自然的本來面目,還勢必從認知結構和方式上把學生引入歧途,使學生的智力投入局限在遠離科學本質和經驗的狹小范圍之內。沒有問題,就意味著學生的心智空間處于窒息狀態,就談不上思考和感悟,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就不可能產生。語文學科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問題意識得以培養的條件。因為語文教材是信息豐富的問題源。新教材需要解決的不單是字詞方面,還包括課文內以及由課文引發至廣闊的社會文化之中的諸多問題。所以問題意識的培養就成為提高目前高中語文課堂效率的最好切入口。問題是指一種障礙,是給定信息和目標之間的認知間隙;這個障礙需要克服,并且需要創設良好的刺激情境。教師找出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認知障礙,激發他們進入一種既困惑又新奇,既痛苦又充滿信心的思考之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個產生問題的刺激情境,并引導學生去縮短或彌合差距,即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有關專家認為,根據問題內容可將問題分為低級型、中級型、高級型低級問題是由他人呈現的問題,解決的方法是已知的,解決這類問題,學生只需記憶;中級型問題也是由他人呈現的問題,可解決的方法和結果是未知的,解決這類問題,學生需運用推理;而高級型問題是由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解決這類問題,不僅靠記憶和推理,還須運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教師應努力引導學生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入最高境界,要學生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教師應該首先成為問題的專家。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求變,給學生創設一個處處充滿刺激的環境。每一篇課文的切人點都不同,使問題的鋪陳呈現出隨機性,讓學生感到不可預知,師生共處于一種被激活的狀態。
經過多次嘗試,我發現不同文體的文章都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不過,問題 情境設置辦法稍有不同,現就具體做法闡述如下:
(1)針對現代文,我們可以根據單元要求設置研究課題。如上《瑣憶》這篇文章,我一改以前的一件件小事自己講的上法,而是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這篇文章。要求學生自主地獨立地學習文本,并把自學的感受和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這種閱讀是以作者和作品為中心的“還原性閱讀”。這以后,才有以讀者為中心的鑒賞性閱讀,學生可以就作品內容、語言、藝術特色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中學生閱讀的最高境界,可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精神。需要注意的是自讀之始不借助任何資料和任何信息,讀過之后反思讀書所得,隨后借助相關資料深入鉆研課文。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形成自己的閱讀感受。自讀之后,由五個同學組成一組,每組成員都要共同合作解決這篇文章要求解決的三個問題。第一,請你用言簡意賅的語言概括七件小事;第二,找出本文中你不懂的問題,先小組討論,如不能解決,由一個同學執筆寫在紙上交給老師,老師組織討論。第三,用三十個字概括魯迅先生的品質。我強調學生必須要學會與人合作,與人合作是現代人必備的能力,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可以使你在思想碰撞中超越自己的認識,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一側面,從而修正、調整自己的見解,形成更豐富、更完善、更深刻的理解。老師看看哪一組同學能獲得優勝,哪一組同學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最強,哪一組同學能獲得優美的禮品。任務宣布完畢后,學生圍坐一圈,教師里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熱鬧的讀書聲討論聲。討論時,學生們把平時放在一旁很少問津的參考書工具書都拿出來。這時教師輪流做每一小組的坐客,傾聽學生的想法,洞察學生這些想法的由來,收集學生共同的問題,為自己解學生的共惑做準備。在概括七件小事要點時,每一組都紛紛報出自己組所概括的,并且非常大膽地指出自己這一組比其他組的高明之處。有比較才有鑒別,才有發展。以前我也上過這一課。以前的上法是學生讀一段,然后請學生概括一段。結果沒人舉手或站起來啞口無言。因此我覺得埋怨學生還不如改變自己。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是我備課時都沒有想到的。學生想的深,想的細也是我始料不及的。學生對魯迅先生的品質概括之全面也是我始料不及的。總之,激活了學生就等于激活了你自己。你會從更高處去審視學生,審視你自己。
有時我們還可以做到一篇文章抓住標題去探討。如教《外國散文兩篇》,課前布置學生去圖書館去找列夫·托爾斯泰及喬治桑的名作來讀。上課時我發下有關兩位作者生平補充介紹的材料,要求學生探討兩個問題:為什么說托爾斯泰的墓是世間最美的墳墓?冬天之美美在何處?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并且由一位學生執筆寫評論。第二節課上臺發言。由學生無記名投票選出優勝組。學生精彩的發言使我覺得他們個個都是小評論家,他們吃透教材的能力遠不比我差。現舉一例:有一位學生寫喬治桑的冬天之美美在何處,她這樣寫;“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追求的是外在美,但更多的人卻在尋求精神之美。本文作者喬治桑一生坎坷,4歲喪父,13歲進入修道院,18歲與一位少尉結婚。但丈夫卻是一位游手好閑,只愛玩的鄉紳,這使她十分厭惡。她只好將希望寄托在鄉村的大自然中。人們想象中的冬天是嚴寒肅殺的,但作者筆下的冬天卻是如此富有神韻。一種無法抗拒的生命力在蔓延。每一句話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個動人的故事,一種飛翔的思緒……真正的美是無需修飾的。不僅景美,而且人更美。漫漫長夜,一家人圍爐而坐是一種極大的幸福。
如今城市的方格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樓上樓下的人未必都認識,暖暖的的人心就這樣被凍結了。原本生活在喧囂里的人們如能感受一下冬天之美……”她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并且能聯系自身的體驗,她的文章本身就是一篇美文。
確立研究課題有時可以采用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是將課文中的重難點問題或課后的思考題轉換成研究課題。如《荷塘月色》的課后練習“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說說為什么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就可以把這個問題作為小課題進行研究。有些美文最忌支離破碎地講解,美文需要讀者不斷地誦讀,去體悟。我們就應該放手讓學生去讀,然后談體悟。如《我的空中樓閣》,我在兩個班作實驗。一個班我把思考題寫在小黑板上,然后按部就班地解決這些思考題。另一個班請學生誦讀,抽學號,談自己最欣賞的語段。從課堂氣氛來看,第一個班死氣沉沉,不僅學生懨懨欲睡,連我自己也有一種欲出教室的沖動。另一個班充滿刺激,學生談,教師畫龍點睛地點評,道出學生未賞析到或賞析不全之處。學生笑語接連,掌聲不斷。從當堂測試情況來看,第二個班正確率遠遠高出第二個班。
(2)不僅現代文教學可以搞研究性學習,文言文教學也同樣可以。如《鴻門宴》這篇文章,文字淺顯、故事性很強,我就摒棄了傳統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譯的常規教學,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書去理解,去翻譯。然后分組討論各段中特殊句式詞類活用等語言現象。討論完畢后推薦學生去板演,教師和學生共同予以訂正。在分析課文內容時,我專門抓一個點,即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劉邦和項羽的性格,并且要從課文及劉邦和項羽本記中找出論據加以證明,最后由每組的代表作總結性陳詞。學生對這兩位人物都很感興趣,搜集了大量課內外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如項羽巨鹿之戰中破釜沉舟的故事及垓下之圍的故事;還有劉邦和項羽都曾見過秦始皇出游盛況時各自說過的話等等來證明劉邦的圓滑、項羽的狂妄直率。說者滔滔不絕,意猶未盡。不少學生反映老師這課上得好,而且從期末聯考這兩個文言語段的得分率看,學生的得分率很高。除此之外,我們還應嘗試由課內向課外擴展。在講莊子《逍遙游》時,我就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莊子的道家思想與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什么異同?(談出一點也行)莊子或世間的人能不能達到徹底的逍遙,為什么?這些問題看起來有難度,特別是對高一的學生而言,但實踐的結果表明,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刺激下,思維異常活躍,不少同學思考問題由此及彼,很有深度,回答問題的內容相當精彩。所以,我認為文言文在解決了字詞句之后也可以通過研究性學習得以異彩紛呈。
(3)利用研究性學習,上出詩韻來。
很多老師反映學生不愿意讀詩,不愿意背詩。但是我想只要我們的問題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是要讀,要背。如《孔雀東南飛》這課,我要求學生自讀之后,以小組為單位提出疑難問題。學生有幾個問題提得相當好。重點問題摘要如下:焦母為何一定要拆散這一對情深似海的鴛鴦;古代不是提倡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嗎,古代計時到底是怎樣規定的。一節課圍繞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很多學生找了課本及課外材料論證。大家你說我說,連平時從未舉過手的同學也說得頭頭是道。討論之后要學生去讀去背,學生都很愿意。現代詩亦然。如教《我愿意是急流》,我就要求學生比較舒婷《致橡樹》,研究中西方不同的愛情觀。
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高中生活是忙碌的,單調的。學生起早貪黑,每天來往于學校和家庭兩點一線上。作為語文老師,同時又是班主任,就有義務有責任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我利用研究性學習,開了幾堂別開生面的班會課。中秋佳節前一個星期,我想中國寫月的詩文歌曲多如星星,為何不利用這良辰美景激起學生誦讀古詩文的浪潮,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教育學生愛國愛鄉愛親人愛朋友?于是我決定于中秋節在操場上召開以賞月為主題的主題班會。提前一個星期,我就請學生準備背一首寫月的詩或學唱有月的歌,或者可以合編跟月有關的相聲話劇,或者有感情地朗讀寫月的文章。那一個星期,學生們活躍在各個圖書館閱覽室和各大書店。中秋節那天晚上,月光皎潔明亮,我們席地而坐。文娛委員把一個個節目單折成一張張小紙條放在小汽球中,然后擊鼓傳花。當鼓聲停止時,傳中者自己去選汽球,然后把汽球踩破,拿出里面的小紙條,然后按紙條上的要求去表演節目。或唱或跳,或背或誦,中間還穿插有獎競猜及非住校生給住校生送月餅,大家一起吃月餅的活動。整個會場洋溢著熱鬧和諧的氣氛。通過這次古詩文的研究性,激發了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認識到思鄉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并且還使同學之間的友情得以加深。同學們相約五年后還要相聚在此處回首往事。
除此之外,我覺得高中學生處于生長發育時期,他們對異性容易產生好感。男女同學之間傳遞小紙條,相約一起吃飯、逛街、男同學護送女同學回家等現象屢見不鮮。如何幫助學生正確處理早戀,教育學生應以學業為重,不要過早涉入愛河。一般的說教起不了作用,反而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事情會越演越烈。解鈴還須系鈴入,還是讓學生自己來解決。為此,我給學生一個研究的專題:早戀利大還是弊大。給學生兩個星期準備,并且我還利用班會課帶學生去閱覽室專門查找相關的資料。同時還充分征求學生的意見,把以為利大的學生歸為一組,把以為弊大的學生歸為另一組,讓他們抽簽決定正反方,舉行一場辯論賽。結果正方不僅利用網絡上、雜志上的大量事實和理論論據來辯駁,而且還選用了身邊發生的事及自己的親身體驗,使對方無懈可擊。整場辯論賽高潮迭起,掌聲如雷。很多學生在隨筆中反映:通過這次研究和辯論,我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中學生,我們不要過早地去采摘那一枚懸在枝頭的青果,因為它又苦又澀。
語文研究性學習打破了傳統語文教師對教材抽筋剔骨的分析,打破了冷漠的知識傳授,而代之以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從語文課本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者就自己關心的社會生活問題自行進行研究。這種方式對于普通高中學生猶為重要。因為普高學生沒有特別好的條件去研究遠離教材之外的東西。教師如能激發學生研究教材的興趣,協助學生制定研究課題,指導研究方式,指導閱讀參考書目,和學生共同探索。這種師生、生生合作所形成的學習氛圍,再加上語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底蘊,其它學科根本無法與之匹敵,這正是研究性學習在普高語文教學中獨具魅力和應該大力推廣的原因。
(項淳秀,浙江省瑞安市隆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