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的鑒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翻開古代文學作品,捧一杯香茶,味“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賞心怡情;靜下心來,品一曲《枉凝眉》不禁讓人潸然淚下;想到《漏斗戶主》“陳奐生”,則為現代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啞然失笑;再想到《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慳吝人》中的阿巴公,《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心中忽然充塞了一種急于品讀的欲望。語文教學對學生來說,最希望滿足的正是這種閱讀帶來的愉悅,這份美是渾然的,無論是作品的語言還是思想,無不浸潤著生活的智慧與幽默、美感與哲思。
學生與生俱來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索的精神,思維活躍,創造力旺盛。在鑒賞作品時讓學生第一時間接觸的首先是文本,越接近本真對作品的解讀也就越真實。不要破壞學生對文本真實的體會,這種體會只有在不斷地閱讀中才能獲得,如何引導學生讀是關鍵。對不同文體可以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
詩歌散文,比較適合反復吟誦,可讓學生整體感悟詩的意境,散文的意境。如“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輕盈飄逸,“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回腸蕩氣?!耙驗樯钋锏募竟澮阎粒律降臅r間已晚,我看見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紅,在獵獵西風撲刺下,磚縫間的野花開始黃枯,基石下的酸棗變了顏色。這時,聽不見秋蟲之低吟,卻在仰天一瞥時,看到了天邊的歸鴻”,發人深省,讓人陶醉。
閱讀古代散文和詩歌障礙比較多。然而讀透了古詩文,會發現古詩文真的別有一番意韻,若能讓學生體驗到這份樂趣,還是得從誦讀中來。“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泳而歸”,這是一幅怡人性情的春游圖,選自《論語·侍坐章》,寫的是孔子所提倡的政治理想,他們認為管理百姓最好的方式是教化,這是儒家的志趣,屬諸子百家散文,學生閱讀時有文言字詞的障礙,若不幫助學生克服這些障礙,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受挫。老師可引導學生借助課文注釋,借助練習冊,借助身邊的工具書,去查閱字詞意思,在琢磨中熟悉這一段文字,當這些問題都解決時,教師再幫助學生,則老師的幫助會起到一種適時的效果。當學生自我克服閱讀障礙時能體會到收獲的樂趣。
長篇小說選入教材,一般是節選,如《林黛玉進賈府》。學生對林黛玉并不陌生,對《紅樓夢》也不陌生,但上過課后會發現學生對這書了解的并不多。那么,作為教師從哪里入手比較合適呢?自己在讀《紅樓夢》時又覺得字字不可刪,句句耐咀嚼,而人物性格復雜,各有自己的性情,即使只賦予他(她)寥寥幾筆,形象也躍然紙上,因此我想對于這樣的選段,不妨讓其成為學生接觸大部作品的切入口,激起他們閱讀名著的興趣,所以老師最好是自己讀過這些作品,并且知道這些作品被成功演繹的經典內容,然后導入豐富的形式。學生在讀完節選內容之后,覺得有一種強烈再讀整部作品的欲望,這時老師就較好地完成了引導的任務。若書店、圖書館已成為學生留連忘返的地方,那將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
當然,選入教材的小小說,也有可以推薦的閱讀方式。比如學生會比較討厭《警察和贊美詩》松散的情節,這時需要對學生作適當的引導,抓住學生的興趣,如教師提醒一下這篇小說結尾是出人意料的,語言是詼諧幽默的,若能讓學生體會到這兩點,作品就耐讀了。《窗》這一類微型小說攫取的是生活的一個片斷,折射的卻是人物豐富的心理世界,這一類的作品學生愛讀,且讀完之后,對人性善惡自會有一番評價,所以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
戲劇作品一般對話較多,這時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這時再慢慢地來體會戲劇沖突如何發展激化的,學生就會有比較清晰的思路,教材中《茶館》、《雷雨》、《威尼斯商人》的授課就可采取這種方式。。
學生熟悉文本的過程是與已學知識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地會發現自己已往所學的知識滿足不了新文本的閱讀了,這時正是學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時候,即所謂的“教學最佳期”。此時教師的作用就非常關鍵了。在課堂上應該維持學生的這種興奮。記得前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對兒童和教育心理學作過研究,關于如何“體現學生自我創造發現”這個問題。學生普遍存在著一個“最近發展區”,即這個發展區對學生思維的發展是最有效果的,要達到這種效果,得給學生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讓學生充滿著對已知知識的自豪,對未知知識的渴求,而這種渴求又在學生能稍微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范圍,教師在課堂上若能幫助學生完成這種跳躍,那么學生獲得的將是莫大的收獲,而在教師本身,也獲得莫大的喜悅,我想這樣的課堂效果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那么就得思考如何幫助學生完成“跳一跳”這個過程。我想可以有三種方式:
一、簡單的字詞理解,引導學生自己去查閱工具書,文意的理解還可以借助課后習題、練習冊上的習題來補充。
二、喚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回憶,完成舊知識的整合。學生的水平會參差不齊,這時盡可能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發揮自己的特色,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完成對新文本的第一次探討。
三、在前兩者都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時,教師再托出自己儲備的知識,隨時等待學生的發現與提問,讓學生儲備完足夠的知識量之后,去打開思路,思考作品的文風文思,去創新升華。
課堂教學,最希望學生創新。那么如何營造氛圍,激發出學生的這種創新能力呢?這就需要教師的水平了。教師上課一般在課前已獲取了不少資料,所以一定程度上已形成了自己的一種見解,但在當學生也獲得同樣資料之后,與他們一起探討質疑,還會發現許多值得思考之處。“三人行,必有吾師”,當老師完成先聞之道的授予之后,最好與學生站在平等的起點,一起探討互動。
當學生已完成新舊知識的更替,引導他們完成一次自我發現創新的過程后,教師再對作品相關的創作背景、作者介紹及文體知識作適時梳理,讓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補充升華學生的認識。這樣學生印象會更深刻些,如果有了這一層的解釋說明,學生尋找自己喜歡的作品時方向也會更明確些。字詞的積累則成為學生自主的追求,因為這是不斷深化閱讀的需要。名言名句則成為學生怡情悅性的需求。
文學作品的欣賞不是因為考試的要求,不是因為“文以載道”的功利,而是一件樂意為之的事。讓自己上下求索,博曉古今,學貫中西。與羅曼蒂克的詩人對話,與多愁善感的文人共鳴,讓自己與洞察時世的小說家、戲劇家思辨切磋,在文學作品的鑒賞中不斷升華自己,創造自己。
(鄭 飛,浙江省郵電職業技術學院)